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与优酷视频联合出品的7集医疗人文纪录片《生生》近日收官,最后一集中安宁病房的临终关怀带来的暖意,看哭很多网友。有留言称,“这是一部离死神很近的纪录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的当下,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维护健康,建立更为科学的生死观。
风平浪静下,癌远不只是一个人的抗争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每分钟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而每年有150万人,从病魔的掌心死里逃生。
在以往的医疗类纪录片中,观众最常看到的场景和故事是发生在急诊室里的急救、手术室里的命悬一线、救护车上的危急紧张等,但在豆瓣评分8.8的《生生》中,癌症病人面对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未知。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隐藏着汹涌波涛。
有些人通过手术,就能排除肿瘤对于身体的影响。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手术只是漫长治疗的开始。疼痛、情绪失控,无法避免。患骨肉瘤的16岁农村娃秋园经历化疗的痛苦,他说,宁可活在梦里。因为梦里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让人崩溃的变化,没有关于性命的选择。13岁的思诺,为了能保住腿,坚持带着四根钢钉的钢架,钢钉穿过皮肉凿进骨头,随时会带来疼痛和伤口感染。
孩子或许还能发狂、任性,而父母,却只能默默消化痛苦;实在憋不住了,也只是背着孩子,在电话中抽泣几声。癌症面前,远远不只是一个人的抗争。有人说,以前没得这病,劝别人的时候,都挺明白的。搁在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
对于癌症题材的“敏感性”,主创团队这样看待,“病人的处境、内心感受、情绪变化等,是可以被真实感知的。恰恰是这些内容充满了人性闪光和生命的力量,也正是我们最想要记录和讲述的。它是动人的,向上的,不是压抑的,更不是不能被触碰和探讨的。”
拍摄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不仅需要取得患者的拍摄许可,还要与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患者才会在镜头前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姚宏文透露,两年多时间,摄制组接触了近百名拍摄对象,有医生,也有患者,还有其他从事与癌症防治事业有关的组织和个人,但最终同意拍摄,并真正拍到相对完整故事的只有大约10%。
“食语者”的全新发声,如同涅槃重生后的天籁
《生生》不是一部简单向观众解释关于癌症的科学知识的科教片,而是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影像作品。姚宏文表示,“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真实地展现癌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状态,一方面让更多人看到癌症距离我们很近,另一方面展示出它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与癌症相处的日子也不只是一片灰暗。”
在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每年约有30万人确诊。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几个患乳腺癌的女孩,自拍、约着一起洗澡、出去旅游。热心快语的齐大姐,经历了50多期化疗,却是病房出了名的开心果,戴假发,身段优雅地唱戏。姚宏文认为,“这些动人的瞬间和每个生命在直面疾病时散发出的深沉的力量,都远比癌症、消极、悲伤这些灰色调的东西更加耀眼。这些东西最打动我们,也最值得被记录、被讲述、被更多人看到。”
家人的坚持和医护人员的耐心陪伴,仍是残酷的底色上的暖意。癌症晚期患者老罗一度想要用自杀来结束生命。因为后续病情不断恶化,儿子为完成父亲能参加自己婚礼的心愿,在病房里举行了一场暖心的婚礼。
秋园和医生一起在病房里庆祝生日,对承受各种压力的父母表示感谢。对癌症病人来说,信息上的缓冲和过滤非常重要,此前秋园经常会暴跳如雷,甚至跟父母发生肢体冲撞。导演何苗说,病程发展很快,没有时间去做心理调试,他只能去找父母进行发泄。“秋园2019年春节后离世,过完17岁生日,所有的家庭误解在那一刻解决了,那是他人生最好的时刻。”
经历全喉切除的人,会成为有口无言的“食语者”。一位老人在手术前,在磁性小板上给孙子写下,“我不能说话了,你要好好学习。”为了重新说话,他们要学习震动食管,代替声带发声——先练习打嗝,以找到震动食管的最佳位置和最好力道,形成肌肉记忆。对经历了多次放疗的人来说,光一个嗝打出来,就会满头大汗。更别提,频繁打嗝会导致的呕吐和身体疲惫。但训练班的人从来不迟到、早退。训练班的老师,也是一位“食语者”。他说:正是因为失去,他们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选择。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涅槃重生后的天籁。”
青壮年癌症发病率增加,呼唤建立更科学的生死观
聚焦癌症,必须面对死亡的话题。 “我们拍了一位在安宁病房离世的陈奶奶,她86岁了,有很多的战友来看望她,女儿和孙女从国外千里迢迢赶回来给她庆祝生日,但她就一直很怕给人添麻烦,时时刻刻都是为他人着想,包括选择进安宁病房。” 导演何苗说,“拍到最后我很感动,我觉得做人就该跟她一样,就像一棵树。春天的时候给你生机,夏天的时候给你树荫,秋天的时候给你风景,冬天的时候它变成了炉膛里的火,给你取暖。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生命一定都是向上的,关键看你的心怎么出发。接受无常,你会变得更加坦然。”
当下,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癌症发病率确实在增加。年轻人当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癌和胃癌,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导演何苗说,很多正在创造价值的年轻人,在工作中不太会照顾自己,饮食和作息不规律,过劳肥,就属于甲状腺癌易发人群。胃癌的话,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它的出现可能跟幽门螺旋杆菌有关。中国人共餐制的习惯,会导致这种病菌比较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咱们国家的吸烟人群还是很多的,很多人抽完烟后会感觉胃部发紧,那么有科学证明吸烟人群的胃癌发生率比较高。另外很多地域的人,喜欢吃高盐和烫的食品,这都会导致胃部脏器的功能衰退。
癌症的防治像是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个人和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个人生活方式、现代人的工作节奏、亲子关系以及中国人的疾病观和生死观等。在出品人姚宏文看来,“不同类型的观众都可以从这部片子中收获与自己最密切相关的东西。借此,也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当下、热爱生活,拥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生死问题,建立起一种更加科学的生死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