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写了一篇揭秘《洛神赋》背后隐藏的惊世秘密的文章。
他的结论是:曹叡并不是曹丕的亲儿子,而是袁熙留下的骨肉。
得出这个结论的钥匙就是《洛神赋》,它的原名是《感鄄赋》,后来曹叡为了避免母亲甄妃 的名节受到伤害,才下令改为《洛神赋》的。
曹植写了《感鄄赋》,鄄城是他的封地,但是全篇都没有写鄄城,而是写他从洛阳回到封地时,与洛神宓妃相遇,抒发了对她的思慕爱恋之情,但终因不能结合而感到无限惆怅。
后人因为《洛神赋》里曹植借宓妃之名缅怀甄妃,就把甄妃叫作甄宓,也有把她叫作甄洛的。
其实,甄宓和甄洛的名字是不存在的,我们姑且称她为甄宓吧。
甄宓出身于河北的一个世家大族,是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妻子,相传曹操、曹丕、曹植都倾慕于她。
曹丕在攻破邺城后进入袁绍的府邸,第一次见到了甄宓。
当时的甄宓战战兢兢、披发垢面,曹丕为她挽起了发髻、擦净了面庞。
曹丕为甄宓的姿貌绝伦而“痴立落剑”,随后就将她迎入府中。
人生初见时,甄宓21岁,曹丕17岁。看上去是那么美好。
而17年后,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就赐死了甄宓。
那个曾经为甄宓挽起发髻、擦净面庞的曹丕,却让她“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地死去。
关于甄宓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最有杀伤力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曹叡不是曹丕的儿子,于是曹丕就杀掉甄宓,以此灭口。
正是因为怀疑曹叡的身世,马伯庸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指出,建安九年的八月曹丕攻破邺城,迎娶了甄宓,而曹叡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以此来推断,当时的甄宓已经有6个月的身孕了。
甄宓为了保全骨肉,曹丕为了争到储位,这两个人就做了一个交易。
这个交易就是,甄宓去扰乱曹植的心性,帮助曹丕打掉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作为交换,曹丕要给曹叡封爵,从法理上确保他嫡长子的地位。
曹植果然被甄宓搅乱了心性,导致司马门和贻误军令的事件,最后曹操对曹植非常失望,曹丕得以顺利上位。
而曹叡也被封侯,袁熙的血脉就被保留了下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曹丕明明知道曹叡是袁熙的孩子,为什么还要立他为继承人呢?
他大概是想,反正自己还年轻,以后等亲儿子长大了再替换掉曹叡就是了。
但是天不遂人愿,曹丕的亲儿子大多早夭,而活下来的曹霖又太年幼无法继承大位,况且曹叡对外是嫡长子,所以曹丕别无选择,一直拖到临死前,才不得不立曹叡为太子。
这大概就是他当初为争储付出的代价吧。
对曹叡身世的怀疑并不单是马伯庸的脑洞大开,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曹叡三十六岁驾崩,反推则可以得出,他是出生在建安九年,也就是曹丕攻破邺城迎娶甄宓的那一年,而破城是在八月,如果是在同一年出生的话,好像是应该有6个月的身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曹丕在称帝后迅速地赐死了甄宓,而且死相是“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就是让她无颜见人、有口难辩。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曹家在灭掉袁家后,自己辛辛苦苦夺来的江山却被敌人的血脉“鸠占鹊巢”了。
这大概就是曹家父子“人妻控”的后果吧。
关于曹叡的身世历来就有争议,要么是确有其事,要么就是史料记载有误,导致后人推断出一些疑点重重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