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一百二十六回,吴用派凌振等炸郓城县失败,徐槐将计就计反而胜了吴用一阵。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一百二十七回“哈兰生力战九纹龙,庞致果计擒赤发鬼”,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徐槐接到郓城县情报,截林山发生大火。徐槐经过分析后,认为是吴用的阴谋,不足为虑。原来吴用设计让林冲派张横、张顺去截林山防火,扰乱官军,但是被徐青娘和任森等识破,张横、张顺大败而回,梁山依旧被徐槐围困。另一边,陈希真被调往冀州,云天彪计划靠自己的力量先收复莱芜,再取泰安。宋江引兵扼守天长山阻挡云天彪,鲁智深与庞毅多次交战不能取胜。云天彪派哈兰生等绕道偷袭莱芜城,宋江派史进、杜迁、宋万前去占领嶅山抵挡,没想到嶅山已经被占领,双方经过交战,杜迁、宋万战死,史进被活捉,哈兰生等进围莱芜城。宋江大惊,于是偷偷派秦封山的刘唐、呼延绰等人从后面偷袭云天彪,但是又被云天彪识破,并派庞毅、毕应元等前去抵挡,毕应元等用刘慧娘的陷地鬼户成功活捉了刘唐,梁山大败。宋江不得不放弃天长山,但又进不了莱芜城,于是在山下扎营,准备与城内互为犄角,相互支援。云天彪决定在攻破莱芜之前,先拔除宋江的营寨,此时李成主动请令前去。
(清末出版的《荡寇志》史进被擒插图)
都头曰:继吴用在梁山解围失败后,作者在本回又把视线拉回到了东方战场。梁山的“铁三角”泰安、莱芜、新泰已经被陈希真夺走了新泰,防御能力大打折扣,就在这时,陈希真被调往冀州,莱芜、泰安的压力仅剩云天彪,表面看梁山压力减轻了不少,但其实这不过是作者为了不让陈希真独占功劳,与云天彪失衡,因此把收复莱芜、泰安的功劳推给云天彪而已。梁山在历次与陈希真、云天彪的战斗中,几乎屡战屡败,有些虽然一时占了上风,但最终结局还是难逃失败,而这些大都是在梁山还有吴用的情况下。而到了此时,吴用被徐槐牵制在了梁山,与云天彪对抗仅靠宋江一人,结果可想而知。作者借宋江之口道:“云天彪这厮不比寻常,此番大队来攻,兵马三倍于我。我着与他斗兵,必不得利,不如与他斗将。”面对强敌云天彪,宋江只能靠斗将来应对,但云天彪帐下都是庞毅、哈兰生、风会这样的猛人,宋江想要靠斗将占便宜,无异痴人说梦。在宋江这一错误战术下,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梁山好汉一个个送死和被捉,直至最终一败涂地。
本回中未涉及典故,我们就聊聊关于创作方面的事。关于《荡寇志》一书,有些读者可能会产生俞万春“明贬暗褒”,是“文学卧底”的思想,因为书中的主角雷将、散仙形象大都假大空,有些甚至阴险狡诈,令人生厌。而作为反面的梁山好汉反而在危难面前团结一致,宁死不屈,表现了高尚的品质,并且很多好汉在退场前作者都让其表现了一番。这种想法其实是只看到了文章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其实作者的本意恰恰相反。
本回中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典型,史进和刘唐作为《水浒传》原著中令读者印象较深的两名好汉,在本回中悉数被官军擒获,作者在二人退场前都令其表现了一番武艺,史进先是刺伤了哈芸生,又在杜迁、宋万战死的情况下一人独战哈兰生、沙志仁、冕以信,最终马头被打碎才落地被擒,并且在此过程中先后用了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点钢丈八蛇矛、流星锤。刘唐与庞毅大战不分胜负,最后也是官军用了陷地鬼户才活捉了他,在一般读者看来,二人表现甚是英勇,虽败犹荣。正如范金门在回末总评中说的:“史进、刘唐为梁山上等人物,历观前传事故,二人武艺甚为出色。此时天兵进讨,梁山大势浸衰,凡前被掳掠郡邑,渐渐剪除,则一百八人,亦当渐渐零落。……战史进,十分吃力,芸生受伤,沙、冕协力,倘非劈碎马头,尚不知此中胜负。擒刘唐,又用到陷地鬼户,方能就获,皆与前传互相焜耀。”
但其实作者在字里行间真正想表达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思想,如哈兰生在与史进交手后就说道:“我看此人实力,却略略逊我一地。只是他门户旗鼓,变化不测,所以一时不能取他。幸亏我这铜人,也有一十六种解数,对付得他。”庞毅在与刘唐交战时,托须笑道:“毛贼有何技量,敢来领死!”且范金门在庞毅与刘唐交手过程中多次批注【写庞毅安闲】、【安闲之至】、【安闲】、【庞毅一味安闲】等字眼,可见庞毅根本就没把刘唐放在眼里,因为在作者看来,史进、刘唐即便再厉害,终究不是官军的对手,把他们写厉害点,就越能凸显官军智勇。小说中那句“此时任你史进武艺通天,也难为力,早吃官军齐声呐喊,捆捉去了。”才是作者的真实心理写照,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翻小说,书中不止一次用“饶你”、“任你”等词汇形容梁山好汉,表达的正是作者“欲抑先扬”的思想。
再说说本回批语中一个有趣的事,文中毕应元等奉云天彪之令阻拦梁山援军,“果然刘唐、呼延绰、施恩领兵杀来,这边庞毅打头阵,正与贼兵遇着。”范金门在句末批道【动辄遇着贼兵,方不愧为官兵。因记一歌谣云:贼来兵不见,贼去兵出现。可怜兵与贼,何时得会面。真堪绝倒。附识于此。】范金门在这里记载的一首当时流行的歌谣,正是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清朝官兵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的现状。我们知道,清军自入关平定割据、反叛势力以来,承平日久,在俞万春、范金门生活的年代前后,八旗兵、绿营兵战斗力日益衰减,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早期,很多清军简直是一触即溃,咸丰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武装,从而使湘军、淮军发展起来,才镇压了太平天国。俞万春生前太平天国起义并未爆发,但各地造反接连不断,他创作《荡寇志》正是希望能出现明君贤臣的景象,幻想着清军都能像小说中的官军一样神勇,将盗贼全部剿灭,但这终归只是幻想。范金门当时亲眼见证了太平天国起义,对清军的表现可以说是最清楚的,残酷的现实和小说形成的强烈的对比,因此他很无奈,写出了“动辄遇着贼兵,方不愧为官兵”这样的批语,想想真是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