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徽柔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孩子,仁宗曾说:我要让她做整个大宋最快乐的女子。单为女儿起名字这事,先是自己取了上百个,但还是不满意。最后竟然请来晏殊商议,他说:我不希望她承担什么家国天下,好好做我的女儿就行了。
徽柔出生后,仁宗本打算按照皇长子的规格进行庆祝,却不想被大臣们用朝廷规矩给顶了回去,搞得气氛很尴尬。
徽柔稍稍长大一些,就把她送到宫学去读书,和那些宗室子弟一起享受最好的教育,要知道,曹丹殊去读书是女扮男装顶替哥哥的名字才争取到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
这一切对于仁宗来说,只是做了一个父亲最想做的:把自己所能给的好的东西都给自己的女儿。然而,这世间万事万物都得有个度,一旦越过这个度,可能适得其反,包括爱。
公主成年后,仁宗把她嫁给李玮,由于他们夫妻感情不和,婆媳关系也是一塌糊涂。但是公主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或者说公主根本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的能力。最终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夜叩宫门”事件,公主也因为这件事一直被前朝大臣指责。
公主最后和驸马的关系就是:过也过不好,离也离不掉。直到公主离开这个世界,这段悲剧婚姻才结束。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上曰,“玮都不恤长主,衣服饮食药物至于呼医,亦多作阻隔,长主衣衾乃至虮虱,至自取碳生火,碳灹伤面。”这是徽柔最后的生活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公主这一生的悲剧,仁宗这个父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有一颗想做好父亲的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父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仁宗却不愿意让徽柔受一点点委屈,遭一点点挫折。他不知道,无微不至地呵护一个人,生怕有一丁点儿风吹草动,往往也在暗示,这人已经脆弱到一碰即碎的程度。
生活的首要原则:坏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01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挫折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
徽柔在宫学看到老师写了一篇赞美父亲的文章,自然很是欢喜,不仅把那篇文章抄回去,还对朝中大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时候徽柔她不懂,她的一言一行如果传到有心人那里,势必会引起各种揣测,为了家国天下,就只好让徽柔做出牺牲,暂别宫学读书之旅。
显然,徽柔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要离开宫学的?自己也没有做错什么?仁宗怕打击徽柔,只是说:男女有别,徽柔大了,不适合和男孩子一起学习。当徽柔搬出皇后当年也和男生一起学习的经历时。他们却说:皇后那个时候是学霸,而徽柔去了学宫这么久,没有好好学习,妥妥学渣一枚。
这样的解释对于徽柔来说,她会怎么理解?她会不会认为是自己学习不好,所以爹爹才不让自己去宫学的?她会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学习(毕竟爹爹就是权威),她哪里知道自己作为公主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呢?
其实这样剥夺徽柔的受教育权是非常可惜的。当时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如果仁宗在这个时候把这件事用徽柔听得懂的方式解释给她听,告诉她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让她以后多加注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不去上学,那么徽柔的生命会不会更加有厚度。
对于一个有厚度的生命来说,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教育更多的是教做人之道。就像曹丹殊新婚之夜吓走自己的新郎,她不慌不忙,自行写下和离书。即使被邸报诋毁成丑八怪,她也不曾沮丧,她在心里告诉自己:即使这辈子不嫁人,我也可以活得很好,我值得更好的生活。
如果徽柔继续在学宫上学,并且通过这件事懂得了一些事情的复杂,自己作为公主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那么这样的徽柔就算没有别人庇佑,也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通病就是太小瞧孩子,自认为孩子不懂,孩子小,受不了打击。其实孩子就跟那一棵小树苗一样,它需要人呵护成长,但是长歪了斜了,同样需要人去扳直,虽然这个过程会有点痛,但是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做的。
仁宗在教育徽柔这个问题他却认识不到这一点。
徽柔一贯看不上张娘子,在一次聚会上,她向各位长辈都问了好,唯独对着张娘子不说话。即使皇后提醒这是你长辈,你理当行礼,徽柔也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事后皇后单独找徽柔问她这件事,徽柔表示自己不喜欢张娘子,不想给她行礼。皇后教育她:喜不喜欢一个人不能摆在脸上,特别是不喜欢一个人,更不能让别人看出来。
小时候心中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里懂得大人之间的规则。可是孩子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人,需要懂得这些规则,谁不是从不懂到解释到深有体会呢?
