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冷月青史
直到今天,鬼怪故事的影视、小说仍有相当多的人喜爱。尽管大家都知道那是虚言妄语。
但能满足人类喜欢猎奇、窥秘天性的艺术作品,还是具有永恒吸引人的魅力。
历史上有很多才子写过鬼故事,但最具才气、堪称文学经典的。
三人而已:蒲松龄、纪昀、袁枚。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渊学的才子们放着正经的诗、词、文章不作,偏要写这些阴气森森又不能经世致用的鬼狐小说呢?
(冷月认为最契合蒲松龄梦中情人的顾青霞形象)
一、蒲松龄的《聊斋》
@冷月青史
在众多鬼狐小说中,如果说我们印象最深刻,最招人喜欢、还能直呼其名的鬼狐?毫无争论,必定是《聊斋》里那些可爱的小妖精。
聂小倩、婴宁、青凤……等等,这些让人难忘的鬼狐花妖形象,伴随戏剧、影视走进千家万户,可谓妇孺皆知。俨然成了诸多男子梦寐以求的梦中情人。
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聊斋》里的这些鬼狐呢?
貌似这是小妖精们颜值高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是她们身上散发出的善良、善解人意、甚至舍身为人的高贵品质,才是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的方。
《聊斋》之所以被推上短篇小说之王、志怪小说之冠的宝座。是和它的作者——这位与贫困、坎坷纠缠一生的大才子蒲松龄的经历息息相关。
我们不仅要问:“阴间鬼域不是阴森恐怖的吗?那些鬼怪不是茹毛饮血、青面獠牙的凶残模样吗?
为什么蒲松龄笔下的鬼狐却尽是善良、美丽、贤惠的小可爱娇模样,还要偏偏爱上穷书生呢?”
有两个女人在蒲松龄身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聊斋先生蒲松龄正像)
1、
一个是他的发妻刘氏。
这个相伴了蒲松龄一生的女人,没有因为蒲松龄贫穷困顿,而嫌弃他憎恶他。还为蒲松龄生下3个儿子,并在艰难困苦中把他们抚养成人。
刘氏在贫困的生活中,给了蒲松龄最多的是慰藉安抚。
蒲松龄在怀念妻子去世的悼念文章《述刘氏行实》中,无比深情的感念过老妻的贤惠。
那年,五十余岁的蒲松龄仍要坚持去应试科举。刘氏就宽慰他说:“你还是不要去了,如果有做官的命,你现在都该是宰相了。山野乡下也有咱庄户人的快活,何必羡慕前呼后拥的官宦,才是快乐呢?”
蒲松龄说,难道你就不想做诰命夫人吗?刘氏说:“我没什么长处,但知道知足才能常乐。有3个儿子1个孙子继承香火,也没饿着没冻着。老天爷这么厚待我,我还还嫌自己没积攒下多少功德呢,哪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真为蒲松龄能娶到这样一位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而无比感动。
正因刘氏的善心厚德、安贫乐道,给了屡试不第、备受打击的蒲松龄以亲情的慰藉,让他体味到了人世间温暖的真情。
使得蒲松龄对薄情的人世,仍抱有温暖的希望没有破灭。
所以,我们看到蒲松龄笔下的鬼怪妖狐,为虎作孽的有,助纣为虐的有。她们被逼无奈、或者良心发现的行为中,总还时时透露出善良的本性。
并且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绝不嫌弃、鄙视穷书生或下层人。
(影视剧中令人心往的聊斋小妖精)
我们在欣喜美丽的女鬼不顾一切的抚慰、帮助穷书生的时候,不能忘记蒲松龄的这位结发贤妻。
是她用温暖的善良一直鼓励、陪伴、安抚着生活中落魄书生蒲松龄。
使得《聊斋》里的鬼狐花妖虽外表千变万化,但他们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存有刘氏的善良性格特质。
也许这是蒲松龄用这样一种方式,向刘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文革期间,红卫兵掘开了蒲松龄的坟墓。见到了坟墓中的两具骸骨,正是蒲松龄和妻子刘氏的。他们真正做到了贫贱夫妻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生活给了蒲松龄太多艰辛磨难,但命运却把妻子刘氏送给了他,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幸运。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占据了大量时间、精力,刘氏默默的替他扛下了生活中的重担和琐事。
《聊斋志异》的功劳簿里,我们不能忘记这位普普通通的乡下女人,在精神上还有在生活上,给予蒲松龄乃至《聊斋志异》的贡献!
