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歌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深以为然。
正如老舍的《茶馆》,里边仿佛藏着无尽的智慧,每看一次都能领悟到新的内容。
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承载了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更是吸纳了历史洪流下千姿百态的平凡众生相。
这里有机巧聪慧的茶馆掌柜王利发,有一身正气为国为民的常四爷,有民族救亡为己任的秦二爷,有流蹿于茶馆内外的社会渣渣唐铁嘴、刘麻子…..《茶馆》的魅力就在它以裕泰茶馆为背景,刻画了社会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无奈又苍凉的一生。
裕泰茶馆王掌柜:一生勤勤恳恳,也未能逃过时代翻云覆雨的手
王利发初登荧屏时,有点不太喜欢他,因为为人处世过于圆滑机巧,可当我们真正了解他的生存背景,也就能接纳他的一切言行举止。
三十来岁,没了父母,妻子早逝,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裕泰茶馆,一心想要将其发扬光大。
他备受父亲“多作揖,多说好话”处世哲学的影响,所以他擅长与人打交道,夸人能夸到心坎里,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他身上有着买卖人的势利,见到总是赊账喝茶的唐铁嘴,会毫不留情地讥讽他,见到富贵人家,他立刻又换了一张脸,小碎步上前作揖,说话跟拜年似的。
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圆滑和气的处世态度,因为只有言语间多了些奉承,他才能守住祖辈基业。
然而,王利发身上虽然有买卖人的自私,可他骨子里仍旧善良。
常四爷被诬陷为义和团时,他冒死前去通风报信,他开办学生公寓的同时,也为革命先驱挖了可以避难的菜窖,对待进茶馆的乞丐,他虽说不要再来了,可也吩咐伙计给他们倒杯水。
他喜欢和自己同住一个院子的寡妇王秀英,在她被洋鬼子欺负时,不顾生命危险将她从洋鬼子的刀口救了下来。
张秀英弟弟张春和被诬陷为炸了火药房的主谋,他前后奔波,上至送钱给官府求情,下至求与洋人交好的马五爷帮忙。
后来,不管他怎么努力,张春和还是难逃砍头之灾,王利发倍感心痛和愧疚。
动荡不安的年代,明哲保身是人的本能反应,而能尽心尽力救人于危难之中,是难得的善举。
人性的劣性与光辉,都在王利发身上了。
他个性平顺,心思简单,一辈子也只想经营好茶馆,内忧外患的清朝末年,各类洋人商品在大街小巷露面,茶馆行业也要面临着改革。
他跟上时代,去天津卫学习别人的经营之道,可惜的是,他缺乏商业知识,知识也学不到位,应用起来颇为吃力,裕泰茶馆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时过境迁,清朝覆灭了,民国崛起,抗战结束,摇摇欲拽的裕泰茶馆成了流氓特务的抢占之地,风烛残年的王利发无力反击,看着自己经营一辈子的茶馆被人霸占,他绝望了。
送走了亲人,一把火烧了茶馆,自己也淹没在熊熊烈火中。
每每看到这里,心都疼得发紧,他勤勤恳恳一辈子,终究还是混乱的时代中没落了,王利发的结局,是无数个旧中国底层人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力量强悍到可以扭转乾坤,即便只是经营好一间小茶馆,在波诡云谲的历史时代下,他力不从心。
从人声鼎沸到生意荒凉,从意气风发少年到步履蹒跚的中年,从清末到抗战结束,裕泰茶馆,终于没挺过去。
说到底,我们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历史的车轮,是历史演变的过程,也是王利发跌宕起伏的一生。
常四爷:一心为国为民,可还是没落于时代之下
如果仔细看剧,我们会发现王利发对一个人特别恭敬,那不是阿谀奉承,而是打心底得敬重。
这个人就是常四爷,每当常四爷进茶馆时,他就上前作揖道一声:“常四爷,您吉祥。”
常四爷何许人也?