结果仁宗知道了这件事,认为皇后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受委屈了,还对皇后发了火。他认为自己的徽柔不用懂得这些,只需要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就好。
杜威曾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了。
由于徽柔从小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加上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了她胸无城府,直来直去的性格,这样的性格也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从徽柔退学到不用懂什么人情世故,仁宗这样做,背后原因就是:他自信,他能保证徽柔一辈子的幸福,既然那些外在的东西让女儿不开心了,不要就是了。
仁宗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02聪明的父母懂得适时退出
徽柔成年后,仁宗开始为公主选驸马,他对驸马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他对自己的女儿好,最好像自己一样,宠着她,爱着她,宽容她,让她一辈子过得舒心。这应该是天下所有父亲的愿望了。只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知道,夫妻二人相处哪有什么一方永远让着另外一方,过得幸福的婚姻永远离不开双方的相互包容和理解。
可是这个道理仁宗他不懂,他开始寻找自己心中的驸马,他最终选中了自己的表弟李玮。有一次仁宗和皇后讨论这个李玮时,皇后拿出一方帕子对仁宗说:李玮虽然木讷但是对公主是一片真心,每次进宫都会给公主带她最爱的零食;帕子上的画也是他画的,说他虽然不喜爱人际交往但是对绘画很有天赋。所以皇后和仁宗都认为李玮是驸马的最佳人选。
徽柔曾公开表明自己不喜欢李玮,因为李玮不好看且不聪明。仁宗却坚持,把女儿交给李玮他是放心的,认为李玮会一心一意对待女儿,因为那是他选择的驸马。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深以为然。
仁宗忘记自己曾经有心仪的皇后,想娶她为妻,可是遭到群臣的反对,因为她是商贾之女。他忘记了自己送她出宫时的伤心欲绝,被逼着娶不喜欢的人时无可奈何。
如今他把群臣给他的痛苦竟然给了他最爱的公主。他从自己的角度看到忠厚老实可靠的驸马,但是公主从来看不上这个驸马。一开始就没有期待,没有信心能够过好的婚姻怎生活么会幸福呢?
毋庸置疑的是,天下所有的父亲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一个疼惜她的人,希望她一辈子幸福。可是作为父母除了有这样的祈祷加一点建议权之外,真的不能干预太多。
《剩者为王》中舒淇扮演的是一个大龄剩女,她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被父母催婚,她也一直坚持一定要等到自己爱的那个人,这是父母不能接受的,他们认为结婚不就是过日子吗?他们认为那些相亲对象都不错,你为什么不同意,家庭矛盾一次次升级。直到母亲病倒了,舒淇打算妥协了,按父母的意思跟他们看中的对象结婚。
可是这个时候,她的父亲却说:对很多人来说,爱情和婚姻不是百分百对等的,这我相信,而对她来说,这是她坚持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准则,作为父亲,我应该跟她一起去守护。
只要她认定了,我就陪着她,那她如果有时候受挫了,我就等到她回来哭一场,如果她忍着不哭,好,那我就可以烧一桌子好吃的给她吃。
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那天会什么时候到来我不知道,但我会和她站在一起,因为我是她的父亲,她在我这里,只能幸福,别的都不行。
孩子始终是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谁也不能决定她的幸福。聪明的父母总是会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有那个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他有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的选择错了,那也是他人生的一种经历。
结语:
就如野夫说的:本质上我们都活在各自的命途中,谁也不能彻底拯救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就是陪伴和引导,从来不是决定。父母必须明白,任你权力再大,能力再强,对于孩子你也能做的不可能有掌控权。
父母必须清楚,孩子没有你想的那么脆弱,他们是可以经受磨难和挫折的,因为只有挫折能让人看清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