2、
刘氏虽然贤惠,却只是一般农村妇女,目不识丁少有风情。
除了生活上的操劳,无法在更深层的文化精神上和蒲松龄沟通。这一点,蒲松龄又是孤独寂寞的。
另一个蒲松龄生命中重要的女人出现了。
聊斋里的女鬼女狐个个美艳无双,身姿曼丽、能歌善舞。蒲松龄几乎在重要的女鬼女狐身上,都不吝笔墨、细致入微的刻画了他们的面容、身姿、声音、性情。
这些,其实都源自蒲松龄对一个可恋不可求的女子,刻骨铭心的单相思。
这个小蒲松龄近二十岁的女子,就是蒲松龄同窗、好友孙惠的小妾——顾青霞。
顾青霞在蒲松龄眼中有多美:
倦后憨尤媚,酣来娇亦狂。
眉山低曲秀,眼语送流光。
弱态妒杨柳,慵鬟睡海棠。
——蒲松龄诗
顾青霞不光人美,声音更是让蒲松龄如醉如痴:
曼声发娇吟,入耳沁心脾。
如披三月柳,斗酒听黄鹂。
——蒲松龄诗
(单相思怎一个忧愁了得)
豆蔻如花的年纪、绝尘曼丽的姿容、空谷滴翠的嗓音、加上吟诵诗书的聪慧,这一切几乎都是男人不可抗拒的魔性吸引力。
可惜,蒲松龄只是穷苦书生,除了满腹才华,他即没有石崇之富,也没有潘安之貌。
顾青霞更是好朋友的小妾,饱读诗书懂得礼义廉耻的蒲松龄,又怎能横刀夺爱呢?
蒲松龄内心里对顾青霞的爱慕,也只能默默藏于心底了。
他写了许多没有明确署名、没有确切指向、李商隐式的隐晦情诗,明眼人一读就知是写给顾青霞的。这可看做是典型的重度单相思。
人的感情就是如此奇怪,得到顾青霞的孙惠并不珍惜如花美眷,还要四处招花惹草。
得不到顾青霞、只能苦苦单相思的蒲松龄,却只能压抑自己备受煎熬的相思之火。
顾青霞芳华正茂之年在抑郁悲愤中死去,蒲松龄除了悲恸,内心的寂寥遗憾仍是无计消除。
这些情感并没有随着岁月而淡去,蒲松龄是一个极重感情的痴情才子。
在写给顾青霞的悼诗中,蒲松龄已不再遮遮掩掩,明确这首诗就是特别写给顾青霞的!
《伤顾青霞》
蒲松龄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
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
(人鬼未了情)
自己和顾青霞虽然今生有缘无份,蒲松龄却还希望着自己和顾青霞,也要像《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一样,来生也要续写人鬼情未了的再世姻缘。
他把这一切相思怀恋,一一化成了《聊斋》中的可人模样。
让这份注定没有结果的单相思,变成了永恒的艺术形象。
我们在婴宁、乔娜、聂小倩、小翠、小谢、花姑子……等众多可爱的女鬼花妖身上,分明看到了顾青霞的影子。
这些都是顾青霞在蒲松龄心里,绽放出的相思之花。
那些为顾青霞写就,却没有指名道姓的相思诗,也一并成了后人解读蒲松龄心路历程的一把重要钥匙。
两位在蒲松龄一生中至为重要的女性,一个具有高尚品德操守的内涵美,一个兼具才华外貌、娇人可亲的性灵美。两个女人叠加形成的形象,共同在蒲松龄心里形成了对鬼怪妖狐的塑造。
从而造就了《聊斋》中那么多可爱可亲却不可怕,充满人间情感、人情温度的美妙动人形象。
3、
在写鬼故事的三大才子中,蒲松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他即没有纪晓岚那样显赫的官职禄位,也没有袁枚那么精明的经商头脑。
但他拥有一个不离不弃的糟糠贤妻,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真挚的红颜眷恋。算是上天对他的另一种弥补吧!
