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二年(255年)闰正月,毌丘俭、文钦叛乱失败,一个被杀,一个投降东吴。不过,叛军并不是没有取得一点战果,文钦十八岁的儿子文鸯夜袭司马师的军营,如无无人之境,吓得司马师伤口崩裂,眼睛爆出,伤情加重,不治身亡。
司马师暴毙使魏国的最高权力进入真空状态,让魏帝曹髦看到了摆脱司马家族控制的希望,他下令司马昭不必再返回洛阳,而是就地留在许昌处理战后事宜,改由尚书傅嘏率领六军返回洛阳。
不久前,镇守洛阳的司马昭得知司马师伤情加重后,离开洛阳赶到许昌看望司马师。司马师没有儿子,便在临终前安排司马昭统领军队,继承自己的权力,然而司马师的遗言并不具备法律效应,魏帝曹髦的命令才是名正言顺的任命。
傅嘏是司马家族的党羽,魏帝曹髦让傅嘏率领军队回朝,意在提拔傅嘏,以分化司马家族的势力,重振衰落的皇权。傅嘏此时如果接受任命,其政治地位很快便能得到提升,进而超越司马家族。不过,傅嘏对权力并没有野心,他宁愿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继续辅佐司马家族。
傅嘏和钟会为司马昭出谋划策,让司马昭违反魏帝曹髦的命令,亲自率领军队返回洛阳,以逼迫魏帝曹髦授予司马昭辅政的权力。当司马昭率领军队返回洛阳后,魏帝曹髦计划落空,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从此,魏国进入了司马昭专政时代。
激反诸葛诞
一直以来,司马昭都是政治舞台上的配角。父亲司马懿执政时,他担任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节度关中诸将。哥哥司马师执政时,他担任安东将军,镇守许昌,节度淮北诸将。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讨伐东吴失败,他把担任监军的司马昭作为替罪羊,削去了司马昭的爵位。其后,司马昭就像一个勤劳的义务工那样到处忙活,蜀汉姜维进攻陇右,他带兵救援关中;司马师东征毌丘俭、文钦,他又代替司马师镇守洛阳。
如果司马师能够安然无恙地回到洛阳,司马昭或许以后还会是哥哥最信任的帮手。不料,司马师的暴毙改变了司马昭的命运,司马昭在仓促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成为了魏国新的权臣。
司马昭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心中却忐忑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司马师留下的班底会不会支持自己。这时,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建议司马昭派幕僚慰劳四征,以观察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对自己是什么态度。所谓四征,即征东、征西、征北、征南将军,征东将军屯兵淮南,防备东吴;征西将军屯兵关中,防备蜀汉;征北将军屯兵幽、并,防备鲜卑;征南将军屯兵襄、沔,防备东吴。只要四征支持司马昭,司马昭便无内忧。
司马昭的影视剧形象
贾充的建议正合司马昭的心意,司马昭予以采纳,遂派贾充到淮南考察诸葛诞。贾充抵达寿春后,盛夸诸葛诞这些年来的功劳,尤其是在毌丘俭、文钦叛乱中不参与叛乱的表现,诸葛诞听后,心情自是无比喜悦。两人有说有笑正聊着,贾充忽然话题一转,用半开玩笑的语气问道:“朝中大臣现在都希望当今天子禅位,你以为如何?”
