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君又来跟大家分享知名作家的写作经验啦~
一个故事,如果能有强烈戏剧冲突、紧凑剧情和生动群像刻画,确实很能勾起观众的极大兴趣,研习君不禁想起,上一次有这么好看的群戏还是《北平无战事》。
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这部剧的编剧,也是作家刘和平的一些写作方法啦(对,就是《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的编剧啦,研习君顶着暴露年龄之嫌向大家强势安利!)~
原文丨贾东岩、武瑶(有增删、修改)
1.开场戏的奥秘
来来,我们来看看这几部剧的开场。《大明王朝》是全体廷臣在等一场雪;《走向共和》的开场是千军万马若等闲的李鸿章被慈禧鹦鹉的死闹得心惊肉跳;《新三国》的开场是董卓的一个喷嚏;《北平无战事》的开场是方孟敖违令开战机即将被抓,他带的飞行员们剑拔弩张想保护他。
这就是刘和平所说的“大戏小开场”。越是厚重的戏,越从一个小口子撕开。
一场雪关乎“改稻为桑”的大计,一个消息关乎着北洋水师的经费,一个喷嚏是“曹操献刀”的肇因。开场戏对一部剧的关键程度毋庸置疑,而《北平无战事》的开场用的底子竟是三顾茅庐。为了渲染方孟敖,他让方家、曾可达、崔中石三方势力各自施力,一请再请,三种不同的请法,都是要把方孟敖从法庭这个茅庐里请出来,让他能去北平!观众一下子来了兴趣:方孟敖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这三方都一定要争取他?
2.人物投影法(人物的对照)
看过《北平无战事》的观众肯定知道,剧中的建丰同志(蒋经国)一直通过电话联系各位主要人物,真人从没出现过。按刘和平的想法,他要打造出一个电视剧史上“最经典的暗线人物”,他曾说:“最后的王朝真正的主人公是蒋经国。”
很多网友不赞同,吐槽说:“建丰集集都在打电话,这个人物还不如真正登场一下呢。”
但刘和平心中的暗线人物,和其他人理解的有所不同。准确的说,他想塑造的是唯一的暗线主角,这也是他把舞台剧技巧带入电视剧的一个尝试。
笔者看过《北平无战事》的三稿大纲。最开始的设定,方步亭是个暴君式的父亲,方孟韦是个乖张凶狠的警察,程小云是个绮丽的后妈,何孝钰是个剧社的台柱,梁经纶是个奶奶面前的孝子,谢木兰是一个目前还傻的傻瓜。当时的建丰同志名叫黄楚,无疑是皇储的谐音。
修改后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方家的人物关系从之前的颇似《雷雨》,变得更像蒋家了。从处处矛盾冲突浊浪滔天,变成波澜不惊暗潮涌动。第三集里,蒋经国一段孤臣孽子的表述,已经把他和方孟敖的命运等同了。
刘和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事往家事里写。”其实这就是说,在家庭这个较小的、容易出戏的空间内,把各派势力浓缩在其中,让他们发生冲突,以小见大。
而在人物关系的写作方面,也要互相对照,通过一组人物关系来对比另一组人物关系,这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对比效果。《北平无战事》里方孟敖和父亲的关系、两个女主和她们父亲的关系,都和蒋经国和他父亲的关系形成对照,总之都是反叛者的某种传统的对抗。其实这在家庭剧里也很常见啊,好几组主人公和各自父母的关系,都会形成一些对比,从而产生一些有意思的对照。
3.三堂会审,群戏高潮
好看的群戏让人过目难忘,《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大明王朝》,最高潮的部分都是会审戏,都有形式相近的开会戏。
很多人说刘和平怎么部部戏都有反腐,是偏爱这个题材。其实不是,是反腐最能有效的展现他写“三堂会审”的技巧。自己的优势尽量呈现,即形成风格。
仔细想想,其实他写群戏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把两派以上的对立势力聚在一起,中间肯定有和稀泥的,有要一个劲往前冲的,有心有所虑的,有看不出是哪个阵营的,有笑面虎的……只要针对这个核心议题进行争论,谁说哪句话都显得别有深意,值得观众去猜测,这就差不多成了一半。
那还有一半是什么?应该就是用“戛然而止”造成的超紧凑节奏感。所以法庭上审判到最紧张时,一个电话就宣告终盘;所以当五人委员会的检查如火如荼时,一个电话就冰消瓦解;所以 崔中石的死引起一干人的情感爆发,随即波平无声;所以至亲谢木兰的死,对环境没有构成一丝改变。
这种戛然而止,是让琴弦崩到最紧张处时,“嘭”的一声,紧急断裂。
4.二度思维(合理的情节转折)
刘和平常强调:“如何避免雷同?要摒弃一度思维,形成二度思维。”那什么是二度思维呢?