他的《聊斋志异》虽是鬼故事,却让我们对里面的鬼狐花妖充满喜爱,甚至是某种期盼。
只要有了人性的善良,鬼狐仙妖的世界也并非那么阴森可怖。
正如蒲松龄生活在贫苦穷困的生活里,有了妻子刘氏的善良解意,他也就不觉得生活尽是苦难煎熬;有了对顾青霞美好的相思眷恋,再窘困的日子还是有甜蜜的回忆!
(把自己的日记写成鬼故事,真心谁知)
二、再说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冷月青史
纪晓岚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都知道他是乾隆皇帝身边的高级开心果。
开心果有很多层次,扮小丑、作鬼脸博人一笑,虽能让人破涕一笑,却不能引起更深层次的精神愉悦。
纪晓岚有渊博的学识作底蕴,又有诙谐的幽默天性,还有迅捷机敏的反应能力作支撑,成就了他千年难出的奇才。
能合体三种能力于一身的人,一个是汉武帝身边的东方朔,再一个就是乾隆帝身边的这位纪晓岚了。
关于纪晓岚机智诙谐的故事,在民间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不胜枚举。但官方的历史记载却并不多。
为什么这些故事存于正史上的不多,更多却是出于同期的文人笔记或是野史小说呢?
无他,正史不能抬高臣子贬低君王也!
正史是维护君权至上的记述,如果让臣子纪晓岚的才智高过乾隆皇帝,那九五至尊的皇帝情何以堪?又如何塑造真龙天子的神伟,如何雕饰天纵英武的圣杰呢?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纪晓岚趣对乾隆的对子很多,已难辨真伪。
我们一眼就看出在文字文化上的才智,乾隆的确和纪晓岚不在一个层次上。当然,纪晓岚的政治水平也不能和乾隆在一个层级称量。
(戏说剧中的纪晓岚)
1、
稍举两例,就可知晓纪晓岚的诙谐幽默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可高雅到句句引经据典,也可低俗到薄纱以内、脖颈之下的男女艳俗。可谓雅俗共赏男女皆颐!
乾隆出对: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纪昀接对: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纪晓岚引用的是《孟子、梁惠王》中“寡人之于国”的章句。
是孟子批评梁惠王自以为是的著名篇章,每个读书人都读过。
纪晓岚拿来对乾隆,积极地看是夸赞乾隆治理国家有方,不搞竭泽而渔、乱砍乱伐那一套。
消极地看,也像东方朔那样,拐着弯骂乾隆,所谓的巡幸江南就是瞎折腾百姓——砍树不分季节。
宦官总管讽对: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纪昀接对还讽: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否?
老太监看不起年轻的纪翰林,质疑他的学识,讽刺纪晓岚官微言轻读书少;
纪晓岚呢,嘴上哪肯饶人,反嘴就挖苦太监忘祖不孝,竟敢把爹妈给的零件弄没了。
这不仅是调侃老太监身体,还兼骂他不孝的内在;骂人诛心还不带脏字,真可谓高手也!
吴文出对: 海棠
纪昀接对: 山药
吴文再对: 带叶山海棠
纪昀再接: 连毛老山药
吴文又对: 一支带叶山海棠
纪昀又接: 半根连毛老山药
吴文还对: 斜插一支带叶山海棠。
纪昀还接: 悬挂半根带毛老山药!
吴文续对: 鬓边斜插一支带叶山海棠。
纪昀续对: 腰间悬挂半根带毛老山药!
