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筹备,18天拍摄,1间废弃车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影史上最成功的恐怖片系列——《电锯惊魂》,在豆瓣上,第一部的评分8.7,好于98%的惊悚片、99%的恐怖片。
而这个经典IP的背后创造者,却是两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华裔导演「温子仁」和他的校友「雷·沃纳尔」。非常神奇的是,引导他们创作这个故事的缘由,竟是失业。两人将这种失业带来的无望感变成了写作的笔,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下,创造出这部符合他们当下心境的灰暗故事。
温子仁在片场
《电锯惊魂》是温子仁导演的长篇处女作,上映于2004年,他只用了18天的拍摄时间,12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就让这部电影名噪一时,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随后,除了恐怖电影《潜伏》《死寂》,温子仁还在动作电影《速度与激情7》、超英电影《海王》中展现了自己驾驭各种类型电影的能力。
温子仁
尽管如此,每当人们提起温子仁时,《电锯惊魂》仍然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电锯惊魂》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他的好友雷·沃纳尔,沃纳尔是《电锯惊魂》的主演兼编剧,同时他也编写了《潜伏》《死寂》的剧本,被广大影迷称为「天才」,还在2018年担任导演拍摄了科幻电影《升级》。
右一是雷·沃纳尔
在豆瓣,《电锯惊魂》即使有着接近30万的评价人数,评分依然达到了8.7,受到影迷的广泛认可,但在IMDb,评分只有7.6,烂番茄也只有49%的新鲜度,由此可见,《电锯惊魂》似乎更受国内观众的喜爱。
温子仁和《电锯惊魂》中的道具
这可能是因为在电影上映时,国内网络兴起,DVD也大量流行,《电锯惊魂》作为当时最新的一部「神转折」电影,在影视爱好者中广为流传,而他们之前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于是这部电影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神转折」处女作。
我还记得当时一个朋友和我聊天,讲他看过的最令人震惊的电影情节,说两人中间有个「死人」,而最后那个「死人」竟然是凶手,他提到的正是《电锯惊魂》。同时,他还是给我剧透《灵异第六感》男主已经死了的那个人。(反对剧透!)
《灵异第六感》剧照
其实,悬疑片的乐趣就在于观众思考的真相和电影揭示的真相之间的巨大差异,一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惊讶。
所以一部优秀的悬疑电影会花尽量长的时间来铺垫,让观众在最后一刻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当《电锯惊魂》最后那具「死尸」站起来,向所有观众宣告自己才是凶手的时候,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会叫好吧。
不过,即使《电锯惊魂》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和卓越,但它拍摄时间只有十八天,其实还是有不少缺点的。
比如在影片的最后,锯子的长度是足够的,劳伦斯完全可以用它拿到手机,但他却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法——锯掉自己的脚,导演或许是想表达劳伦斯当时在情绪中,毕竟他已经在密室内关押了一天,加上之前在手机那头听到了枪声和妻女的尖叫声,极度恐惧的情绪让他没办法理性思考,才选择了这样一个极端的方法。
准备拿手机的劳伦斯
不过,导演并没有把气氛渲染到所有观众都信服这种解释的程度,而且他锯断自己的腿还不如锯断铁链上的锁头,又或者是锯断管子。
虽然前面编剧用台词确认了「只能锯断腿」这个设定,但还是难免让一些人多想,算是处理得不够完美。
而他锯断腿这件事情,在剧作上是可以用类似情绪功能的情节替代的,所以虽然不大,这多少也算是电影的一个瑕疵。
劳伦斯准备锯脚
影片的镜头很短,甚至在一些场景中,一句话会切换三四次镜头,这种做法会让整体节奏加快,观众也更难在观影的过程中出戏走神。
另外,影片大多是室内景,景别也基本上由中、近景和特写组成,几乎没有远景和全景,这样做一方面放大了画面中人物的运动,让画面更好看,另一方面也能看出电影的制作成本很低。
值得一提的是主场景——厕所,空间很小,但导演为了让这样的小空间不至于单调,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了用主场景串联回忆的方法,将主场景故事分割成前后很多小段,这样即使采用同样的景别,也不至于让观众在视觉上觉得枯燥。
回忆部分换到另外的场景
温子仁很擅长利用黑暗塑造恐怖气氛,这个心理根源是人们会对未知产生恐惧。温子仁常用的大面积黑暗就是一种「未知」,这本质上和恐怖片里角色跑动时,不拍摄角色前面的场景是一样的原理,因为没被拍摄的部分也是一种「未知」。
亚当在家被抓的电影情节中,他行走在黑暗的房间里,偶尔用闪光灯拍摄一下,似乎在瞬间能看清楚房间,但又找不到危险在哪里。这样做的原理同样是「未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镜头里的「闪光灯」是特别调整过的,采用了单帧定格来延长时间。因为实际闪光灯的时间没有这么长,难以达成营造恐惧的效果,而单帧定格会让效果更好。
在色调方面,和大部分恐怖片类似,《电锯惊魂》的用光昏暗阴冷。为了视觉上的丰富,采用了不同的色调来区分故事线和场景,例如主场景为蓝白,凶案现场偏绿,罪犯监控室是红色调,最后凶手关上了密室的大门,色调由蓝白转为绿色,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亚当的结局。同时,这些色调也都起到了烘托情绪的作用。
影片的三种色调
说到电影的主题,据说编剧雷·沃纳尔在写《电锯惊魂》前曾受剧烈的头痛折磨,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脑瘤,表示只要能让自己恢复健康,让他干什么都行,于是他在病痛减轻后立刻写了《电锯惊魂》,所以他在电影中想表达的主题有可能是「珍惜健康、珍惜生命」。
但电影对这个主题的表示似乎不够严谨,也不够深刻,而这主要来自于故事中提出这个主题的角色本身是犯罪者,他也用凶残的手段来强迫对方认可这点。
雷·沃纳尔在片场
其实,在他选择的加害对象中,并没有任何一人犯有足以致死的罪。
这样来看,凶手「竖锯」终究还是一个自以为是、喜欢折磨人、有着反社会人格的杀人狂魔,而利用一个反派来说明这个主题,显然会让观众陷入道德观的困境。
所以,或许不用特别去追寻影片的主题。
竖锯
《电锯惊魂》首先是一部恐怖悬疑电影,一个即将去世的杀人狂魔,以自己反社会的三观,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才让观众知道了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杀手,就光明正大地躺在主角身旁。这个令人意想不到、回味无穷的结局震撼了观众。
凶手正大光明躺了一个多小时
主题只是一个佐料,恐怖片有它会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淡化它也一样可以。因此没有必要纠结「电锯惊魂想要传达什么价值观」的问题,欣赏电影艺术本身才是关键。
关于《电锯惊魂》,不知你发现没有,电影里并没有出现「电锯」。而这个词其实是翻译的问题,电影的原名「SAW」,在牛津词典里的解释是「一种长刃的工具,刃口上有尖角(称为齿)。锯子用手前后移动或用电驱动,用于切割木头或金属。」
此外,无论是中国台湾的翻译(夺魂锯)还是中国香港的翻译(恐惧斗室)都没有提到「电锯」,好像只有大陆被翻译成了《电锯惊魂》,所以还真有可能是当时翻译的人给弄错了,之后又大量流传,大家叫着也就习惯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德州电锯杀人狂》(上映时间2003年10月17日)刚好在这部片(上映时间2004年10月29日)之前爆火,而「电锯」这个词听起来也更加恐怖,取这样的名字可能会卖出更多光盘,于是才选择了一个这么惊悚的片名吧。所以,《电锯惊魂》中没有「电锯」这是一个常识,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