宫斗大剧《如懿传》已经更新到50集了,与《延禧攻略》不同的是,这部剧号称“尽可能地贴近历史”、“将清代三百年的历史浓缩于六十年中”。今天,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剧里的瓷器道具,看看是否真的尊重历史?
印 盒
在很多古装剧的案头上,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印盒,《如懿传》也不例外,书桌上有蓝釉和青釉印盒。
印盒,小型盖盒,用作盛放印泥,又称印泥盒、印泥缸,古时曾称为“印奁”,文房用品之一,一般放置在书房桌案上。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从印泥产生的时间推断,可能早于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印盒。
外形以圆、方、长方为主,有一定的深度,避免印泥隆起粘住盒盖。印盒以不渗油为前提,所以瓷质最佳。陶质容易渗油,铜、铁等金属长久使用又容易腐蚀变色,故不宜使用。
北宋曾巩在《冬夜即事》中诗云:“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从传世及发掘出来的瓷器中可知,宋时官、哥、定、越、龙泉、湖田等窑口均有烧造,可见印盒在宋代就已经非常普及。
北宋湖田窑青瓷印盒
宋代印盒
今天,我们所见的印盒,以明清传世品最为多见,早期的印盒因其实用性质,多数很难流传下来。尤以清代宫廷使用的印盒最为精美。《如懿传》中出现的印盒大致符合历史背景。
宋代青花印泥盒 景德镇民窑
辽代三彩印盒
元代龙泉窑青瓷印盒
清代康熙豇豆红釉印泥盒
清康熙豇豆红釉印泥盒
清代道光时期斗彩印泥盒
清中期青花印盒
民国粉彩方形印盒
太白尊
还有一件文房出现在本剧中,只是它没有出现在书桌案头,而是被放置在了娴妃身后的多宝槅子上。
由于光线昏暗,只能大致看出该道具的原型应该是大名鼎鼎的“太白尊”。太白尊,又称“太白坛”,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器形,又因为它形似圈鸡用的竹罩,也称“鸡罩尊”。
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太白尊以清代康熙豇豆红釉最为典型和名贵,豇豆红釉瓷器多为文房用具或者小型摆件,因为烧造难度极大,制作工艺独特精湛,传世康熙豇豆红釉瓷器屈指可数,后世的仿制品很难与康熙本朝的作品比肩,它的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
清代康熙官窑豇豆红釉太白尊 伦敦Grey私藏
就剧情而言,这只太白尊应是仿前朝之作,出现在妃嫔寝宫,作为陈设,也不为过。
花 觚
娴妃寝宫还有插着花卉的青花花觚。
花觚确实是一种花器,流行于元明清,因仿商周青铜觚而得名。清代也有把凤尾尊称作花觚的,不同时期的花觚器形有明显的区别。
清康熙青花缠枝纹花觚
清乾隆绿松石蕉叶螭龙纹花觚
清乾隆仿明成化斗彩螭龙穿花纹花觚
清乾隆官窑粉彩莲托八宝纹花觚
冠帽架
《如懿传》中多次出现“冠帽架”,例如如懿给弘历梳头时,冠帽架上顶着他的瓜皮帽,这个用法是对的。
此外,我们在《康熙微服私访记》、《少年天子》、《甄嬛传》里也能看到冠帽架的身影。
《康熙微服私访记》剧照
《少年天子》剧照
《甄嬛传》剧照
冠帽架,也叫官帽架,放官帽的架子。清代朝冠制度非常严格,帽架也是身份象征,是官宦人家重要的陈设之一,一般是被放置在正厅香案之上。
清乾隆款粉彩云蝠冠架
清乾隆掐丝珐琅宝相花纹
清雍正洋彩缠枝莲纹冠帽架
梅 瓶
皇后宫中有一对作为陈设的梅瓶,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梅瓶有相似之处。
辽宁博物馆藏清乾隆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梅瓶
梅瓶,又称经瓶,北宋时就已出现,历朝都有传世名品。梅瓶多为小口,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用于盛酒、插花或观赏陈设,又可做祭祀或者随葬器物,是一种辟邪消灾的风水宝瓶。
清代雍正霁蓝釉梅瓶
法 轮
孝贤皇后礼佛时,长案上出现了几个金色的法轮,这种道具在古装剧中很罕见。
法轮是佛家八宝之一,象征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轮回往复。中央八根菱形轮辐代表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乾隆为了迎合社会需要烧造了一批祭器和法物,数量甚多;有些是专为蒙、藏民族所烧制。这反映了当时各民族融洽亲密的关系。此器施金釉,饰珐琅彩。
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金釉珐琅彩法轮
象生瓷
剧中还出现了一只画风奇特的物件儿。
它的外形像个大西红柿,其实并不是道具师的疏忽,而是乾隆时期达到鼎峰的仿生陶瓷艺术品。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清雍正红釉南瓜瓷雕
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有时甚至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其真假,正如乾隆时期进士出身的朱琰在中国第一部陶瓷史《陶说》所写“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
盘内象生果品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当时景德镇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仿生瓷:白菜
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青瓷匠人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