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大剧《庆余年》已经完美收官。虽然说这一部架空历史的穿越剧,但我们总会习惯性的提出一个问题:“庆余年”的历史背景究竟是哪一个时代?原著中已然告诉我们,《庆余年》不是哪个朝代发生的事 ,而是高度文明的时代遭遇到冰封期之后,从而“穿越”到人类文明火种再次点燃的时代。但是我们都清楚,写这样一本框架如此大的书,那么必然是需要有一定历史背景来支撑,那么到底是那一段历史呢?不妨让我们抽丝剥茧,来探究一番。
乱入的秋葵
电视剧中,范闲吃饭的时候总是能看见秋葵,这会不会是暗示着时代背景?经过一番查阅,虽然不能确定秋葵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但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在清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因形似辣椒,被称之为洋辣椒。不过我一开始就没考虑《庆余年》的历史背景是清朝,因为清朝人是要留辫子的。而且如果真的是清朝,恐怕叶轻眉也不用去发明琉璃杯和肥皂了。电视剧中出现的秋葵可能是范闲比较喜欢吃吧。
监查院和锦衣卫,这会是明朝吗?
《庆余年》中陈萍萍所统领的监查院不属于六部,直隶于庆帝,连皇子都无权插手其中,长公主就是因为安排了内线在监查院,而导致了败局。监查院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监视朝中的大臣和民情。从这一点定位来看,像极了明朝的东厂。再加上北齐这边连名字都懒得换的“锦衣卫”似乎《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已经是铁板钉钉了。但是很遗憾,《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明朝。这有两点可以证明。
第一:二皇子争太子位。明面上庆帝有四个皇子:大皇子是东夷人宁才人之子。二皇子李承泽是淑贵妃之子。三皇子李承平(实则老四)是宜贵嫔之子。太子李承乾生母没有介绍,据推测应该是皇后所生,也就是庆帝的嫡子。根据剧中的说法,二皇子才干比太子强,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所以门徒比太子多,那么如果这个情况出现在明朝会是个怎么样的情形?
答案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亡于党争,而这党争的源头就是“国本之争”,明神宗想立小儿子朱常洵为太子,而刚正不阿的士大夫们认为废长立幼不符合礼教,坚持拥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如果《庆余年》是以明朝为背景,那么二皇子李承泽想要夺嫡做出这样不合礼教之举,就势必会遭到朝堂上士大夫们的反对,而不会像剧中那样有众多官员投靠。
第二:明朝不设宰相。《庆余年》中,范闲的准老丈人是当朝第一权臣——宰相林若甫。不过很遗憾,整个明朝,只有在初期还有宰相这个职位,第四任宰相胡惟庸被杀后,宰相之职就被朱元璋给废除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使得明朝皇帝大权独揽。所以一般除了特定的剧情需要,宰相这种官职多数是出现在以秦汉、唐宋等时期背景的故事中。
所以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作者猫腻只是借用了这两个部门的职能背景,而并没有将《庆余年》的历史背景放在明朝。那么不是明朝,又会是在哪个朝代呢?接下来我们只能以最“笨”的办法来一点一点缩小范围了。
揖礼
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庆国人见面或告辞的时候行礼的动作是展开双臂,抱圆至胸前,合拢双手立掌平胸,左手在上,手心向内,躬身外推,微向上举高齐额,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这套动作就是揖礼,又称之为作揖,始于《周礼》。北齐这边行的礼是“捧手礼”,也是揖礼的一种。
捧手礼
由此可见,《庆余年》的历史背景最早不会超过“周”。那么最晚又会是在什么朝代呢?
正坐和胡坐
在剧中,各种坐姿引起了我的注意。范闲出使北齐前,庆帝叫三个儿子一起来吃家宴,那时候是跪坐。靖王诗会是跪坐。北齐太后寿辰也是跪坐。而范建在家里和家人吃饭的时候却是坐在椅子上。客栈和街边吃饭的时候也是坐在椅子上。在我国古代早些时候是没有椅子的,都是跪坐。跪着坐的坐姿被称之为“正坐”,姿势为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是一种古代传统礼仪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椅子”是东汉末年开始从印度传入,当时只是一种折叠板凳叫“胡床”。到了唐代“胡床”逐步演变成我们现在坐的椅子,民间也开始逐渐习惯坐椅子,这样的坐法叫“胡坐”。至到宋朝正坐被胡坐所代替,但正式场合仍用沿用正坐。
正坐
胡坐
在正坐的时期,实行的是分餐制,这就像北齐太后寿辰时,一人一张桌子,自己吃自己桌子上的东西。直到有了椅子的出现,人们才逐渐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所以庆帝和三个儿子围在一起吃饭,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那么,我们从椅子的出现上来看,《庆余年》的历史背景最早不会超过东汉末年,最晚不会超过“宋”。但是这段历史跨度也是非常大的,我们还能不能将范围再缩小点呢?
