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高长恭
《北齐书.高长恭传》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参考译文:
兰陵武王高长恭,是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多次升迁作了并州刺史。突厥人侵晋阳,高长恭率军尽全力反击。齐军在邙山之役中失利时,高长恭在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次杀入周军,冲到金墉城下,被周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而城上的齐军不认识高长恭。高长恭脱去头盔,露出脸来,城上的齐军认出是他,才派出弓弩的手下城救援,将周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一起歌颂此事,成为一曲,即《兰陵王入阵曲》。以后他历任司州牧、青州、瀛州刺史,收受了不少贿赂。后来作太尉,和段韶率军攻柏谷,又攻定阳。段韶生病,高长恭总领其军。
齐军在邙山大捷时,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你杀入敌阵内太深了,一旦失利,后悔都来不及。”高长恭说:“一想到这是和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家事,我就不自觉地冲进去了。”后主嫌恶高长恭说的“家事”一词,从此对他猜忌起来。等到高长恭在定阳,其部下相愿对高长恭说:“大王既然受朝廷重任,为什么如此贪婪?”高长恭未加回答。相愿说:“莫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恐怕因威武被嫉恨,便自我玷污吗?”高长恭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嫉恨大王,在这些事情上就可以处罚您,您本为求福,反而易招来祸患。”高长恭流下眼泪,上前跪下,向相愿请教安身之术。相愿说:“大王以前既有功勋,现在又获大捷,威名太重,应当借口生病回家,不要再干预政事。”高长恭认为此言有理,但最终没有撤身退步。等到陈国进攻江淮地区,高长恭害怕重又为将带兵作战,叹息说:“我去年得了脸肿病,现在为何不发病呢!”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再治疗。武平四年五月,后主派徐之范去毒杀高长恭。高长恭对妃子郑氏说:“我竭尽忠诚侍奉皇上,有什么事辜负了上天,而让我遭此毒手?”郑氏说:“你为何不求见皇上?”高长恭说:“我哪里还能够见到皇上!”便钦毒酒而死。死后追赠太尉的官职。
评析:
历史上骁勇善战的名将不在少数,但是,颜值高还骁勇善战的名将却不多,而兰陵王高长恭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前几年还专门拍成了电视剧《兰陵王》。高长恭是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是髙澄的第四个儿子,作为北齐高家的一份子,兰陵王高长恭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不仅是古代的四大美男之一,并且也是驰骋沙场的将领,他就是为了保家卫国而存在的,他不仅是北齐最后的支柱,更是面具下的悲情名将。最后却因为对高长恭的忌惮,所以,高纬给高长恭赐了一杯毒酒,高纬如愿以偿,兰陵王高长恭在喝下毒酒之后,与世长辞。
自古以来,身为臣子,若是功高盖主,自然会受到君主的猜忌。功高震主,也势必会招来杀身之祸。
由于国家是皇帝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文武百官及诸侯各家都是皇帝家的管家和护院的兵丁,如果你的功劳太大,以至于皇帝无法酬谢你的时候,那就岌岌可危,十分危险了.因为皇帝总不能把自己的家让给你,所以皇帝就必然找个借口除掉你,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如果你的权力太大,皇帝管不了你,那就更加危险了,轻则一人贬官杀头,重则全家全族完蛋,祸及整个家族,这就是所谓的权大压主;如果你的能力本事太过于突出,拔尖,不知收敛,把皇帝比下去,又不懂谦逊退位急流勇退之道,使皇帝见了你就自我感觉不良好,那你就长久不了,迟早会被撤去官职,这就是才大欺主。
功高震主,权大压主,才大欺主是作为人臣的“三大忌”,道理很简单,你有了这三大忌,皇帝和君王总不会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给你,所以作为人臣就危险了,高长恭在那样的位置上,他不会认识不到这些问题,可惜的是时事紧逼,迫使他没有及时刹车收手,他本应该把邙山大捷当成最后的辉煌,人生的巅峰,当成最后的压轴戏,届时和皇帝,和同仁,和权力说声拜拜,可他没有,后来当他终于下决心时,却为时已晚,北齐后主赐药而死,死的不值,死的可惜,死的轻于鸿毛,死的割腕叹息。
高长恭的死,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汉将韩信,年轻有为,战功赫赫,为刘邦最后的统一,平定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建立大汉以后,刘邦按功封赏,给了韩信极大的权力和爵位,但韩信这个人此时却不知道进退,于是刘邦就担心了韩信这个人的权力大了后影响自己的地位,特别有了索要”假齐全“,刘邦封他作真齐王事件之后,刘邦已心存忌惮和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其实韩信的谋士蒯通也曾经劝过韩信说:你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将来天下绝不会有你容身之处。韩信当时有点动容,但韩信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韩信不是没想过造反,还没来得及建立和组织足够的造反势力前就已经被刘邦兴师问罪捉拿下了,想献出钟离眜侥幸蒙蔽搪塞过去都没用。