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观测
可能是许多气象观测员的“噩梦”
一年365天
无论遇到台风、暴雨
亦或是大风、雷电
探空气球必须准时施放
而今
全自动探空系统测试
正在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进行
在不久的将来
自动探空有望完全取代人工放球
自动探空系统。
前不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走基层看气象采访活动走进湖南
记者在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探秘神奇的自动探空系统
听那儿的气象观测员
讲述难忘的探空观测经历
智能机器人全程操作
恶劣天气也能正常观测
鸟瞰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区莲花镇的
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是五大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之一
集大气探测、研究试验
气象科普及实训教学于一体
“每天7时15分、19时15分及1时15分
探空气球在这里准时施放。”
长沙市气象局副局长匡方毅告诉记者
长沙市气象局副局长匡方毅
近年来湖南省气象科技高速发展
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初具规模
中国气象局根据气象科研试验的需求
将自动探空系统业务考核落地到这里
夕阳下的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放球
自动探空系统
从探空气球充气
到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施放
都采用智能机器人操作
实现全过程自动化
能大大减轻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
在雷暴、大风、强降雨等
恶劣天气条件下
也能正常开展高空气象探测业务
自动探空系统。
为何要推进探空自动化?
这是现代化的体现!
与探空火箭、卫星等相比
探空气球
有不需要动力、花费少、使用方便的特点
是世界范围内最经济实惠的探空手段
探空数据参与全球交换
进入数值模式能让天气预报变得更准
也为当地气象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但是
人工放球也充满了艰辛与危险
“气球里的氢气易燃
设备上又有天线
遇上雷电的时候
你说怕不怕
那肯定是怕的
但还是要坚持下去。”
长沙市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主任范昱说
1981年参加工作的她
已经坚守岗位40年了
“干了这行,无论白天黑夜
都必须按时按点儿。”
刮风下雨,打雷闪电
停电、通信中断等意外情况
他们遇到过无数次
但每一次复杂天气和突发状况
他们都靠着团结协作和
完善的应急保障措施
共同度过“危机”
“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
范昱坦言
目前基地共有观测员13人
其中有6位工作了30年以上的“老前辈”
这样的危险
他们都经历过无数次
据长沙市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
高级工程师杨忠全回忆
2021年6月10日清晨
气球施放过程中突遇强对流天气
低空出现了对流旺盛的Cb云(积雨云)
由于反复出现下沉气流
气球一直无法成功升空
按照业务规范
探空气球必须上升至
500百帕(约5500米)以上
才算一次成功的放球
如果没有达到规定高度
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新施放
在当时的复杂天气条件下
杨忠全与同事凭着多年的经验
及时做出判断
重新充灌气球并增加氢气量
冒着风雨成功完成此次观测
避免了数据的缺失
长沙市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忠全接受记者采访。
“大风对高空观测的影响非常大!”
在杨忠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
他曾经遭遇过瞬时风速
接近30米每秒的大风
“连人带球差点被吹走
一个人根本拉不住绳子
至少要两三个同事
齐心协力共同才能完成。”
风大的时候他们会采取
上风放球法
一个人拿着球站在上风方向
另一人拿着仪器站在下风方向
精准把握时机
抢抓风速正好变小的那一秒放球
没有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做到的
待自动探空实现
“放球人”可以松口气了?
范昱表示
“待自动放球实现业务化
就再也不用因放球过程中
遇到雷雨大风
而担惊受怕了。”
不过为确保观测无误
值班人员依然需要坚守
同时要学习检设备修技术
确保一旦出现故障能迅速排除。”
自动探空系统。
目前我国全自动探空系统
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等通过业务化考核试验
中国气象局将部署推广应用于
全国高空气象站网
特别是在高空气象数据缺少的
青藏高原、南海、东海等气象系统的上游
该系统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
将来该系统还有望走出国门
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在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看到的日落。
日升月落,夏蝉冬雪
气象人依然怀着
对气象事业的那份热忱
初心不改
当信念深驻
风雨雷电也不过是
时光赠与的礼物
无论四季如何变换
在他们眼中
这片绿地永远是
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
待到自动探空实现业务化
你会怀念那些冒着风雨雷电
开展探空观测的岁月吗?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统筹:王晨 罗丹 尹婷
本文作者:刘玥 崔国辉 王珍珍
图片及视频:刘玥 崔国辉 王珍珍 范昱 曾彦彦
编辑:刷克
审核:崔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