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新了故宫》第二季播出了一期极具现代特色的内容,虽主题名字极其古风——人在画中行,但介绍的内容,却是关于“古代VR场景”。
的确令人很难想象,早在三百年前,古人就曾用线法通景画在长春宫中造了一幅太虚幻境。
上世纪三十年代,杨芃棫先生曾入长春宫探索,将在紫禁城中所见,写成了《长春宫词三十首》。其中一首如此写道:
回廊复道亘长春,幅幅红楼梦里人。徙倚雕阑凝睇想,真真幻幻两传神。
也恰如杨先生所言,这期节目的三位嘉宾步入长春宫回廊之时,确有“人在画中行”的虚幻之感。长春宫的游廊之内,有十八幅与墙其高、宽度各异的《红楼梦》巨幅壁画,据历史考察,此壁画与慈禧有关,因她喜爱红楼,爱以贾母自居,当其五十大寿之时,便在壁画之中绘制了这十八幅壁画用来庆祝。
十八幅壁画取材皆来自红楼,其中有“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贾母游园”、“梦游太虚境”等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幅,正是这次《上新了故宫》重点介绍的线法通景画。站在特定的位置上,也就是长春宫的正殿寝室门口,顺着游廊朝向东望去,乃是“金兰黛钗”,向西望去,正是“潇湘幽情”。
第一幅“金兰黛钗”画中人物,乃是宝钗与黛玉,而第二幅“潇湘幽情”画中之人,乃是宝玉与黛玉。这两幅壁画结合所处游廊环境,将正殿前的走廊顺势延伸至画中,仿佛游人往前一步,就能进入那色彩斑斓的大观园。结合游廊的“真”与画中的“假”,这两幅线法通景画瞬间将人置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红楼梦之中。
但这画,人物有宝玉、黛玉、宝钗,却独独缺了那位“脂粉中的英雄女子”。
纵观无数读者解剖红楼,或是常见的人物剖析,王熙凤好似是最不招待见的那一个,人人都可骂她虚伪,骂她狠毒,唾弃她的两面三刀。清代晚期红学家解盦在《石头臆说》里, 对其名字的寓意作了这样的解释:“熙者, 希也。汉家天下坏于王凤, 贾府之事坏于熙凤也。”
前日上课,老师讲到领导力管理理论的兴头,轻飘飘地就讲起了王熙凤的管理之才,言语之意,虽敬佩有佳,但也仍有对凤哥“俗”的鄙夷,由此可见,哪怕是在学术界,王熙凤的可取之处,无非也只是她的“烟火气息”。
但善恶并举才是角色乃至我们人类性格的二重组合,在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方面, 曹雪芹采用辩证的思维与方法,每个人物都有自身性格的矛盾性。结合87版的电视剧分析,其实就更能将王熙凤性格的善与恶搅和在一起。
01.又辣又端,骨子中的傲气,是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底色
要说凤哥儿,首要说的就是她的泼辣性格,但实际上她的泼辣性子只是工具,而非放浪形骸的泼妇骂街。
比如在第17集《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中, 贾琏正“偷鸡摸狗”之时,就被凤姐撞个正着, 凤姐下意识的是给了平儿一巴掌,而后进入房中大闹一场。看似如泼妇一般,但实则却是在用“闹”作为自己的工具,她的骨子当中还是端着的。
17集40分时,明明是她推着贾琏说“你把我勒死吧”,但当贾琏拔剑露凶,她脸上的震惊之色可见。
后镜头一转,俯拍园中琏二爷追砍两人,王熙凤在跨门之时有个回头的动作;在经过游廊时,也有故意停顿。这些动作都在表明王熙凤此刻的“闹”是有目的,是带有手段的,借用闹来告诉老太太自己所受委屈,但大多数不曾细究的人,都误以为凤哥儿的胡闹都是“撒泼”。
邓婕老师这段在对这位能“辣”能“端”的诠释,是很贴合原著的。
再说这“端”,哪怕是王熙凤的醋坛子打翻,也必定是揉进骨子中的。
比如第26集《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王熙凤素装去见尤二姐,书中所记两人相见是“二姐陪笑……凤姐忙陪笑还礼不迭”。到了电视剧中,为了给凤姐的“计谋”做一个伏笔,也为了表现王熙凤作为大家小姐出身的高傲,下车处的镜头是颇为讲究的。
下车时的王熙凤抬起头,开始端视眼前的尤二姐,起初眼神无笑,甚至还有一丝阴冷,等到镜头拉近到最后一刻,王熙凤的眼神才开始柔和,表情松弛露出笑容,但看这个笑容,就好似再说
“原来就是你这么个女子。”
与远处羞羞怯怯的尤二姐眼神形成对比,镜头对切,再次拉回王熙凤的背影,两人的站姿与服饰颜色,再次凸显王熙凤这个角色的气场。
两人进屋,王熙凤的手也一直是在上,由尤二姐搀扶着的,在位者维护自己地位的残忍,与在野者的柔弱无辜,就进门这一幕立竿见影。
最终尤二姐吞金而死,王熙凤也按理应是撒旦一般的人物了,一恶到底才对,但从其他情节来看,她依旧还是会对小人露出鄙夷之色