吴文绝对: 我爱你鬓边斜插一支带叶嫩海棠。
纪昀绝对: 你怕我腰间悬挂半截连毛老山药!
这种亦庄亦邪、语带双关、逐句添字的文字游戏非常考验功底。
吴文一本正经,纪晓岚也是正襟危坐。
吴文往沟里带,纪晓岚也能借坡下驴。正也好邪也好,吴文占不了半分便宜。
纪晓岚都能雄霸到最后。
如此才情,如此诙谐,又如此损人折面。这就为纪晓岚遭人嫉恨埋下了隐患伏笔。
世间并不是所有人都敬重你的才高智绝,反倒是心存嫉妒者更多些。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里的纪晓岚塑像)
2、
纪晓岚因给贪污受贿的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获罪,被流放新疆。
这对44岁的纪晓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这段挫折经历对他日后改过自新,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就,以及得以善终的福寿一生,并且死后获得了“文达”的谥号来看。未尝不是好事一件。
一同被流放的人没有一个人活着离开新疆,唯独纪晓岚在4年后活着回到了北京。
这一年是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也正是乾隆皇帝亲手抓的超级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全面启动的那一年。
这是巧合吗?
不是。
应当说,贬谪新疆就是乾隆皇帝故意给这位大才子挫磨去身上的傲骄气、清高气。因为乾隆帝要用纪晓岚担任一件重要的职事,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这个职位即需要渊博的学识,需要虚怀若谷的涵养,更需要有团结众多学者的包容心……。毕竟这是数千文化人一起工作的大工程,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
不能有不合群的傲气、尖酸刻薄的脾气、得理不饶人的小气。
而这些,正是纪晓岚过去身上都存在的毛刺。
3年多的服刑生涯也确实改掉了纪晓岚身上的这些毛病,让他的三观彻底发生了改变。我们可以从他在服刑期间写的《乌鲁木齐杂诗》中,窥豹一斑地看出他人生观的一些改变。
《乌鲁木齐杂诗》其一
纪昀
稗史荒唐半不经,渔樵闲话野人听。
地炉松火消长夜,且换诙谐柳敬亭。
纪晓岚人生观的改变,不论是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华文化传承,都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在接下来的13年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工作,没有发生与其他文化学者发生大矛盾,一心一意把精力用到了这部巨书的编校工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一个杰出大学者应有的担当。
在编书期间,许多不利于清政府统治或有损大清皇帝华夏正统地位的言论书籍,均被删除或篡改了。
比如著名的、誓死不降清的三夫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他们的著作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举足轻重,却都对满清政府毫不留情的鞭挞。
他们的著作必然就遭到了严重删除。
这一切,当然是《四库全书》的最高决策者乾隆皇帝的直接授意。
作为学术上的总纂官,纪晓岚是坚持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保留,还是顺承皇帝的威权呢?
我们看到的结局是,《四库全书》成书之日,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表彰,并抄写了7部藏于大江南北的藏书阁。
看来,乾隆皇帝是胜利者。
这就是乾隆皇帝把纪大才子发配新疆打磨,重新回炉的目的。看来乾隆的目的是达到了!
(纪晓岚留给历史的大书)
真的是这样吗?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这样的国家级大书里,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只能掩藏起来了。
他不能表露太多个人的观点,他要服从皇帝的绝对权威。
在人生的暮年,纪晓岚即是朝廷的高官——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是华夏神州学界的泰山北斗。
具有朝野上下的崇高地位,其实都得益于那次新疆的谪戍对他的影响。
3、
清代的文字狱尤其以康、雍、乾时期最为酷烈,纪晓岚哪有不明之理?稍有不慎,身死族灭的惨剧就会从天而降。
烟袋可随便抽,人间的话不能乱说;肉可以乱吃,文章也更不能乱写。
那就只能写妖魔鬼怪的世界了,反正说错了也只能算是鬼话,一切责任都可推到鬼身上。
借鬼事说人世,写好了还能成流芳百世的神仙文章呢?
