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2003年10月9日,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24集民国商战题材电视剧《大染坊》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部专门向山东民国商界奇才致敬的艺术作品,融合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仁义精神和道德操守,把强烈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工商业的兴衰紧密相连,奏响了一曲在强敌面前宁折不弯的时代悲歌。
时隔18年,我对一个剧情,至今难忘。
滴水之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却承载着中国千年道德文化中最闪光的精神追求。
它与“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等动物界最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哺育之恩交相辉映,成为一种最强大的道德力量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精神力量。
在《大染坊》中,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贯穿全剧始终,因此它不但是一部讲述商业奇才的历史剧,也是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受人滴水之恩以后,用外化于形的道德坚守去涌泉相报的动人故事。
就此,陈六子一生的大幕徐徐拉开……
清末,山东周村,大街上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在要饭,路边包子铺的蒸笼冒着诱人的热气,他闻着包子的香味使劲下咽着口水,但饥肠辘辘的肚子越叫越欢。
他,就是剧中的主人公陈六子,被干爹收留后改名陈寿亭,这一年他刚刚14岁。
他这一天都没要到吃食,又像往常一样向刘家饭铺走去,因为刘家饭铺是他能要到吃食的最后希望,这里的“掀帘人”锁子叔是世界上最疼他的大善人。
当然,锁子叔也过得好不到哪里去,老夫妻俩无儿无女,住在勉强能遮风挡雨的简陋窝棚里,依靠锁子叔在刘家饭铺里干杂活解决温饱问题。
当陈六子掀门帘走进刘家饭铺,锁子叔赶紧迎过来握住他冰炸凉的手,还连连向六子的手心里哈热气,让这个孤独无助的14岁孩子感受到来自人世间的一丝温暖。
在乱世之中,世间心疼穷苦人的,往往还是穷苦人居多,因为彼此之间更有同病相怜的心意相通,或许只有抱团取暖方能感受到来自悲凉人世中的一份被关爱。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在锁子叔之前就有一个苗瀚东大少爷给过六子一个馒头,因此六子每年过年都要去苗家磕头谢恩。
陈六子在剧中回忆,苗瀚东大少爷给他的馒头是刚蒸的,又热又干净,这意味着苗家少爷对他这个叫花子还保留了一份最珍贵的、悲天悯人的关怀。
六子喝稀粥时,锁子叔提醒他今晚有暴风雪,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实在不行就找个避风的地方睡觉。
腊八节,这个中国人独享的传统节日,却成了陈六子挑战暴风雪这种极寒天气的悲壮一刻,他能不能挺过今晚并在太阳初升后重新站起来,既要看老天爷的眷顾又要基于他的生命力是否足够强大。
锁子叔说:
六子,今天是腊月初八。俗话说,腊七腊八,冻煞叫化,今天夜里你可得小心,我看你要不寻摸个草垛,再不你就看谁家的门洞子避风,对付它一宿。
六子喝完稀粥,又舔了舔碗边,他告诉锁子叔想趁着天没有黑,再出去要饭,因为那半碗粥根本不够,他想扛过今晚的暴风雪就需要更多的食物热量。
当锁子叔从怀里掏出那半块饼来,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中国老百姓的善良总是在那细微之处,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仍然顾及一个本不相干的叫花子,这该是多么伟大的“滴水之恩”?!
