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策理解
#关门捉贼#关门捉贼本是一句俗语,由来已久,意思非常简洁,就是把贼关在屋子里面好方便捉拿。
计策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原文解释:对小股敌人要及时围困剿灭,不能让其看到逃跑的机会,否则敌人会因为有机会逃生,更加拼命,给己方造成更多伤害。如果真的让敌人跑了,也不要轻易去追,要小心是敌人的诱敌之计。用在军事战争中指对实力弱小的敌军采取十面埋伏,聚而歼之的策略,就如战争中说到的围歼战、口袋阵意思相当。
关门捉贼,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精锐小部队,行动诡秘,数量不多,却又破坏性很大。所以,对这种“贼”,一定要团团包围,断他的后路。如果此计运用得好,决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人主力部队,比如楚汉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一方十面埋伏,最终乌江自刎。
同时关门捉贼也是一种讨巧的计策。要么利用敌人的弱小和孤立,要么利用它自动闯入我方领地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发动己方的优势,切断敌人所有的后路,围歼敌人。如果实际操作中,敌方逃脱包围,那一定要谨慎追击,小心敌人反过来埋伏我军。
兵法
十面埋伏,楚霸王乌江自刎
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了刚刚和项羽签订的“鸿沟协议”,开始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刘邦刚开始约集韩信、彭越、英布一起围攻项羽的军队,这时韩信等人居然不听命,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导致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不得已之下,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终于发动了韩、彭二人的军队,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并且命令刘贾,率军联合南方的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沿途许多属于楚国的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还诱降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这时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垓下遗址
十一月,项羽兵败退至垓下,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十二月,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刘邦方的汉军以韩信亲率的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垓下之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
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高祖本纪》
韩信还命令汉军夜晚高唱楚歌,消磨楚军的斗志,使得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最终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被汉军追上,项羽突至东城时,手下仅剩二十八骑,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终于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继续逃跑,直到乌江边。
此时项羽看着身边仅剩的二十八骑兵,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了乌江亭长的接应。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乌江自刎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总结:垓下之战是关门捉贼案例中少见的,围歼敌方主力的战例,并且在十面埋伏之前,也做过不止一步铺垫,在攻击过程中又同时施展多种计谋,最早才能完成歼灭楚军八万主力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