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的军事势力不断增强,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不但是军事家,还是个诗人,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曹操重视文学,因此聘请了一些文学家为他做事。杨修就是其中一位。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 。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聪明好学,因此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才,曹操岂能无视?于是杨修被曹操招聘到魏国阵营中,担任主簿,也就是主管文书的职务。曹操忙于军务,杨修则为他当秘书。很快,大家就见识到了杨主簿的才干。谁有不知道的事情都喜欢向杨主簿请教,他也乐意效劳。因为他懂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似乎什么事情都是“早知道”。这么说吧,杨修就是大家的活字典、活百科。可谁知道,杨修毁就毁在他一次又一次的“早知道”上。
有一次,曹操下令修建一座花园。这天,花园正式竣工,工匠们请曹操前来视察。曹操带着秘书杨修和一队随从,一同前去赏园。一行人刚走到花园大门口,曹操就停下了脚步,对着那花园大门看了又看。工匠们个个纳闷,难道是门建歪了?不可能,这门绝对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建造的,绝对错不了!
再看曹操,他命令随从拿过笔来,在园门上提笔写上一个大字:活。接着,他二话不说走进了花园。这是唱的哪一出啊?工匠们更晕了。您要是满意,好歹也说个“好”字啊!您要是不满意,这个“活”字又是什么意思?
工匠们犯了难,但曹操就是这么个脾气,最不爱让别人知道他的心思。他们赶紧拉住杨修询问:“请教杨主簿,丞相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是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朋友们,好好动动脑筋吧。
聪明的杨修早就看明白了曹操的意思,就给大家来点小提示——
“哈哈,丞相这是给大家出了一个字谜,大家就把它当成一个脑筋急转弯测试一下智商吧。请听题:门里一个活,是什么字?”
“如果没猜错,是阔字?”一个工匠迟疑着说。
“恭喜你!答对了!”杨修公布了答案,“丞相嫌园门太大了。抓紧修改吧。”不愧是“早知道”的杨主簿啊!工匠们经过指点,立刻将园门进行了改建,再请曹操前来正式验收。
曹操一见改建后的花园大门,立刻心花怒放,心中非常满意,连连称赞:“很好,很好。是谁这么聪明,猜中了我的意思?”
“我们哪有那么聪明,多亏了杨主簿!”工匠们如实禀报。
曹操心里有些不满:杨修聪明是聪明,就是有点好显摆,把我的心思全看穿了,好像天下就没有比他更聪明的人了。可曹操嘴里只是说:“好!还是杨主簿最聪明啊!”
又有一次,有使者从外地给曹操送来一些礼物。其中有曹操最爱吃的酥饼一盒。他看了看酥饼,默不作声地提起笔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就走了。
这曹操大人又在打什么哑谜呢?
瞧瞧,大家都不理解,杨修一来,谜底就破水而出——
杨修见了盒子上的字,拿起酥饼就招呼外面的将士:“今天丞相请客,有酥饼吃!免费品尝,机会难得!”将士们都很惊讶:“杨主簿,这是别人送给丞相的酥饼,怎么请我们吃了?”杨修笑着说:“这是丞相的命令,大家就快吃吧!”这点美食哪经得起众将士瓜分,等曹操散步回来,一盒酥饼只剩下空盒子了。曹操想,我还没尝一口呢!他压住心里的火问杨修:“这是怎么回事啊?”杨修不慌不忙地说:“丞相,您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意思就是‘一人一口酥’,我们怎么敢不听丞相的命令呢?”
“哈哈,恭喜你,又答对了。还是你聪明啊!”曹操脸上的笑比哭还难看。杨修一次次不放过在众人面前露脸的机会,让曹操很没面子,曹操心里恨恨的。
这些都是小事,曹操虽然心里有点嫉恨,但还不至于动怒。直到有一天,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了。
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蜀国,结果在刘备和诸葛亮面前连吃败仗,只得退守汉江安营扎寨,可粮草又被张飞夺走了。下一步棋到底该怎么走?
进攻吧,恐怕还会损兵折将。退兵吧,不远千里兴师动众,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实在没法交待。一天晚上,曹操就这么坐在营帐里左思右想。这时,厨师端了一碗鸡汤进来。曹操拿起筷子想夹块鸡肉,却只夹起一块鸡肋骨来。他夹着这块骨头,若有所思,正巧将军夏侯 前来求见:“主公,请问今夜营中口令是什么?”
“鸡肋……”曹操仿佛在自言自语。
“鸡肋?”夏侯 愣了一下。
“对,就是‘鸡肋’。”曹操确认了一句。
以前打仗呀,为了通讯方便,都会由最高将领设置一个简易的口令,就像暗号一样。让大家一听就知道该如何行动。这“鸡肋”到底是什么名堂呢?
夏侯 一头雾水,越想越糊涂,只好去请教杨修。
“杨大人,主公又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了,只有两个字,请听题:‘鸡肋’,您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哈哈,夏侯将军,快回去收拾行李吧,免得主公突然下令撤兵,我们来不及啊!”杨修一语道破天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说明主公把蜀国比作鸡肋,他内心已经萌生退意啊。”
夏侯 一听,立刻对杨修无比佩服,马上回去吩咐部下准备行装。
曹操这边喝完鸡汤,听到外面的士兵都在吵吵嚷嚷:“快收拾,总算要撤退了。”“唉,这次出兵真是处处不顺啊,还是早点回家好。”“是啊,真是无心恋战了。”
“你们……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谁命令你们收拾行李的?难道要当逃兵?”曹操冲出来追查,当然先追查到夏侯 ,夏侯 只好实话实说了。
又是杨修!曹操看到眼前的局面,气得差点吐血:“杨修!你这是编造谎言,蛊惑军心!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曹操回忆起杨修的所作所为,总是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尤其是这一次,泄露机密,涣散人心,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打仗可不是脑筋急转弯,曹操恨恨地说:“依照军法,斩!”
可怜杨修聪明绝顶,真的命丧在自己的聪明上?
细读全文和《三国演义》中相关内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不会迎合上司、不会自我保护、没有保密意识的杨修是权谋之道的“槛外人”。而恃才放旷的他却不知不觉中卷入你死我活的世子之争中,他的对手却是权谋第一高手曹操和颇有乃父之风的曹丕。于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就被权谋文化所吞噬,年仅三十四岁而亡。
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是权谋文化制造的悲剧。杨修若是美国人,倘若不涉足政治,他就是奥本海默式的专家;倘若涉足政治,说不定他会因出色的口才和鲜明的个性而获得比对手更多的选票。杨修死于曹操,杨修更死于中国所特有的权谋文化。杨修之死是一种必然,文化的必然。无论是奸诈的曹操,还是仁爱的刘皇叔,都会为了政治利益而杀掉杨修。
荣格说,不是德国人写不出《浮士德》和《查拉斯特拉如是说》。同样,不是中国人写不出《三国演义》,写不出杨修之死。《杨修之死》写出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和心理,写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单纯的文人被权谋文化所吞噬的生动而残酷的过程。
权谋文化不死,杨修之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