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浩子的些许看法
妙处不自禁
红楼乱弹第二十四回
红楼里有很多出彩的小人物,比如本回的贾芸。出身不好,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只有一亩田和两间房屋。可是娘儿俩竟然维持下来了,到他长大,房和田还在,并没有卖了。而且邻居就是放贷的,再艰难也并没有去借高利贷。所以他是自律的人、懂事的人,不是那种没钱房子和田什么都典卖的主。
在亲舅舅那里碰了钉子,舅母饭都不留的情况下,一肚子委屈所以低着头走路,才误打误撞碰上了倪二,借到做事的钱。他这时年龄也不大,18岁。他在舅舅家受了委屈后,回去和母亲说了没?没有。回想以前金荣和秦钟受了委屈后的表现,生怕大人不知道。借到钱,成了事,才和母亲说,不是事先透漏口风,是一个有气度坚忍的人。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立不得志。他能受穷能受屈,还能主动谋划,肯定不是久屈人下之人。
再看他和凤姐的对手戏。一看贾琏不上心可能靠不住,最终要靠凤姐,立马行动。我们看贾琏的说话,“我哪里有这些功夫说闲话儿”,“早了,我不得闲”。贾琏的心思不知哪里去了,估计都在“淫”上面了,贾芸这个还不错的侄儿都不栽培,不耐烦;反观凤姐能在宝玉那里挖来能干的小红,真的眼界不一样。贾琏如此表现,贾芸却并不怨,不等不靠,自己找凤姐主动出击了。而且你看他的时机,选个贾琏出门的时候找凤姐,都有心的人啦!
进门先要投名状或者送礼,这个陋习我们不说了。你看他选礼的巧,比较贵重又自己能承担的范围,而且刚好符合凤姐身份而且是他正需的。一番话说的,好像这个礼品凤姐不得不收,因为别人不配,收了是这个礼的荣幸了,明珠不再暗投。所以凤姐又是得意,又是欢喜。得意被奉承彰显自己的身份,欢喜正是所需。也可见贾芸深懂人心,对话也生动展现了贾芸应对的机灵,转换自然。这一点也在和倪二对话时表现出来了。
而贾芸到宝玉外书房看到小厮们胡闹时,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制止。一是见得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在宝玉凤姐面前,他要伏低;在小厮面前,他还是主人的,该管的要管;也说明他平时行事应该正的,所以别人才给面子,服。对比下,茗烟闹学堂时的嚣张,和在贾芸面前的还算客气,能得出这个结论。
总之,贾芸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懂事自律,有肚量而坚忍,识人心懂权变会办事。更难得的是他知世故而有人品操守,有自律而能任事。虽然他在大环境面前,不得不逢迎凤姐,但他还有一个诚心,知世故而尽量不用。不像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自家性命。
曹公将贾芸的亲舅舅卜世仁(不是人)和邻居泼皮倪二放在一起写,很讽刺很戏剧。我们都知道有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哈哈哈,好像把自己也骂了。又有句话,“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只想不能干。
最佩服司马迁的地方,除了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完成《史记》,更佩服他给失败的英雄项羽立传,反观直至今日大多数人还是成王败寇的眼光;所以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不只填补空缺,更有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经济人物,后来因为种种下来了,仍然对他们这些人的欣赏敬佩和情怀,甚至对一个炒瓜子的个体户,仍然用笔记下来,这就是他的眼光和历史担当。这种传统,正是从司马迁做侠义列传写屠狗辈,从他记录商贾,为思想家孔子做传,这种不以世俗成败取材,而以他的历史意义选择,正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一脉相承而来。
至于书生要成事,可以学王阳明,可以学曾国藩。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账”的实在,他做学问的不读通一篇不看下篇的执着,他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虔诚,他的书斋名“求缺”的智慧。他的家书、冰鉴(鉴人就算了,自省不错)、挺经、十八家诗抄等等,都可以读,连带的唐浩明的《曾国藩》也要读读,更要用他身上体现的一些信念,将自己认可的那些,应用到实践中来。这样,书生不说成大事,也能稍微做一点事出来。说远了。
几个值得注意的伏笔,黛玉和香菱第一次直接对话,为后来作诗的师徒埋下线索;鸳鸯不同于金钏的原则和分寸;能干爽利的小红出场,被压制。但小红也是能干有志气的人,和贾芸是同样气质的人,后回再来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