锁子叔动情地告诉六子:
我这儿有半块饼,你要是要着吃的呢,你就把它留着,你要是要不到呢,你就把它吃了。虽说咱们爷俩不沾亲不带故的,可我这儿呢。就是惦记着你,今儿晌午吃这块饼吃到一半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了你来,剩下的这半块啊说啥也吃不下去了。来,孩子,把它放好。
陈六子接过半块饼来塞进怀里,他感激涕零又心潮澎湃:
锁子叔,赶明儿我发了财,给你老人家大金元宝。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就是陈六子内心世界最大的理想,将来长大后挣金元宝报答锁子叔,这种天然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深深根植于山东人的内心世界,代代相传。
但,尤为可贵的是,锁子叔对别人的“滴水之恩”绝不会抱着让对方将来报答自己的任何想法,他的善行来源于自愿给予和帮助更弱小的人,并在帮助弱小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肯定。
这种爱,点滴当中彰显伟大。
这里面,没有半点私心杂念。
当六子走出饭店的门,锁子叔又赶紧追出来提醒他“千万千万不能睡着。”因为睡着的结果,就是再也不能醒过来,锁子叔正在竭尽所能地想让六子活下去。
当暴风雪袭来,可怜的六子躲在灶洞里蜷缩成一团,那半块没舍得吃的饼也被野狗抢走了,否则他还能吃点东西抵御更大的风寒,但是什么也没有,就连野狗还有一身遮风挡雨的狗毛,而他什么也没有。
这个可怜的生命在暴风雪中瑟瑟发抖,身上仅存的温暖在慢慢远去,那时那刻的他感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仿佛有一团火焰和肉包子正向他招手……
他,慢慢睡着了,只有梦中的一切才是最需要的,他开始顺着召唤的声音走去。
“六子,不能睡!”正当孟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向他亲切地招手,六子刚准备迈向奈何桥上的一刹那,锁子叔就像天神下凡一样横档在他身前,大喝了一声。
陈六子猛然醒来,他放声大哭,这哭声不是向老天低头的屈服,而是向整个世界发出的最强大的、不屈呐喊,“锁子叔,你是天上派来的……”
身处绝境之中,依然能顽强地活着。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更是中国民间因果关系的精彩总结,当然也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善恶因果循环。
锁子叔种下的善因,必然会结出善果。
涌泉相报
镜头一转,十年之后。
这部剧最优秀之处就是绝不注水。本来只拍了28集,结果为了更紧凑又狠心剪掉了4集,要是放在今天至少要扩充到35集甚至是40集。
当24岁的陈寿亭把通和染坊经营成整个周村最大的染坊,已经70多岁的锁子叔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或者说是刘家饭铺嫌弃他老了、不用他了。
毫无疑问,倘若锁子叔没有十年前对陈寿亭的善行,那么七十多岁的他很可能已经饿死或者病死街头,至于那个瞎眼的老婆就更惨了。
但,现在的锁子叔可是整个周村最幸福的老头之一,因为他有个胜过亲儿子的干儿子陈寿亭,而陈寿亭又恰好是个一言九鼎、知恩图报的男子汉。
在去青岛开染厂以前,陈寿亭一边叮嘱柱子要经常代他去看望锁子叔,一边又安排因男人吸大烟而家道中落的女房东照顾好锁子叔和锁子婶。
我有个疑问,剧中陈寿亭说“一块大洋能买仨丫头”,不知道是否属实。从年代来推算的话,当时陈寿亭去青岛开染厂的时间应该在1920年左右。
因为陈寿亭在开剧时是14岁,当时出的字幕年代是清末,我猜测大约是1910年左右,那么他在通和染坊干了十年(有字幕),又过了一年去的青岛开染厂,那么就应该是1920至1921年前后。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陈寿亭到青岛开大华染厂十年左右,金彪带领很多东北染厂的工人逃难到青岛,这一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
照此推算,陈寿亭说“一块大洋能买仨丫头”这句话的背景应该是1921年左右。看来那时候是真穷啊!
陈寿亭每年都要回老家看望锁子叔,当然也是为了看望当年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干爹干娘(岳父母),他见到胡同里的长辈就送大洋,目的也是让这些人照顾自己的锁子叔。
试问,锁子叔的晚年该是多么幸福?!
半块饼之恩,要用一生的感恩心回报,其中所饱含的精神品质和人性之美足可以感天动地,而陈寿亭就是在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诠释着这人性人美,实践着“好人有好报”的善行因果循环。
这部剧的震撼之处,正在于此。它于无声之处让观众们感受到人间的美好。
陈寿亭见到二老,当场跪地磕头,这是山东人对长辈表达尊敬的仪式感,上跪天地,下跪父母长辈,历来是很多山东人自小就耳闻目濡的家族传承。
这一跪,是表达对锁子叔的感恩之心;
这一跪,是给干爹拜年送上真心祝福;
这一跪,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承诺;
这一跪,是为锁子叔养老送终的决心。
锁子婶感动地说:
当年你叔就给了你半块饼,你却年年供米,月月供柴,养老送终,这满周村的人谁不眼馋啊。
陈寿亭说:
我就是要全周村的人知道,“这行好,就会有好报!”
这是该剧的点题对白,也是该剧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之一,它让一切的人间大爱都变得温暖、阳光、有张力、有未来的期许和不可预知的美好。
这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锁子叔要走了,陈寿亭泣不成声:
一想起锁子叔就要走,我的心都碎了!我老想起锁子叔当年给我的那半块饼。
锁子叔,半块饼,陈寿亭,一生情;锁子叔的一生,因这“半块饼”的给予而变得精彩,陈寿亭的这一生,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充满了人格魅力。
两者交相辉映,都彰显了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