在第27集的《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中,王夫人气呼呼来找凤姐,含泪将一香袋子拿出,误以为这伤风败俗的东西是凤姐的物件,凤姐一听就又急又愧,登时紫涨了面皮,跪下含泪哭诉,为自己申述的内容皆是有理有据,王夫人便收住了怀疑。
但镜头一转,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谗陷害晴雯时,一旁的王熙凤一转眼珠,而后翻了个白眼,仅仅一秒的镜头,瞬间将王熙凤的高傲,对王善保家这种小人的蔑视,对搜查大观园的不满三种情绪跃然银幕之中。
02.再说凤姐的笑,是确实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书中每次写及王熙凤和长辈及姐妹说话,都会用“凤姐笑道”这样的表达,若像高中语文上课一般,细细剖析每个笑字背后的含义,不免枯燥。
但细看87版,观众也能够对凤哥儿千变万化的笑有所理解。平常与贾母、王夫人长辈说话时,她的笑藏在眉眼,藏在神态之中;林黛玉初入府中,她的笑又是张狂的;后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傲气的笑。
第三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凤姐一边拔着炉灰, 一边慢条斯理地说着台词:“怎么还不快请进来。”说这话时,一直低着头,但在全景镜头中,刘姥姥在王熙凤说话前就候在了屋内,门帘的掀起,已然提醒了琏二奶奶人已经进来,可见这句,可不是真的在问怎么不请进来。
01.看起来似乎是专心等待客人良久, 但连头都没有抬起来, 可见完全是心不在焉。
02.问为什么不请客人进来, 好像等待得有些着急的样子, 但是行动上的“不抬头”, 问话又是“慢慢的”, 说明根本是漫不经心。
后与刘姥姥两人的互动,话语中的笑意也是尽显王熙凤的八面玲珑与身为贵族的优越感。
而等到了16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饮酒行令,一场最具欢乐气氛的三宣牙牌令开始,围坐当中是宣令官鸳鸯,等到贾母对上一组,导演用强光源, 并以侧光的方式拉近镜头,将王熙凤极其夸张的讨好笑声、动作收进观众眼中,一个老于世故、善于逢迎的形象就此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笑都是有目的的,但她有些笑,其实是并没有带有目的。
同为16集,一行人乘船,凤哥儿一人在船头划拉船桨,此时笑声大放,问道“它怎么不动地方啊?”贪玩洒脱的笑声在湖面荡漾,她其实也不过是二十来岁的年华女子罢了。
03.但世人只道凤姐之泼辣、之玲珑,却很少体味凤姐心中之苦,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 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艺术形象。老一辈红学家王昆仑先生十分精辟地说道,
《红楼梦》的作者从来没有抹煞这一位美貌多才的少妇的内心深处的一点人性遗留。
她乃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家”的王家之女,书中凤哥儿曾自己如此评价娘家,
“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有如此深厚的背景,加上天仙般的容貌,还有七窍玲珑的心思,她本该是这十二钗中过得最好的那一位,但偏偏落了个“草席裹尸”的结局(电视剧的结局乃是红学家根据前八十回伏笔进行撰写)。
王熙凤看似是集权利为一身的“管家奶奶”,但她也绝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她其实也只是封建族权和父权压迫之下的媳妇和妻子。
在贾府“一个个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环境中,她有两个天生的克星,第一个便是她的婆婆“邢夫人”。
在电视剧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中,王熙凤的“人未到声已到”的镜头拍得颇为讲究。先是笑声传来,随即镜头随着仆人的脚步转移至屏风之后,镜头的调切到林黛玉,特写的疑惑应了书中的那句,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随即镜头再次调切到屏风,王熙凤的“”的声音传出,屏风的脚也露出来,但人还是未看到的。
但本次想讨论的倒不是王熙凤本次“笑”的含义,而是她笑后,在场众人的表情。
林黛玉听了祖母说“凤辣子”一说,低头莞尔一笑,与众姐妹开心的笑容是一致的。
王夫人也是抿嘴一笑,与贾母同乐。
独独邢夫人,似笑未笑,露出了耐人寻味的表情。
作为王熙凤的婆婆,看到自己的儿媳妇如此讨贾母欢心,为何不喜?