诸葛诞闻言,脸色霎时大变,大声斥责贾充说:“你难道不是贾豫州的儿子吗?你们家世受魏恩,怎么可以把社稷送人!”诸葛诞口中的“贾豫州”是魏文帝、魏明帝时期的名臣贾逵,贾逵长期担任豫州刺史,一生尽忠国事,声誉甚佳。接着,诸葛诞表态说:“如果洛中有难,我必以死报国!”诸葛诞的话呛得贾充无话可说,只能保持沉默,这场谈话于是不欢而散。
在贾充看来,诸葛诞虽然出身曹爽集团,但是他这些年来从来没有做过反对司马家族的事情,俨然已经倒向司马家族,成了司马家族事业成功的得力帮手。王凌发动叛乱时,身为扬州刺史的诸葛诞没有配合王凌的行动;毌丘俭和文钦发动叛乱时,身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的诸葛诞不仅没有参与叛乱,还率军占领寿春,倾覆叛军的巢穴,加速了叛军的溃败。
诸葛诞的话令贾充十分意外,这表明诸葛诞在内心对司马家族并没有好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尽职尽责,为曹氏效力而已。更让贾充意外的是,寿春城中戒备森严,士兵成倍增加,似乎诸葛诞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企图。
贾充带着对诸葛诞的怀疑回到洛阳,向司马昭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司马昭的其他亲信们亦先后归来,向司马昭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司马昭综合对比看来,四征中只有诸葛诞最不值得信任,诸葛诞是个和王凌、毌丘俭、文钦一样的隐患。
贾充的影视剧形象
诸葛诞的确是出身曹爽集团,但是司马家族执政后,他的态度却十分暧昧,然而随着曹爽集团的成员在一次次冲突中被消灭(诸葛诞也出力不少),诸葛诞的危机感也加重了。当诸葛诞再次回到淮南时,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遍布天下,他如今形单影只,再也没有了安全感。出自军人的习惯,诸葛诞一上任就利用职权蓄养亲兵,招募士兵,把军队的数量保持在十万以上,以加强自己的实力。
对司马昭来说,诸葛诞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贾充因此建议司马昭把诸葛诞从淮南召回中央,当然,这样做会激反诸葛诞,但却能提前清除隐患。司马昭经过思索后,决定采纳贾充的建议。
正在为母亲守孝的钟会知道司马昭的决定后,赶紧来找司马昭,劝司马昭不要冒险,以免激反诸葛诞。司马昭心意已定,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为由回绝了钟会。
司马昭之所以采纳贾充的建议,其目的和司马师刚执政时讨伐东吴一样,都是为了立威。司马家族经过五六年的经营,如今的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司马昭十分自信,诸葛诞此战必败!
甘露二年(257年)四月,司马昭正式授意朝廷召回诸葛诞,任命诸葛诞为没有实权的司空。一切如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诸葛诞果然不愿接受任命,他在一月后杀死扬州刺史乐綝,聚众十几万,发动了叛乱。
乐綝是名将乐进的儿子,诸葛诞之所以杀死他,只是怀疑他向朝廷离间自己而已。就这样,发生在淮南第三场叛乱以乐綝冤死开始了。
决战寿春城
诸葛诞没有像毌丘俭、文钦那样对豫州发起攻势,他据守寿春城,集中所有的兵力,囤积一年的粮食,向东吴称臣求救,准备和司马昭来一场持久战。
司马昭摩拳擦掌,早已准备就绪,他带着魏帝曹髦(省得魏帝曹髦在洛阳再耍小动作,给自己添乱),率领军队离开洛阳,发动了东征。
六月,司马昭进入豫州,把魏帝曹髦留在项县,自己率领二十六万大军驻扎丘头,以镇南将军王基为主将,督安东将军陈骞等围攻寿春。此时,东吴也已经派出两路兵马支援寿春,一路由文钦、全怿等率领三万人,直接增援寿春;一路由朱异率领三万人,屯兵安丰,在寿春城外接应文钦、全怿等。
文钦、全怿等抓住王基尚未完全围住寿春的机会,成功进入城中,顺利和诸葛诞会师,并对魏军发起进攻,给王基围困寿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司马昭见敌人势头正盛,便命令王基暂时放弃围城,转移阵地,王基坚持己见,最终使司马昭改变主意,同意了自己的主张。王基经过努力,把寿春四面合围,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吴军来势汹汹,司马昭见招拆招,便从王基军中选中精兵,以奋武将军石苞为主将,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等率领这些精兵为游军,防备寿春城外的吴军。不久,朱异率军解寿春之围,州泰在阳渊击退吴军,而后,州泰趁胜追击,杀伤二千吴军,成功遏制了朱异的攻势。
一个月后,东吴大将军孙綝(孙峻的弟弟)亲率大军屯兵镬里,复派朱异解寿春之围。朱异把辎重留在都陆,屯兵黎浆,以所有兵力逼近寿春。石苞、州泰等全力一战,再次击败朱异,与此同时,泰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奇兵偷袭都陆,把吴军的辎重全部焚烧,彻底断了吴军的粮草。朱异战不能胜,粮草又尽失,吴军只能食用葛叶果腹,苦苦支撑,最终,朱异还是放弃了战斗,率领残兵败将逃回了镬里。
