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一个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的61年(1662—1722)期间, 清朝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康熙之 所以能有这么大的作为是因为他的活动符合了时代的要求。17、18世纪之际,中国各族人民备尝长期战乱不宁,生产停滞,社会萧条,民不聊生之苦,因而产生了要求统一和安定的愿望。康熙本人处于当时形势下,能够顺应时 代潮流,把握人心动向,因势利导,获得胜利。在他的统治时期内,中国出 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好局面。这个好局面一直持续到乾隆朝、历史上称“康乾盛世“。
康熙,名玄烨,姓爱新觉罗,满族。他的亲祖母是蒙古族,生母是汉族。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立志做一个贤明的帝 王。6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哥哥福全等人一起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们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样的人。福全说:“愿意做一个贤王。”玄烨说:“愿意效法父皇做一个好皇帝。”他小小年纪便说出这样的话来,使顺治皇帝十分惊异。
玄烨8岁那年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死了。临死以前,他指定玄烨做继承人。因为玄烨年纪太小,还不能料理国家大事,顺治皇帝又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做辅政大臣。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上三旗的贵族。按照满族习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归皇帝统辖,称为上三旗。上三旗的臣民是皇帝的私人奴仆。顺治皇帝鉴于以前多尔衮专权的教训,把儿子托付给了四个忠心耿耿的奴才,便觉得十分放心了。第二年,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小皇帝年纪太轻,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
本来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根据汉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宣布停止圈地等等。可是四个辅政大臣曾经从圈地中得到好处,所以反对这些改革。顺治皇帝死去不久,他们就重新圈占了土地。他们还恢复明末加派的练饷,每年向人民多征收几百万两白银。
在四个辅政大臣当中,鳌拜是最跋扈的。他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康熙六年 (1667年)小皇帝14岁了。按规定宣布亲政,但有名无实,大权仍掌握在鳌拜手中。其他三辅政,索尼已死,苏克萨哈就在亲政的当月7日被鳌拜诬杀,遏必隆为人怯懦,凡事屈从。于是鳌拜在朝把持大权,飞扬跋扈,独断独行,眼里根本没有这个年轻的皇帝。康熙帝要想奋发图治,那就非搬开鳌拜这块大绊脚石不成。康熙捉鳌拜是一次带有戏剧性的行动。因为鳌拜在朝中党羽众多,不能硬下手。于是康熙把自己装作一个好玩的青年,天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龄相近的侍卫在一起练习摔跤,不太过问政务。鳌拜因此便更加放心。一天,趁鳌拜入朝之际,来了个冷不防,突然下令捉鳌拜,这群小伙子一拥而上就将他捆绑起来。然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软禁终身。这件事全仗着康熙沉着、机智、勇敢,具体捉鳌拜的过程是这样的。
康熙首先找了一群年龄跟自己差不多,体格健壮腰腿灵活的少年。从此,康熙皇帝每天和这些少年侍卫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他也毫不在意,照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就更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了。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5月的一天,鳌拜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还放出风声,说皇帝应该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听到风声,果然亲自到了鳖拜的家。他刚走进鳌拜的卧室,就见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双手按住床沿。一个御前卫士快步走上前去,揭开床席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鳌拜更紧张了,谁知康熙皇帝笑着摆摆手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族的习惯,不必介意。“说罢,他详细地询问了鳌拜的病情,便起身回宫去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几天之后,康熙皇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康熙皇帝激动地站起来,高声说:“鳖拜作为辅政大臣,违背先皇的重托。他毁弃祖上定的国法,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已,擅杀大臣。国家大事,他都是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向我启奏。这样下去,我这个皇上就被他架空了。大清朝立国不长,照他这么专权,大清国还有希望吗?”