一则因为自己作为长房媳妇,权利却一直是儿媳妇王夫人掌握,后王熙凤协理荣国府,也只是在帮自己的姑妈王夫人。故而,邢夫人作为大儿媳,对掌权的二儿媳王夫人和王熙凤本就怀有不满。
二则是王熙凤作为儿媳,却不帮自己。
在第18集《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凤姐的公公贾赦看上了贾母的丫头鸳鸯,想收她在房里,叫邢夫人讨去。邢夫人天生就是怯懦的命,对于老公的请求也不敢有所妒忌,便顺承了下来。
与儿媳凤哥儿商讨一番,就自己亲自上门到鸳鸯房中去说合,仔细看她与王熙凤在车中的神态,王熙凤本就是不喜这件事情的。
等到王熙凤回了闺房之中,与平儿说起这事,更是表达出了自己才不惹这一身臊的意思,就由着婆婆邢夫人自己去说算了。
后贾母发现鸳鸯之事,气得混身打战。但庭中的人,一袭话就让贾母自觉委屈了王夫人,王熙凤此时也是插科打诨,贾母也未怪罪。但贾赦早已在院中备好了花轿等着邢夫人把鸳鸯送上,经此一闹,贾赫告病,不敢见贾母。
帮着老公说媒,最后没说成,旁人都没事,自己一人承受贾母的怪罪,老公的责问,邢夫人与儿媳王熙凤之间,自然就更加深了矛盾。
至于凤哥儿的第二个克星,自然就是丈夫贾琏。
缘由?当然是因其生性风流,喜欢沾花惹草,而王熙凤本就是个醋坛子。
在封建社会,婆媳关系与夫妻关系本是牵绊女子最重的两条线索,更甚至可以说女子就是在这两个关系之中摸爬滚打,过完一生的。王熙凤偏偏这两处都没讨到好,最终也难逃“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惨命运。
甲戌本凡例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与王熙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角色,还有一位就是米切尔塑造的郝思嘉,她被称作“乱世佳人”,与王熙凤相同,家庭出身极为尊贵,享有美貌以及聪明能干、大胆泼辣的性格。在南北战争爆发后,郝思嘉不顾父权社会的种种禁忌,经营木材加工厂,不依靠男人就赚的盆钵满满,她对金钱的渴望与王熙凤为贪图三千两银子而害人有相似之处,斯嘉丽曾说,她爱钱,比世界的任何东西都爱。
尽管斯嘉丽与王熙凤一样,曾经试图发出过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手段去抵抗,但结局都是注定悲剧的,王熙凤困于封建制度,郝思嘉最终困于精神世界的衰败。
在87版电视剧的最后一集,王熙凤草席裹尸,大雪拖地,镜头对准白茫茫大雪一地,《聪明累》歌声随之响起,“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聪明累》这首歌是专门为王熙凤这个人物打造的,采用说唱的形式进行演绎,作为一首并列单三部曲,单听节奏,是欢快明朗的,但创作者在作曲手法上用了同头换尾的手法,高涨的旋律逐渐走向下,似有一种对凤哥儿悲惨结局的叹息。
王昆仑说:“恨凤姐, 骂凤姐, 不见凤姐想凤姐。”
这一句,也算是对王熙凤这个角色最好的评价,书中也罢,剧中也好,凤哥儿这个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她曾贪图钱财而谋害人命,善妒又害死尤二姐。
如果说按照“恶有恶报”的法则去解析她的死亡,人们似乎应该不为她悲痛,应该为她的死亡拍手称快才好,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从人的真实性出发,她作恶多端却又有人性的悲悯存在,她怜惜香菱的身世命运,感叹司棋的忠贞之死。
透过这个角色,我们可以多多少少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人都是好坏参杂的,都是善与恶搅合在一起的二重组合。
人物的非单一性,才是《红楼梦》成为小说巅峰的原因,而87版的电视剧,成功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矛盾性。
1939年的顾兰君版本王熙凤,因为只是针对“酸凤姐大闹宁国府”这一故事情节进行拍摄电影,主要通过王熙凤与贾琏的婚姻关系来表现王熙凤的性格, 将其限定在家庭情感纠葛之中。
而1989年的刘晓庆版本,过于强调王熙凤恶毒的一面, 显得心狠手辣有余而人情味不足, 尤其是在知己秦可卿过世时的悲伤,王熙凤过于“做作”反倒显得有些猫哭耗子假慈悲,并未能充分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还有1996年的徐贵樱版,则是陷入了“女英雄”的漩涡,在抄家之后, 王熙凤作为当家奶奶接受审问, 她将大部分罪责揽到自己头上, 并宣布,
“贾府的福, 我享了, 难, 我也当了!”
后割腕自杀, 挽救了一家老小的性命。这样的女强人形象当然是与原著有所出入的。
人人都道87版《红楼梦》好,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选角认真,培训班严苛,而在于他们尊重了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正如邓婕饰演的王熙凤,她基本还原了小说中的凤姐形象,有狠毒有悲悯有才干有人性。
而我对这个角色的悲悯,除了来自于书,更多的也的确是因为影视化的细节,在一些空白处填补了我对这个人物矛盾性格的理解。
“凤姐年轻不知事”这句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了真。
此生若是有缘长春宫一游,也想看看那十八幅壁画之中,王熙凤出现几回,是何姿态,又是何站位?古人是否也是只认其俗,而不喜她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