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观感(4)
屈原恐怕比大秦帝国里的大多数人更有名望,那些政治家都是昙花一现,但是屈原的爱国诗篇却永远流传。《离骚》、《九章》、《九歌》等都脍炙人口,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等名句更是耳熟能详。
诗人形象屈原的名望也都是和端午节、爱国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屈原首先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在大秦帝国里也不叫屈原,叫芈原。《史记·屈原列传》开篇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芈原在大秦帝国里是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一度统领过军政大权,但是最终落得个自投汨罗江的下场。
为什么芈原文韬武略,激扬文字,但是却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呢?这和芈原的性格弱点有关。
一是恃才傲物,执着心太强,情商低。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更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驾驭全局能力和圆熟的处事能力。芈原因为楚怀王稍微冷落疏远,就心里失去平衡,感到忧伤愁闷,开始发起牢骚来。“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当他深知自己的政治策略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屡次让自己深陷险境之时,不思灵活变通,以至君臣疏远。孰不知,在臣子与君王的政治斡旋过程中,只有恰当适宜的政治策略才能产生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所爱越多,伤害愈重。而正直孤傲的屈原在“以自我为中心、强力凸显自我”的忠君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拉开了自我与君王的距离;加之毫不保留的“怨”足以触怒君王,给奸佞以离间的把柄、贻群小以谄媚的口实。因此,在这个恶性的政治循环中,屈原必将在谗言离间中被君王疏远,自食政治失意的苦果。
二是既目无尊长,又对楚王抱有幻想。
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处事方式,当自己的想法和楚王的不一致时,芈原不是私下里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当面直斥君王,让楚王下不来台。还用商汤、武王等史实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治措施。另一方面,芈原又把希望错搭在了昏庸无能的楚王身上,想依靠一个荒淫、反复无常、刚愎自用的昏君来达到改革楚国政治、福国强兵的目的。即便在遇谗被疏远的时候,他还是一味的相信君主终会醒悟。
三是卓尔不群,不会与人交流。
在《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道出了屈原所面对的现实。因为执著,屈原是一个永久的孤独者。认为世人皆庸俗不堪,不愿为伍,将一切与自己不同的东西视为异物。他在行为上处处异于常人,甚至在装扮上也处处显示着他的“鹤立鸡群”:“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听不清任何劝告。诚然,在楚国政坛确实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又何尝没有与屈原立场相同的有识之士!如果屈原可以抛开孤傲的自我,容纳他人,与这些和自己有着相同政治主张的人形成统一战线,全力对抗以令尹子兰、靳尚为核心的群小团体,那么他的结局将会是怎样,楚国的未来又将会是怎样?
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屈原无疑是成功的。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