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抗日烽火铸就的战争奇观
文/汪建业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了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来到冉庄,那首耳熟能详的电影《电道战》插曲就回响在耳畔,激励我们去把七十年前那片抗日烽火中的热土追寻。沿着村中一条由青砖铺成的大街前行,街道两旁白墙灰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墙壁上写有黑色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醒目标语。街边还放着一些锈迹斑斑的小钢炮,或架起几支“三八大盖”。连人们前行中所目击到上下左右的墙壁、屋脊、墙角、高房,甚至地面的石磨碾子下都露出了黑洞洞的枪口,似乎一下子要把人们带进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街心十字路口,这儿有棵老槐树,树下吊着一口大钟,是电影《地道战》老忠叔敲钟而牺牲的地方。这棵老槐树已有千年的树龄。在冀中平原上,像这样的古树很是罕见。抗日时期,老槐树枝叶繁茂,上面也的确悬挂了古钟。这古钟是乡亲们从冉庄的北大寺搬来的,专门用来报警。鬼子进村时,敲钟人就会冒着生命危险敲钟。当年经常敲钟的老支书高振福和王玉龙,为了乡亲们的安全敲钟时曾被敌人抓去,遭受敌人的拷打,但并没有牺牲。后来,电影《地道战》为了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虚构了高老忠被日军杀害的情节。1965年拍电影时,编导曾为此征求过高、王二位老人的意见,他们都很乐意:“为了电影,咱们就死一回吧。反正也不是真死!”可惜,前些年,听说这两位老人都相继去世了。而这棵历经沧桑的老愧树也于几年前枯死。作为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文物,老槐树已被钢筋混凝土加固,使之成为水久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为了铭记冉庄人民的抗战精神,我也穿上对门襟灰布衫,头裹毛巾,腰带袋子,带子上斜插手枪,留下难忘的影像。
循着街道往前走,见有的院子门前挂着“抗战指挥部旧址”,“水井地道口旧址。”“高家庄抗日村公所”等匾牌,里面住着抗日干部和当年游击队员们的后代,院子里留有当年的陈设,让人触景生情。再往前走便来到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纪念馆恢宏大气,馆内详细介绍了冉庄地道的概况,特征,陈列有数千件革命文物、烈士遗物、图片以及人民群众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参观完展览馆,我们从一处墙根地平面地道口进入地道,犹如进入了那神秘的地下世界。
一条黑洞洞的地道幽暗深邃,曲里拐弯向深不可测的远方延伸。高度足有1米5左右,宽度则刚够一人行走,空气显得有些沉闷,借着微弱的灯光也难辨东南西北。我们在地道里行走只得猫着腰、喘着气,一步步向前,仿佛走进了迷宫。
身临其境地行走在当年的地道里,从心底里赞叹当年冉庄抗日儿女的顽强斗志与不屈精神。要知道,这庄子下面共计有32华里的地道,是冉庄人民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锨镐挖掘出来的,而更令我们赞叹不已的是冉庄人民凝聚在地道中的无穷智慧:纵横幽深、奇妙神秘的地道,设在墙根壁、地平面、牲口槽、炕面、锅台、面柜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筑有碾盘、地平堡、柜台、烧饼炉、石头堡、高房工事、庙宇工事等战斗工事,且与水井、暗室、暗枪眼相通,构成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蛛网式阵地。地道内设有指挥室、休息室、指路牌、油灯、陷阱、厨房、厕所和掩体等,俨然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这地下长城是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被敌人逼出来的。”他说,冉庄四周无高山丘陵作屏障,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遮无拦。夏秋季节,见敌人来了,村民们在庄稼地里能躲一躲,可一过秋收,便无处藏身。为躲避侵华日军的“扫荡”、“清剿”,乡亲们便在家中挖一些容积很小的单口洞,当时叫“蛤蟆蹲”,用于躲人藏东西。后来,一个口与两个口连起来,又与多个口连起来,形成地道的雏型,渐渐演变成纵横交错、村户相连的地道网,成为平原地区抗战的战场奇观。
冉庄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抗战史册上的一座英雄村庄,这座英雄村庄是由无数忠烈儿女的鲜血和英魂铸就。在今天的冉庄,当年参加过地道战的老游击队员、老民兵大多已作古,健在的凤毛麟角,且年逾耄耋。但有幸我们还真遇见了当年抗战的老战士及其子女。
在一座已显破旧的庭院里,冉庄第一任妇女抗日自卫队队长张景芝老大娘与我们拉开了话匣。“日本人烧杀抢掠坏事做绝,那时姐妹们都寻思,要是日本鬼子扎下根来,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不把鬼子赶走,咱们甭想过安生日子。”她说,1938年她刚担任自卫队长时才18岁,是个刚过门的媳妇,那时就参加村上的运公粮、挖地道,给战士送饭、照顾伤病员等等。
村里的老人还跟我们讲起了抗日烈士张森林的故事,他是冉庄地道战的创始人,他曾担任冉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投身抗战时曾写下一首《从戎赋):“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他与继任的村支书高振福和村长王玉虎,率先带领游击组骨干及冉庄群众,先后挖了供干部、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32华里的地道网奠定了基础。1943 年春的一天深夜,他在组织抗日秘密会议时由于汉奸告密被日军抓获,受尽酷刑拷打,拋下年迈老母和妻子幼女,慨然就义,时年34岁。当村民连夜把他的尸体曾运回冉庄时,从他的内衣装中发现一首《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他们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英雄气概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后来人。 就要告别冉庄了!当我们又一次伫立在村头路口,眺望这座英雄的村庄,深深地敬意油然而生,心中在默默地祝福:冉庄,你创造了当年平原抗日的奇观,你也一定会用智慧与汗水在和平年代建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汪建业,男,出生于1947年9月9日,陕西南郑人。大学本科学历,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国培主讲专家。编著出版各类专著、文学作品、地域文化书籍、文史书籍、家庭教育书籍、诗论集、校本教材等110余部(种)。现供职于汉中市龙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