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所谓的盛世,指的是国家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军事强大。史书上对于文景之治和开皇之治的描述非常相似,文景之治是中国汉代长期的休养生息之后,国家非常富裕----粮仓里的粮食开始腐烂,京师府库钱财百万,串钱的绳子都烂了;史书对开皇之治的描述也类似,隋文帝杨坚在励精图治之后,国家空前富裕----主要体现在“府库皆满”。’
比较巧合的是,在经历了所谓的“治世”之后,两朝都各自出现了一位我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好大喜功的帝王,一位是汉武帝,一位是隋炀帝。
汉武大帝的祖爷爷刘邦开始,汉朝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皇帝带头穿粗布衣服,重农抑商,不敢惊扰民力,不敢对外战争,尤其是汉高祖自己差点被匈奴活捉于白登成后,整个个王朝始终低调的积累财富、积蓄国力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继位后连续对匈奴发动了三次战争,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除此之外,汉武帝还破越南、朝鲜、西域。
当然,纵观汉武帝一生,虽然武功盖世,后世无人可及,但却逃不脱奢侈无度,穷兵黩武评价。但是汉武帝之后,汉朝仍然继续存在了九十多年。汉武帝虽然大大的消耗了汉朝的国力,却没有对西汉王朝造成致命的伤害。西汉最后的灭亡也并非国家穷困潦倒百姓揭竿而起导致的,而是因为丞相王莽发动政变引发的。
与汉武帝非常相似的隋炀帝,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时期中国出现了“开皇之治”。开皇之治前隋朝虽然经历了全国统一战争,但是由于自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经济规模扩大,而隋文帝自从篡位北周自立之后,就开始重视民生,轻徭薄赋。所以隋文帝开创的盛世中,国库中的粮食始终处于盈余的状态,史书记载隋文帝晚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隋炀帝继承了这样的成果后,西征吐谷浑,东征高丽,修建大运河。从规模上讲,隋炀帝的这几次战争属于局部战争,而不是汉武帝时期的举国战争,仅从规模和难度上看,对国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有限的。隋炀帝真正消耗国力的行为是开凿大运河以及修筑宫殿,史书上称这些大工程造成了“天下死于役”,不久全国农民起义不断,天下大乱,隋炀帝被部将所杀。
同样是盛世过后,汉武帝穷兵黩武,却能在位55年,成为与秦始皇并称的千古一帝,他死后西汉依然延续了近一个世纪;隋炀帝却仅仅在位15年就导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而改朝换代。隋炀帝只是多开凿了一个大运河,对外战争规模远不及汉武帝,为什么会让国家迅速疲惫,隋文帝那足够使用五六十年的储备去了哪里呢?
汉武帝和隋炀帝都是吃祖宗留下的本钱,本身确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真正的差距却在于“文景之治”和“开皇之治”,盛世之间差异巨大。虽然两个盛世时期,国库都非常打的充盈,但是文景之治时地方政府和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富足,《汉书·食货志》里记载,地方郡国的府库也是充盈的,只要没有大的自然灾害,百姓也总是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开皇之治却非常不同,《贞观政要》里记载李世民批评隋文帝:国库非常富有,对待百姓却很苛刻,地方上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隋文帝依然守着自己的国库,眼看着百姓饿死也不肯赈灾。
汉文帝、汉景帝生活简朴,是为了避免给百姓和国家造成负担,隋文帝却不是这样的,他只是搜刮百姓,然后积蓄财富,自己也舍不得使用而已。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隋文帝“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财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厌,侈其多藏。重毒天下,为恶之大而已矣。”
历史上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清朝,雍正皇帝励精图治,死后国库盈余几千万两,乾隆皇帝是一个大贪官和珅家里的财产是国库的十倍。看起来财富聚集的很多,但人们却认为“康乾盛世”是一个伪盛世。因为这样的盛世只是皇家钱财看起来用不完,民力却凋敝,食不果腹。这样的国力下,如果要对外战争,或者实施大的全国性的工程项目,虚假繁荣的本质就会显现出来。
与雍正皇帝非常类似,隋文帝也非常节俭,舍不得吃喝。但是他们都生出了一个非常能够消耗的儿子,百姓贫苦根本看不见,民脂民膏理所当然。好在清朝的时候,国家基础设施已经完备,没有什么太大的外患,乾隆皇帝就把雍正朝留下的吃空了,而后世经历了嘉庆和道光两代皇帝也没有把中央财政欠地方的债务还上。隋炀帝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条大运河就葬送了整个国家。
这样励精图治的帝王,只考虑到了自己的儿孙,却忘记了天下的子民,教育出来的儿孙们却也往往不肖。正如李世民所说: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