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反着写”或“逆向思维”。举个栗子,本来这场戏是李卫假冒钦差抓了贪官,反着写就变成正在抓捕时,贪官突然发现李卫是冒名顶替!差不多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神转折”吧,在群戏之中,这种转折起的连锁反应就很好玩啦~
5.“打电话”戏隐藏的心思
凡是看过《北平无战事》的人,莫不对一通通电话印象深刻。以至于曾可达还获得了“电话狂魔”这一绰号。影视剧最难写就是打电话,《北平无战事》却是几乎成了打电话技巧实用宝典。
传统创作里有一种技巧叫“正犯法”,即同一种类型时间,反复写上多少次,尽力做到次次不同。比如“林冲起解”后有“武松起解”“宋江起解”,大观园里的姑娘们死前的样子又各个不同,每个都让人心碎。
这都是大情节的上的“正犯法”,方法是让每个事大关节相似,小巧处各有千秋。刘和平的“打电话”,也是力求次次有差异。
但他为什么非要打电话不可呢?我们不难看出,徐铁英是中央的木偶,曾可达是建丰的木偶,方步亭是孔宋的木偶,谢培东等人是中共的木偶。剧中人无论情感再浓烈,即使死了亲人死了爱人,依然要遵循幕后的指示,徐徐而动。甚至到最后无人不知崔中石的身份时,崔中石妻子还因崔不能暴露身份的理由,被安排前往香港。
电话线就是操纵这些木偶的丝线。创造不同形式的丝线主宰着关键木偶们的命运,你看编剧是花了多大的心思!
6.对话须有两重以上之意思
晁盖等人上了梁山,吴用为挑拨火并,问林冲既然是柴进送到山上,何以没有做第一把交椅?林冲说:“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冲,诚恐负累他不便,自愿上山。不想今日去住无门!非在位次低微,只为王伦心术不定言语不定,难以相聚。”你看林冲这句话里藏了多少层意思!
他既说出自己是柴进所荐,又怕被晁盖轻看,强调“非他不留林冲”。既强调了自己没去处,又强调了自己不在乎番位,想相聚的是个说话算数的人物。有了这番话,吴用便有了底细,后面才有了火并王伦。
这便是作者对人物语言的把握。这番话,武松、李逵、燕青、鲁达说出来都不是这个样子,只有林教头说得出。这是好对白。
刘和平用一句话来形容好对白:“话须有两重以上意思。”问:“哪两重?”刘和平:“要表现出人物隐蔽的行为动机,深层的心理奥义。”(这和研习君在写作干货: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写作干货:对话就是冲突!冲突!冲突两篇里的说法一模一样哦,大家可以自戳复习~)这不仅是创作对白的要领,也是创作人物的要领。
7.停下来写,重读再进入状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部剧刘和平写了七年……他说:“戏不是想出来的,戏是找出来的。想找到后面的戏,就必须让自己停下来。”
刘和平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创作习惯,当戏走到一个瓶颈时,会返回头,把前面写过的部分重读几遍。不仅是重读,他会逐字逐句逐个标点的修改,一句台词的语气,一个标点的停顿,缓缓的进入状态。
其实他不是在修改,而是在字里行间寻找漏掉的信息。他认为:“你可以预设情节,但无法预设人物的状态。没人能预测一个角色在十几集之后在想什么。”
这或许就是他一直有完备的大纲去总宣称从不写大纲的原因。因为他认为大纲决定不了人物的状态。要想人物不失控,就得停下来寻找,身临其境地去寻找。(嗯,看了这个,下次再想说“我不写大纲”都要鼓起勇气吧,哈哈哈~)
点击屏幕右上【关注】按钮,让你的写作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