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普及了大唐长安的吃喝玩乐游,带我们来了一把长安城24小时。
首先,这里要声明一下,烂尾并不代表剧集烂,只是结尾没有结的那么完美而已。
《长安十二时辰》用心的服化道,专业到电影级别的镜头转换,美到文艺片的色彩运用,无论怎样说,《长安十二时辰》都可以在中国剧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上一部剧集是《琅琊榜》。
既然,提到了同为古装剧的《琅琊榜》,那么就提一下二者结局的不同
1:《琅琊榜》结尾,皇帝认错,长林军平反,冤屈昭告天下。而后,太监高湛看着即将长大的庭生,说这个宫中的风就没有停过,暗示宫廷斗争无休无止。
2:《长安十二时辰》结尾,太子无事但和皇帝仍有隔阂。李必和张小敬双双归隐山林,不过前戏已经铺垫了后来闻名于世的“马嵬坡赐死杨贵妃”事件。
这样看来,《长安十二时辰》结局似乎也不错,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说烂尾呢。
首先:故事结构重在推理,却又没有推理
《长安十二时辰》剧集重在推理,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最后两集好累,纵然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徐宾,但是这部剧可是李必开的头,天才童子四字弟弟口头入场,就引起一片狂潮。
但是,编剧告诉我们,你可以休息了,何监口说“为了保护李必”,一丸药就让四字弟弟杀青了。
《长安十二时辰》之前的剧情都是标榜的节奏紧凑,逻辑清晰缜密,那么到最后两集,完全靠正反双方,口顿尬聊合适不合适。
程参无限开挂,何监旁听列席,徐宾尴尬陈词。
徐宾的自我论证,完全是编剧好不容易塑造了这么一个BOSS,但是又没有细节,只能让徐宾来自我论证。大反派人物死之前,怎能没有一段深情告白戏。
那观众,看了46集到底是在看什么,你铺垫了所有的线索,都是毫无理由的线索,徐宾用口顿点醒了毛顺,口顿刺激了龙波,口顿欺骗了李必,口顿忽悠了何孚,口顿套路了张小敬,我看这徐宾跟传销头目差不多,一张嘴走天下。
不过这个结尾,倒是和原著中何孚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其次:人物关系,主次不分
李必口口声声胸中有大志,要做当朝宰相,何监你这样搞他,他的功劳在哪里?
最后结尾还入主凤阁拜了右相,我想这里完全是因为历史原因,强行结局罢了。
且问,天才童子,在这部剧里,全程被各种殴打,各种调戏。一直被徐宾骗,恍恍惚惚李必的作用不是串场吧。
或许,这时候有人就要说了,何监不这么做,李必很可能陷进权力斗争不能脱身啊。但是你告诉我,李必身为太子的心腹,皇帝难道就因为你晕了2小时就不计较了?
最后2小时,完完全全就是程参破案,何监就算药晕了李必,自己还不是旁听列席,意义何在。难道就不能安排李必破案么,后果无非是李必破了案,但是看到了官场的争斗,鸟尽弓藏归隐山林,这难道不是正确的结局。
再者,李必一同查案,关系这么好,徐宾到死都没和李必见上一面,这种结尾正常?
最后:结尾交代不清
姚汝能最后十分钟入戏,是不是有点突然,别说红衣男没有交代,林九郎没有交代,郭利仕的金器没有交代,永王做了那么多事也没交代啊,徐宾那万贯家财后面的金主是谁也没有交代啊。
当然,鉴于历史上人物的考虑,这些人物并不是因为《长安十二时辰》里这些事情对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产生影响的,可以交代的不明不白。
但是,最起码该交代徐宾那万贯家财怎么回事吧!
有人说,《长安十二时辰》烂尾从张小敬打铁花就开始了,要我说《长安十二时辰》烂尾不至于那么早,真正的烂尾应该就是这2集!
一是,何监和程参的案情分析
二是,徐宾最后这两集的尴尬陈词
三是,编剧怕是也得了疯症,记不清十二时辰里发生了什么了
说《长安十二时辰》烂尾,烂在人物关系重于渲染修饰,故事逻辑虎头蛇尾而不重内核,结尾匆匆忙忙,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