孙綝不甘心失败,再次派朱异解寿春之围,朱异却以士卒乏食为由,拒绝出兵作战。孙綝勃然大怒,遂以军法处置朱异,把朱异斩首示众。孙綝知道给寿春解围已经没有希望,便一走了之,他抛弃寿春城中的吴军,在九月返回建业,从此任由东吴的将士们在异国他乡自生自灭。
孙綝的撤兵使寿春变成了一座孤城,但对魏军来说,真正的战斗才算刚刚开始。在冷兵器时代,最困难的战斗莫过于攻城了,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寿春城中有十几万守军,魏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攻克寿春绝非易事,如果强攻,只会增加死伤,这不仅会消耗将士们的战斗力,还会打击全军的士气。
为减少损失,司马昭决定“伐谋”,从内部瓦解寿春城中的守军。他派人向寿春城中散布“吴军将至,魏军乏食,将要分遣军队到淮北就食,因此势不能久”的消息以麻痹诸葛诞等。诸葛诞等信以为真,放松了对粮食的管制,寿春城中的存粮很快告急,而东吴救兵迟迟不来,诸葛诞等这才明白自己中计了。
寿春城中的形势一天天恶化,城中诸将对如何摆脱困境也产生了分歧。蒋班、焦彝是诸葛诞的心腹,他们主张奋战突围,文钦则主张继续坚守,双方的争执越来越激烈,和文钦看法一致的诸葛诞对蒋班、焦彝也越来越不满,甚至产生了诛杀蒋班、焦彝的想法。蒋班、焦彝为避祸,只好投降魏军。
不久,吴将全怿的侄子因和族人发生纠纷,带着母亲投降了魏国。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让全怿的侄子散布东吴对全怿等将领不满,想要尽诛他们家人的消息,以扰乱吴将的军心。全怿等与外界消息不通,自然信以为真,他们于是在年底率领数千吴军开门投降了魏军。
钟会的影视剧形象
寿春城中接连出现投降事件,表明城中的守军已然走向了瓦解,随着战争形势对寿春越来越不利,城中的守将又发生了内斗。
转过年来(258年),诸葛诞和文钦等突围失败,对于以后该如何作战,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文钦主张赶走寿春城中所有北方人,和吴军一起坚守,以节省粮食,诸葛诞则坚决反对。诸葛诞和文钦本来就有矛盾,在诸葛诞看来,文钦的建议摆明了是要架空他的军权,于是,诸葛诞对文钦的猜忌越来越深,后来索性杀死了文钦,除掉了自己身边的隐患。
文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被迫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赦免文鸯兄弟的叛国之罪,让他们带兵在寿春巡城,文鸯对城内的守军喊道:“文钦的儿子尚且没有被杀,你们还用担心什么?”守军见状,知道自己还有活路,遂逐渐放弃了抵抗。
甘露三年(258年)二月,司马昭见攻城的最佳时机已到,便亲临寿春,指挥魏军攻城。魏军四面进兵,守军没有做任何抵抗,魏军于是顺利攻进寿春城中。诸葛诞仓皇逃窜,迎头遭遇大将军司马胡奋的反击,诸葛诞不敌,被胡奋当场斩杀,其三族也被诛杀。
寿春城中的其他守将见大势已去,纷纷率领士兵主动投降魏军,唯独诸葛诞的数百亲兵不愿投降,他们被斩杀时,没有一点畏惧,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为诸葛公死,不恨!”
随着魏军攻克寿春,历时八个月的诸葛诞叛乱宣告失败。司马昭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全面的胜利,消灭了最后一个反对司马家族的实力派,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从表面上看,淮南三叛是司马家族和反对派们的斗争。实际上,这反应了地方军镇和中央的矛盾,一如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地方军镇的实力在特殊地环境中做大后,只要对中央稍有不满,便会利用军队和中央对抗,这是历史的惯性使然。而淮南三叛发生在司马氏和曹氏激烈争权的时候,这就造成了淮南三叛的性质又不同于“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使淮南三叛既包含了各方面的矛盾。也掺杂了叛乱者个人的欲望和野心。
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后,把扬州都督分为扬州、淮北二都督,以削弱扬州都督对中央的威胁。在魏国其他都督区,司马昭也如法炮制。从此,地方军镇再也不能威胁中央,而司马家族的地位再也不可撼动了。
【两晋史,连载中】
「两晋」司马懿夺权为何能成功?曹爽触犯众怒是根本原因
「两晋」王凌谋叛,司马懿巧用计谋,不动兵戈平息内乱
「两晋」司马师执政,司马家族危机重重,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两晋」淮南两叛,曹爽残党们最后的反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