他又放低了声音说:“你们虽说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这个奸臣!”侍卫们听完,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叫起来:“听皇上吩咐!”康熙高兴地说:“好!等会儿鳌拜来了,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
过了一会儿,鳌拜进宫来了。他象往日那样,大摇大摆地走着,还没等站稳脚跟,康熙皇帝便使了个眼色,那伙少年一哄而上,将他推倒在地。鳌拜本来身经百战,是一个受过“巴图鱼(满语“英雄”的意思)封号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武士”,可是他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还以为小孩子跟他闹着玩呢!等他看清了小皇帝冷峻的面孔,才猛然醒悟过来:皇帝已经对自己下了手。然而,已经晚了。那群年轻的侍卫,现在已经捆住了他的手脚。当下,康熙皇帝召来了议政王和大臣,命令他们审讯鳌拜。议政王和大臣们平日都痛恨鳌拜的专横,一桩桩地列举了鳌拜欺君枉上等30条罪行,一致要求将他处以死刑。鳌拜听说要把他处死,也顾不上什么君臣之礼,在朝堂上一把脱下上衣,坦露出身上伤疤,说:“这都是老臣跟随先皇打仗留下的的!”康熙皇帝点点头,说:“念他效力年久,军功显著,免死。”于是,鳌拜被终身监禁。他的死党则被一网打尽,处死的处死,判刑的判刑。16岁的康熙皇帝机智地擒拿权臣鳌拜,扫除了他自己掌握朝政的一个大障碍。
权臣铲除,朝政刷新,从康熙九年(1670年)起,展示出一种振奋有为的气势和宏图。过了三年,三藩事件爆发。康熙领导朝廷上下进行统一的斗争。三藩事件早在康熙预料和预计之中。三藩是三个被封授王爵的明将,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政府使用他们率兵进攻南明,由此得以坐镇一方,吴在云贵,尚在广东,耿在福建。他们在名义上隶属中央,实际各拥重兵,干涉地方,形成割据。再加上和他们互通声气的一些汉籍将领,其兵数的总和超过八旗部队,成为清政府的严重威胁。康熙正在寻找解决三藩的机会时,尚可喜上疏表示告老还乡,让儿子尚之信袭爵。接着吴三桂、耿精忠也作出同样的表示,来试探朝旨。有了这个机会,康熙便抓住不放,立刻作出决定:将三藩全撤掉,并且不准尚之信袭爵。这一来,吴三桂首先揭起叛旗,耿精忠继而响应,尚之信也反了,其他与吴素有联系的汉将也都反了,一时战火燃遍长江以南半个中国。
三藩事件爆发在康熙十二年 (1673年),康熙20岁。他面临此事,毫不惊慌,派兵遣将,从容应付。他的战略是:“先保住湖北,以安定军心,”然后派兵进入江西,这样就可以截断吴、耿的退路。不久陕西提督王辅臣受到吴三桂的引诱叛变。康熙对王辅臣采用军事政治两结合的策略,而以招抚为主,尽管他一再叛附不定,并杀害了朝廷命官,仍予宽容,最后把他争取过来。从此便可以集中力量应付南方。康熙很能拉拢汉族将领,西北将领如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等均对他忠诚效力,在三藩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康熙还善于使用降附的汉将,康熙对吴三桂的少数民族兵笼络得也很好。
平定三藩共用了八年时间,最后获得胜利。这一战役始终全靠康熙运筹指挥,充分显示出他的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战争结束之后,全国实现统一,官吏遵行政府命令,军队调动受到约束,进入了有秩序有纪律的国家轨道。
接着康熙着手处理台湾问题,争取台湾郑氏归附大陆。台湾自古属于中国。康熙在长时期指挥作战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平定海疆,争取台湾,非重用汉人不可,因为他们熟悉沿海情况。于是康熙选出两个本领出众的人来,一是会稽县人姚启圣,一是泉州人施琅。就以姚启圣作福建总督,他善于从事招抚工作,郑氏势力逐渐受到削弱,沿海地带从而取得安静。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 (成功长子)死,内部矛盾重重。康熙认为取台时机已到,派出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康熙对施琅完全信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由施琅率兵出发,经过澎湖一战,即顺利地开进台湾。在这一事件中,充分证明康熙知人善任的才能和魄力,他能够放手使姚、施二人都得以各展其长,各尽其能。统一台湾之后,当时对台湾的善后措施,清政府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设置府县,加强管理;另一种则主张放弃不要,甚至想把它送给荷兰。康熙采纳了前者的意见。康熙的这种坚定态度对于完成中国统一具有重大关系,是应当给予肯定和赞扬的。从此祖国神圣领土台湾,隶属于清政府之下。
在台湾问题解决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4个海关,准许商人载货出洋贸易。当时沿海顿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样一直维持了将近30年,到康熙五十年 (1711年)又重行海禁。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内地人民和海外勾结生事。清朝从入关以来即感到沿海海寇难于扫清;同时当时中国出海贸易的船只,出去的多回来的少,更使得产生疑虑。最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地,经由官商,即所谓“十三行”包办起来。闭关的政策会阻碍工商业的扩大发展,这就使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摧折。其更加严重的是,从此消息闭塞,最后落得中国光挨打。康熙也曾预见到中国未来必有外患,可是并没有作出积极措施。
康熙虽然犯过一些错误,如“南山集文字狱”,将年逾花甲的老翰林戴名世处死,甚而还将与之有文字牵涉已经死去的方孝标开棺戮尸,并株连众多。还有建立皇储一事,他有35个儿子,但是直到他临终前也未能解决立谁的问题,夺位的斗争即由此而生,对人民和国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他一生确实作过很多有益的事,经过他的治理,到17、18世纪之际,中国成为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比以前加强了,国家的基础比以前巩固了。后来西方殖民主义者费尽心机想要瓜分中国,总未得逞,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康熙一生的努力经营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