纪晓岚饱蘸人间的冷暖情感,用一流学者的才情。把在《乌鲁木齐杂诗》里不能说,在《四库全书》里不敢说的情怀,全都挥洒进了妖魔鬼怪的世界里了。
只有在那个远离人间的世界,才可以让自己憋屈蜷缩的身心,稍得舒展。
这就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格调,站到了思想家的高度,文笔站到了《四库全书》的肩膀上!
(北京纪昀故居雕塑)
三、袁枚的《子不语》
@冷月青史
相比于纪晓岚在朝野上下的显赫地位,袁枚在官场上显得落寞了许多,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职也就是县处级(江宁、溧水知县)。
袁枚前瞻仕途无望,又见不惯同僚窃权肥私的龌龊行径。
就作了陶渊明“心念山泽居”“悠然见南山”,果断辞官挂印归去也!
辞职固然潇洒,却也摔碎了仕途做官这个古代霞光万丈、万人仰瞻的金饭碗,这在绝大多数古代人眼中是不能理解的。
读书人寒窗十载,不就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
得来的何其不易?
其中冷暖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怎能轻易弃之如敝履呢?
然而,袁枚断然砸碎了金饭碗,拒绝了苟且混沌的人生。
只因为:人只活一次!
只因为:我叫袁枚!
满腹锦绣文章、纵横才气就是袁枚辞官的底气,他可以把诗词文章变成扬名立万的摇钱树。
用自己的才智换取荣华,远比与同僚勾心斗角、对百姓敲骨吸髓更让袁枚心安情怡。
他的致富途径有多种——代人写拍马溜须的谀辞颂歌、祝寿词、贺喜诗;兼营个人传记、帮脸皮厚者写名刺等等都来者不拒;业务甚至拓展到给死人写墓志、填祭文……林林总总。
只要银子给的丰足,这杆金牌枪手可随时开笔,立等可取!
(袁枚画像)
批评袁枚者骂他这是有辱斯文,简直把读书人的脸面扫了大街、当了裹脚布。更甚者骂他为富不仁,自己悠哉悠哉享清福,不管百姓哀哉哀哉难生存。
这其实就是嫉妒者心理,不是嫉妒没袁枚有(才),就是嫉妒没袁枚有(财)!
人家不偷不抢,不骗不欺,用才华换取富足生活,有什么可指责的?
用才华换取富贵,不比用坑蒙拐骗、心机算尽、厚脸无耻的人更可敬可亲吗?
他们或许不那么可爱,却很真诚,至少不去害别人,不是踩着别人的血泪尸骨往富贵圈里爬。
反观那些满嘴仁义道德之言、背地里干尽伤天害理之事,还要装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还是袁枚更干净纯粹、更真实可爱一些。
不是吗?
袁枚在一首小诗《马嵬》里表露过自己的观点:不要总是鼻孔朝天,去关注那些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鸡毛蒜皮,还是多关心一下身边普通人的生死不易吧!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吏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善用自己能诗善文的特长,为自己的事业打广告。
他著名的吃货宝典《随园食单》,借助他大才子的生花妙笔,把天下美食的色、香、味、形、意、养,写得活色生香。让人读得口齿生津、饥肠辘辘。简直就是当时的“舌尖上的中国”。
这本广告书伴随袁大才子的盛名畅销华夏、馋遍九州。
不仅书籍大卖特卖,还引得八方吃货、四方才子云集南京随园,给袁大老板的随园生意火上添油。真正是名利双双大丰收。
写得不好的诗叫广告,写得好的广告就叫诗。
(乾隆时期最牛的饭店广告)
袁枚的《随园食单》明明就是他“随园大饭店”的广告菜单,硬是被袁大才子写成了散文诗。
不仅成了美食家厨房里的菜谱宝典,还登上了文学家的文学书柜。
今天那些强暴观众视听的广告编辑们,是不是该好好学习一下袁大才子的双赢推销技法呢?