韩信虽为楚王,但一直在刘邦的监视之中,却不自知,不懂得进退,还想搞小动作,根本逃不过刘邦的眼线。再想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在萧何,陈平,和吕后在设计之后,吕后就叫韩信来自己的宫殿,说自己想见他,果然韩信就来了,但来了后,大殿的门就被封了,韩信就知道自己中了计。只看见此时的大殿里面的地上有地毯还有就是天大殿的顶部是没有天的,于是吕后就对韩信说我知道刘邦给了你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但今天我这里没有天,也没有地,更没有君,于是吕后就说是刘邦想要你韩信死,只能怪你贪得无厌,于是吕后就命令宫女出来手提大棍,把韩信活活打死。韩信也就这样苦逼的有理说不清的死掉,他的死只能怪他这个人不懂帝王的心里权术,刘邦这是想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面,可是你韩信的贪心太大,不懂得分寸。结果造成了自己的死亡。
然而,另外一个谋臣张良,却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早就看透了刘邦的帝王权术,凭借自己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
类似此类情况的还又秦时的白起和王翦,把天下据为己有,把百姓据为己有,把美女据为己有,连汉语中一些好听的字眼如“朕”都要据为己有的秦王,怎么能轻易让他人窥探自己的皇位,怎么能允许有白起这样的不稳定分子存在,所以,要坚决除掉他。然而,另一个大将王翦看透了这一点,所以用“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污”让秦王打消顾虑,最终告老还乡,颐享天年。非常有趣的是,司马迁把白起和王翦两个大将放在一起做传,其原因恐怕不只是同档次,同时代,同级别的将军,也许还又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吧。
张良,王翦算是聪明人,他们能急流勇退,或得道求仙,云游四海,或安度晚年。明代开国元勋汤和,郭英由于学习了王翦,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告老还乡,成了一介村夫,因而也能保全自己。然而,更多的大臣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胡惟庸等,皆被屠戮殆尽。
为什么朱元璋对昔日的助手功臣们大开杀戒呢?还是来停一停朱元璋自己的回答吧,有一次朱元璋要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太子朱标曾进谏说:“父皇诛杀太多的人,恐怕有伤和气。”朱元璋听了,默不作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来,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棍扔在地上,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有为难之色,朱元璋笑着说:“我让你拿着荆杖,你认为荆杖上有刺,怕伤了你的手,若把刺儿都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我现在诛戮功臣,就是替你把刺除掉,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
朱元璋倒是讲了一番老实话,的确,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在大军亚城的紧要关头,将领和谋士们是未来皇帝的左右手,是他的贴心人,而皇帝老爷也把一大堆温暖人性的词语用在将领们的身上,什么“亚夫”“爱将”“爱卿”啦,“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极为肉麻,甚至发酸,酸到令人作呕,一旦大功告成之日,皇帝老爷就变脸了,那些功高盖世的文武大臣们就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个非拔掉不可。
其实,说穿了,文武大臣们在皇帝老爷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条狗,一只鹰,甚至时挡箭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因用以为典,成了历史的通病,和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人一般都是功高盖世的,这些人往往会显得皇帝很平庸,作为皇帝,他们更愿意一枝独秀,所以他们都喜欢杀掉这些功臣,还有,这些功臣既然是功劳卓著,就要分的一杯羹,作为皇帝都是家天下,并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天下,这也促使皇帝要找借口杀掉功臣。韩信在被害前仰天长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难怪,金庸老爷子借一位盲艺人之言对历史人物做了箴言般的感慨: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其实,不只是皇帝老爷那么绝情,那么忘恩负义,那么过河拆桥,即使在今日社会,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我们不敢完全赞同“患难之处见真情”这样的俗语,也许在大难过去,大功告成之日,才更难考验出真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友情,爱情,君臣,夫妻,读罢《北齐书.高长恭传》,我们也许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