他是个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妥妥的社会上层人物,与此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他身上有将门之风,骨子里透着真,也透着牛,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辈子不低头的骨气。
他的人生目标也很简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拼个好前途,为造福国家献上微薄之力。
但遗憾的是,他最终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更别谈救国救民了。
早年时,常四爷直言不讳,茶馆里挂着“莫谈国事”的牌子,他视若无睹,常常一出口就是“大清国要完”。
短短的五个字就把他送进了监狱,还呆了一年。
出狱后的他,世道又变了,巍巍大清气数将尽,苟延残喘。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常四爷宝刀未老,抡起剑就在家门口干掉了五六个洋人,而他的女儿妞妞却不幸死于洋人的枪口。
那一刻,他对大清的腐败恨之入骨,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曾为旗人的常四爷,没了往日的光辉,在历史更迭中沦为了一个菜贩子。
纵观常四爷的一生,唏嘘之余又多了几分敬仰。
他虽出身于大清皇族,可从未维护大清的腐败与懦弱,在洋人入侵时,他身体力行守住了骨子里的正义,即便最后沦为了菜贩子,晚年孤苦无依,也一身正气。
在清朝末年时,他生活还颇为滋润,能去得了茶馆,吃得起钱粮,对崇洋媚外的马五爷嗤之以鼻。
他看着身边的老百姓扎堆似地去买洋货,他心疼极了,心疼大清的银子就这么流入了外国人的口袋。
早年,王利发经营学生公寓没有起色,常四爷主动承担了后厨蔬菜的供应,此番侠义,是常四爷的本性,也是报答王利发当年的送信之恩。
后来,松二爷被饿死了,已是桑榆暮景,穷困潦倒的常四爷,想方设法给松二爷搞来了一口棺材,体面地送走了松二爷。
电视剧的结尾,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坐在茶馆里,悲凉地感叹着时运不济。
常四爷看着满目疮痍的京城,那一刻他忽然醒悟到了,自己一生心怀祖国,可祖国到底也没能护他周全,不禁感叹一声: “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 谁爱我呢? "
就是这样的一条硬汉,终究也只能淹没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
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他的脊梁骨一直坚挺着。
早年,正直壮年的常四爷还有改变世道之意,他以为凭借自己一身铁胆,就可以扭转气数将尽的大清。
可他的想法过于天真,历史更迭之力犹如排山倒海,他如同滔天大浪里的船夫,即便拥有强悍的掌舵之力,也终难免倾覆于大浪之下,容不得你丝毫反抗。
说到底,在每一个汹涌澎湃的时代下,我们每个人都毫无疑问地被裹挟着向前走。
有人说常四爷的结局是悲剧,可我不以为然,他出身于大清贵族,在飘摇岁月里,保持住了生而为人的正义与善良,即便最后还是被时代裹挟,埋在了历史的车轮下,可他仍旧是最让人敬仰的秦二爷。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他总算没有白活一场。
秦二爷:一生兴邦救国,最终难逃世道的钳制
剧中最有钱的人,当属秦二爷,他有好几处绸缎庄,还有几处租给人家的宅子,放到现在,是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与此同时,他心系内忧外患的祖国,一心想实业救国。
还是二十几岁的小伙时,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秦二爷打算把自己租给王利发的茶馆和院子,以及手下的几块地都收回来,开一间大的工厂生产国货,抵制洋货,富强国家,给人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他轰轰烈烈地开起了工厂,也切切实实带着小部分人赚到了钱,势头正猛之时,世道变了。
抗战结束后,他的产业无缘无故被政府没收,对工厂经营毫无经验的政府,硬生生地把秦二爷一生的心血给毁了。
工厂机器一夜之间被当成废铜烂铁卖掉,连同卖掉的还有秦二爷救国救民的忠心义胆。
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作为一名商人,他的世界里除了利益,还有改变中国现实的志向,可他的终究也没能逃过世道的钳制。
军阀混战,糟糕的外部环境,硬生生地压制了他的商业才能,他连发挥的空间都没有。
他的爱国之心众目昭影,他固执得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可他太高估个人力量,在岌岌可危的时代里奋斗了一辈子,最终啥也没留下。
后来,他终于明白了个体力量终究无法扭转国家局势,也无法改变社会的颓态。
最后,他和王利发,常四爷在茶馆里悲凉看着一片废墟的国土,一声叹息,是对自己命运的喟叹,也是对时代的控诉。
【4】
这部《茶馆》中,各个人物被刻画得相当出彩,比如厚颜无耻,为人油滑的社会渣渣唐铁嘴和刘麻子,还有买媳妇的没落太监,还有一生懒散松二爷,以及专门仗势欺人的吴恩子和宋祥子……
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不同阶层的社会小人物,可不管出身如何,也不管出于社会的哪个阶层,最终都在历史洪流中消散了。
他们消失的原因,不是不努力,而是历史更迭的必然结果,
时代会变化,世道也会更迭,曾经的残酷也会再发生,可我们始终相信奋斗总比缴械妥协更有出路。
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始终相信,世道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寒冬黑暗会过去,阳光会照进来。
作者:蓝歌,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PS:请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