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年轻时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是湖南一师的风云人物。
不过,在毛主席读书时,他还算不上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当时有“一师三杰”之称,毛主席排在第三,第二是蔡和森,排在第一的是萧子升。
萧子升是湖南湘乡市萧家冲人,生于1894年,比毛主席小一岁,但是比毛主席早三年考入湖南一师,算是毛主席的大师兄。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比萧子升大一岁,却比他晚三年才考入湖南一师,是因为毛主席上学比较晚。
我们之前介绍过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农民,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劳动,对孩子们上学读书很不支持,最后还是在家族老人的劝说下,才把儿子送去了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当时,毛主席已经17岁了。
而且,毛主席后来还当过半年的兵,又先后辗转多个学校,都不是很满意,直到1914年,才正式进入湖南一师,此时的毛主席已经21岁了。
而萧子升,虽然比毛主席还小一岁,但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里很重视教育,因此萧子升一路非常顺利,在1911年就考入了湖南一师,比毛主席早了三年。
另外,萧子升还有一个弟弟,叫萧三,跟毛主席是同班同学,也是一位著名诗人。
有一次,湖南一师评选优秀学生,萧子升高居第一,蔡和森排名第二,毛主席排在第三,因为三人领先的优势太大,因此被称为“一师三杰”。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后来也说,自己在湖南一师最好的三个学生,就是萧子升、蔡和森和毛泽东。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只排在第三呢?当然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另有原因。
(图:《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与萧子升)
当时评选的标准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都要评分,萧子升出身名门,从小受到的全面教育,让他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而毛主席呢?从小的经历决定了他非常注重实用性的学问,在国文、思想等方面遥遥领先,是同学们甚至老师都公认的精神领袖人物,但是在数学、美术等方面,却不屑一顾,成绩不是很好。
比如有一次美术课考试,毛主席只用了一分钟就交了卷,然后就出去看自己喜欢的书去了。美术老师很好奇,就拿过来毛主席的作品一看,结果发现纸上只画了一条横线,横线上面还有一个半圆。
美术老师看不懂什么意思,就把毛主席叫过去,问他画的是什么?
毛主席淡淡一笑,说:“这是李白的诗句:‘半壁见海日。’”
美术老师哭笑不得,直接判他不及格。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毛主席根本不屑于什么“全面发展”,对他不喜欢的东西,就有勇气置之不理,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发展自己喜欢的方面。
再说这位排名第一的萧子升,也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有志青年,跟毛主席关系也非常好,有一年暑假两人还结伴出行,身上没有带一分钱,历时一个多月,走遍了五个县,体验各地的民风。
可能很多人会问了:两人身上没带一分钱,是怎么撑过一个多月的?
其实,这就是毛主席和萧子升在刻意进行的艰苦体验,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两人大多数时间都是饿着肚子的,实在饿得不行了,就随便找点路边的东西吃,甚至有时候还要乞讨。
路上两人也基本上都是步行,有时候需要过河,必须要坐船,没有钱怎么办?两人就干脆厚起脸皮,等船到了河中间再跟船家说自己忘了带钱,船家不可能再返回去,只好继续往前开。
当然,两人也少不了被船家一顿骂,还有同船的乘客们,也对他们冷言冷语。
不过,这就是两人想要的效果,他们就是要体验一下被人骂的感觉,至于为什么,后来毛主席解释过,说读书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脸皮薄,别人骂一句就受不了了,这样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所以他就故意去体验被人骂的感觉,改掉脸皮太薄的缺点。
当然,我们可以学毛主席的这种精神,但坐船还是要付钱的。
1918年4月14日,毛主席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至于为什么叫“新民学会”,也是结合了毛主席和萧子升两人的意见。
当时,毛主席想叫“新学会”,而萧子升想叫“新民会”,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在大家的撮合下,干脆就叫“新民学会”。
在新民学会中,还投票产生了两位领导人,萧子升为正,毛主席为副,足见萧子升在当时的威望。
但可惜的是,萧子升后来渐渐转向了无政府主义,与毛主席、蔡和森等人倡导的马列主义背道而驰,最后不得不宣布解散新民学会。
1921年7月,毛主席去上海参加一大会议,萧子升也正准备从上海出发去法国,两人一路同行,毛主席再次邀请他加入共产党,但萧子升始终没有同意,还是去了法国。
从此,两人彻底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过面。
后来,萧子升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
1949年,萧子升去了台湾,后来又定居南美乌拉圭,写过一本书,叫《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记录了两人当年一起合作的故事。
1976年11月21日,在毛主席去世两个多月后,萧子升也在乌拉圭去世,享年82岁。
(参考资料:《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为什么是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