太常寺和鸿胪寺
剧中范闲在击杀程巨树后,庆帝封了他一个官职,正八品的太常寺协律郎,之后范闲又协同鸿胪寺接待北齐使团和出使北齐。这里的太常寺和鸿胪寺是否能给出线索呢?让我们探寻一番。
太常寺,主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简单点说就是管管什么陵庙群祀,礼乐仪制之类的。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就点像现在的外交部。北齐的时候设鸿胪寺。
由鸿胪寺这个线索来推测,我们又把最早时期往后推至南北朝时期。所以《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应该是由南北朝至宋朝之间。
北齐是否就是“北齐”?
南庆的敌国之一就是北齐。我突然灵光一闪,心脏骤然一缩,北齐?会不会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北齐——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割据政权,占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国姓:高。但是《庆余年》中,北齐女皇帝名叫“战豆豆”,并不姓高。难道这条线索又要断了?但是前有“锦衣卫”这样懒都懒得改的先例,会不会这次猫腻也是懒得改呢?我决定还是继续探索下南北朝时期的背景。
PS:原著中,范闲出使北齐,海棠朵朵设计给范闲下药,战豆豆趁范闲深醉把他给上了,之后有了身孕,生个女儿娶名“红豆饭”。而范闲迷糊间以为是和司理理啪啪啪。剧中和原著有所出入,司理理和范闲闲聊至天亮,不知道以后这坑怎么填。
官帽样式
在剧中,凡是正式场合出现的官帽的样式都是帽子比较高,旁边有两根小棍,挂着一根带子。这样的款式在以往的古装剧中见的不多,通常我们看见的是帽子不高,两侧有一字长翅或者是像耳朵一样的软翅的官帽。
唐朝官帽
宋朝官帽
元朝的有一圈帽檐,清朝的有花翎。
元朝官帽
清朝官帽
这些肯定和剧中的官帽不一样。那么这种款式的官帽究竟有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中呢?还是猫腻凭空想像出来的?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经典的影视剧形象出现在我脑海中——诸葛亮。
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中,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帽子的款式就和《庆余年》中的相比,除了少了两根小棍(其实是发簪,用来绑住头发),其余的有几分相似。这两款官帽如此相像,会不会三国时期和《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很接近?于是我带着希望查阅了官帽历史的演变,确定了《庆余年》中官帽属于和三国时期非常接近的“晋”朝时期。
前有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和有“晋”朝的官帽,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确定了《庆余年》的历史背景就是定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呢?总感觉就单凭这两点来证明,似乎有点单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线索可以来锁定这个时代背景。
宜贵嫔是什么品级?
范闲带着狙击手范若若跟随柳如玉入皇宫,第一个见的就是宜贵嫔。贵嫔这个称谓引起了我好奇。贵妃、嫔都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过,可是这个贵嫔确实有点陌生。这会不会是某个朝代特有的称谓?于是我又再次查阅相关的资料。
贵嫔是中国古代皇帝后宫妃嫔的最高位号之一,贵嫔始终为三夫人之首(贵嫔与夫人、贵人并称三夫人),仅次于皇后。仅存在于两晋南北朝。南北朝以后贵嫔称号被贵妃取代。
这个发现着实让人兴奋,也坐实了《庆余年》这部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是定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意外的发现,庆帝会不会是他?
在原著中,庆帝是第四位大宗师,武功之高,几乎少有人能比肩。恰巧在南北朝时期也有这么一位皇帝,那就是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南朝第一位皇帝,也是被誉为历上最能打的皇帝——刘裕。辛弃疾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得就是他。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巧合?#影视剧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