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为纪念这位与国共存亡的抗元英雄陆秀夫,将其遗著汇编成《陆忠烈集》。在明代,盐城西大街曾建了“陆忠烈公坊”,儒学街也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
那么,这个陆秀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何会受到后世如此待遇呢?
1236年,陆秀夫出生于盐城,未满三岁便随着双亲举家迁往江南。陆秀夫从小便展现出过人天赋,在私塾就读时,老师对其交口称赞:“在这上百个学生之中,唯独陆秀夫远超常人。”陆秀夫年龄稍大些后,喜欢阅读治国的书籍,思维逐渐敏捷,到了七岁的时候竟能作诗撰文,十九岁的时候便高中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与陆秀夫同榜登科的还有流芳百世的文天祥。淮南制置使李庭芝素来爱才,在得知年轻的陆秀夫十分有能力后,邀请陆秀夫来自己的麾下担任幕僚。淮南地区才子众多,甚至有“小朝廷”的美名,陆秀夫在这样的环境中尚能顺风顺水,极少有人能在才学上胜他一筹。即便如此,陆秀夫从不持才自傲,反而十分低调内敛。
每当有官员前来交际应酬时,陆秀夫远离众人独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陆秀夫在参加宴席时不卑不亢,十分庄重,从不乱说一句话。同僚都认为陆秀夫有些奇怪,很难相处,所以,陆秀夫几年内并未交到几个朋友。然而,陆秀夫出众的才华使他无法低调,李庭芝对其格外看重,即便升官也将陆秀夫时刻带在身边,就这样陆秀夫在其府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1275年,元军入境,江淮地区的局势十分危急,李庭芝的“小朝廷”逐渐土崩瓦解,有才华的幕僚纷纷辞职,择良木而栖,唯有陆秀夫并不为之所动,始终伴在李庭芝身边,誓死追随。李庭芝觉得陆秀夫这种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在此,所以,忍痛割爱将陆秀夫推举到朝廷做官,希望他能为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惜,此时朝廷的局势更加复杂,随着元军一路征伐,临安岌岌可危,朝廷中一片混乱。每个蜷缩在京城的文武大臣瑟瑟发抖,随着左丞相留梦炎首先辞官出逃,满朝文武纷纷效仿,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临安。有些害怕落下骂名的官员,甚至,笼络御史大夫希望能够受到弹劾。当时的情况有多严峻?传言皇帝想要召见文物群臣宣布新任左丞相时,在场的文官只来了六个。
此时,摄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不得不站出来以自己的名义颁布诏令,半乞求半要求天下官员道:“宋朝统治江山三百多年,向来对有才能的士子格外关照,如今,我与年幼的皇帝遭受劫难,满朝文武居然视若无睹,没有一人为我朝贡献力量。我们的江山尚未易主,国法尚存,此后文武百官只要尽忠职守,一律连升两级,但凡有辞官外逃者,必严惩不贷。”
平日里一呼百应的太皇太后,到了这个时刻根本没有官员搭理。不论朝廷提出升官发财,还是用严苛刑罚恫吓,对这群铁了心要明哲保身的官员来说都没了约束。
临安沦陷后,陆秀夫颠沛流离抵达温州,与张世杰等人昭告天下,打算重建朝廷,光复江山。带着益王远渡重洋抵达福州建立政权,益王登基是为端宗。虽说,大宋江山星星之火尚存,但这希望太过渺茫。虽说,朝中有几位像是陆秀夫这种有能力有才干的能臣,但更多的还是中庸之辈,不堪一用。
忽必烈听闻南宋尚有余孽存于海外,急命几路将军乘船出海,并派遣陆军双管齐下包抄福州,打算将这个“海上朝廷”覆灭。祥兴二年正月,降元之将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陈宜中等人见局势愈发不可收拾,只能带着皇帝继续出海逃窜。经过了一百多天的颠簸,众人终于抵达东南海上的一个小岛。
然而,此时的端宗赵昰却经受不住连番折腾驾崩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皇帝驾崩已是这“海上朝廷”覆灭的不祥之兆,此时,为了避免与这个没有丝毫希望的朝廷共同赴死,胆小怕死的官员们纷纷树倒猢狲散。陆秀夫此时站出来鼓舞众人:“虽说端宗驾崩,但是,我们还有卫王赵昺!当年,少康能够靠着五百人马建立家业,难道我们大宋官员就不能靠着这处天险光复三百年江山吗?”
一番慷慨陈词,使文武百官情绪激昂,众人拥立卫王为帝,陆秀夫则临危受左丞相之职,力挽狂澜。次年,宋叛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众人力抗未果。陆秀夫自知已无力回天,索性换上盛装,劝说皇帝道:“国家如今已无法挽回,作为皇帝应与国家共存亡,千万不要上演曾经德佑皇帝的悲剧。”语毕,背起年仅九岁的小皇帝,一跃而下,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
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眼看宰相背着小皇帝殉国,属下的一些大臣官兵纷纷跳海殉国了,自此,大宋彻底亡国,全国一片哀嚎之中。
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尸10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后,安葬了起来。而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之后,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随即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了。
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墓地仍存。
参考资料: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宋史·帝昺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