作为读书人,袁枚更愿意活在自己诗意的生活里。
他没有同时期纪晓岚那样的官身不自由,也没有前辈蒲松龄那样贫困的经济不自由。
作为身也自由、钱也自由、时间也自由的真正自由人,袁枚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愿,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最喜欢哪件事呢?
读诗、品诗、评诗、写诗!
过诗一样的生活!
《随园诗话》就是袁枚毕一生心血,用性情用心灵写就的诗书。从全书中品评过的诗人、诗作可知,袁枚几乎读尽了古人和同代人的所有诗。
足见他对诗的挚爱,他最爱做的是和诗有关的事,最乐意做的人还是诗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对诗的赤子之心,袁枚一直保存着。
那为什么他的笔记小说《子不语》里,通篇却洋溢着人、鬼、神、妖本性里的“恶”呢?
(南京师大一角,袁枚曾经的随园)
袁枚生于贫寒之家,从小爱读诗书,却因贫穷而读不起书。
这些窘况他在那篇著名散文《黄生借书说》里,曾无限感叹地给借书的黄生说过。
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志向远大的向学少年,却被束缚在贫困现实的无奈中,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无疑是深刻又难忘的。
袁枚考中进士,成为基层官僚,历过几个小县的县令。饱读圣贤书的他,立志要做一个包公那样的好官清官,这些志向从他的诗集里对包公的敬仰可以品读出来。
县令袁枚的政绩虽得到了恩师、一代名臣、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却因他见不惯官场的蝇营狗苟,而辞官挂印。
这使他对现实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圣贤诗书中的想理,和现实中的人性究竟是谁错了?
袁枚选择了诗意的理想,借以来批判现实中人性的不诗意。
那个被誉赞为康乾盛世之极的“乾隆盛世”,正是袁枚书写《子不语》的时期。
花团锦簇的盛世景况,哪能允许有“恶”人“恶”事的存在?
有的只能是国家安宁、社会融洽、百姓富康。舆论也只能是歌功颂德。
否则,岂不是大嘴巴扇了十全老人“乾隆爷”天大的脸面。
袁枚心中追求的那个“真性”,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没有生存空间。心中的美好理想,也只能投身于《子不语》中,存在于鬼怪妖狐的世界里了。
只是袁枚的才华使得这里面的鬼怪妖狐,处处充满了人间的味道、充满了人性的多面,尤其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这不正是袁枚想说又不敢明说,借鬼神之口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控诉不满吗?
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
没出正月,他“十全文治武功”的美梦把世人惊醒了:古今第一巨贪——和珅,随后即被嘉庆帝抄家,抄出了整个大清全国15年的国库家底。
那个歌舞升平面子上没有瑕疵的乾隆盛世,被后世扇了一个大大的耳光。
这时,追求真性真情的袁枚去世刚刚1周年。
他一生的真心之言,都隐喻在《子不语》里那些鬼怪妖狐的世界里了。
(真才子不语也自风流)
四、结语
三位写鬼故事的大才子,集中生活、创作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这不是偶然!
这正是清代文字狱最严酷的时间。
无数读书人轻者被流放千里,九死一生,重者连累三族被诛。
一个容不下不同言论的时代,必定是僵化刻板的。
那些满腹经纶的才子,既然被禁言,就只能把一腔才情倾注到荒诞的鬼怪世界里去了。
至少,鬼怪的世界没有文字狱。
于是,官僚阶级的纪晓岚、中产地主阶级的袁子才、贫穷耕读百姓蒲留仙。
纷纷拿起饱蘸深情之笔,避开俗尘冷世,怀揣才子的理想美梦,走进了鬼怪世界。
他们托言别样的神怪世界,用另一种情怀寄心梦中桃花源!
他们虽然穿着不同的外衣、品尝着不同炎凉的世俗味道,
内心里却包裹着一脉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因为,
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读书人。
————@冷月青史原创,谢谢阅读,剽窃必究。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
参考资料:纪 昀 《阅微草堂笔记》
袁 枚 《子不语》 《随园食单》 《随园诗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聊斋诗集》
马瑞芳 《蒲松龄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