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
历朝历代,以血缘关系宗法制度传承而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一直都是各位君王遵循的制度。
传长不穿幼,传嫡不传庶。一旦被封为太子,那么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熬到皇帝老子驾崩就好。
这一切看起来高枕无忧,但是,凡事都有个万一,多个朝代的太子被废我们也是屡见不鲜。
刘荣,汉武帝刘彻的兄长,汉景帝刘启之子,起先被立为太子,后又被废为临江王。
隋文帝的太子杨勇,个性宽厚温和且率真,但是好色,被弟弟杨广陷害,最后被废掉了。
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李承乾,长孙皇后所生,八岁被立为太子,其后因为意图谋反逼宫而被废,最后立李治,是为唐高宗。
清康熙第二子爱新觉罗·胤礽,因为多次与康熙矛盾,最后不断激化升级而被两立两废。
综上所述,我们看得出来,即便是被立为太子,也不见得可以稳坐皇位了。
毕竟伴君如伴虎,只要有一点点行差踏错,让皇帝老子不爽了,他想废你就废你,没什么好说的
然而朱标太子却是一个例外,他多次跟朱元璋的意见不合,甚至有些行为让朱元璋动怒,却依然还是稳坐太子之位。
甚至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把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
我觉得原因有3.
1.朱元璋宠爱马皇后,爱屋及乌。
朱元璋发家前期其实靠马皇后不少,早期在郭子兴队伍中,两个人在起义中经历过生死,不离不弃,夫妻感情很好,马皇后更是帮他不断上位。
而朱标的生母又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马皇后,朱标诞生之时,正在指挥战争的朱元璋喜极而泣,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明史》)
爱屋及乌,所以朱元璋对朱标也是注入了不少爱和期望,不信,我们再看看太子的老师团队就知道了。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
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
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翰林学士承旨,一代儒士宋濂
三等爵位诚意伯,开国元勋刘伯温
本来作为皇帝,尤其是朱元璋这号人,你想想他为了强化皇权,把古代延续的那么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你就是看得出他是多狠的一个人。然而这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能臣勇将,朱元璋却毫无保留地交付给朱标,辅佐他,一点也不怕他权利过大,提前夺位。真的说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也不为过。
2.朱标的在朝中的威望也是不容小觑的。
朱标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虽然没有显赫战功,但是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在朱元璋征战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时候,就吩咐朱标留守南京,坐镇大后方。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个方面,觉得朱标没上战场,没立战功,就很弱。事实上,攘外必先安内,你自己大后方都在动乱,前方能安心打战吗?
朱标以他的宽厚仁德,使得大后方人心合一,稳若金汤,这样也就免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放手一搏跟对方血拼。在朱元璋眼里,朱标跟着自己身边的日子,能够以自己的威望征服百官,将来也必定能将大明朝的基业很好的传承下去,千秋不朽。
(朱标没死,朱元璋毫不担心,也没有动那班功臣,反而希望他们辅佐朱标,因为他相信朱标镇得住,朱标死了,他就担心朱允炆镇不住那班功臣而大开杀戒了。)
这自然也更坚定了立他为太子的决心。
3.朱标在家庭和睦中也个人魅力也是极其强大。
出生在帝王之家,本来就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势的世界,但是朱标却打破了这种局面。
前文提到了朱元璋给他的老师团队,里面就有刘伯温和宋濂,这两位都是大文儒啊!给他灌溉的也是儒家思想,朱标在他们的教育慢慢形成了宽厚仁德的性格。
兄弟之间犯错,朱标尽力维护调节,因此也收获了人心,成为了兄弟爱戴的大哥,自然也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毕竟他还想靠大明的子孙后代团结来保卫大明,
朱标此举,深得他心,他完全可以放心交给朱标,因为他知道就算没有他,只要有朱标在,其他儿子也不会起兵造反,即便真的有个别造反了,朱标也是能拉拢大部分兄弟的心的。
《明史》中提到对于朱标的这段便可作为佐证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4.朱元璋本意其实心里也明白“马上可以打天下,马上不可以治理天下” 这个道理。
他戎马半生,知道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政。
看朱元璋前期对文臣的重用以及让两大儒士教育他,给他灌注儒家思想,其实不难看出,朱元璋内心其实是认同朱标的仁德的做法的。
只是时机未到,他是想父子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把朝中一些潜在的阻力顺带处理了更好。
毕竟他也老了,迟早要退下来的,能够帮朱标收获更多人心,让他走的更顺,这自然不错。
综上所述,朱元璋心中的皇位理想人选由此至终只有朱标一个人,没动摇过,因此也谈不上要废除。
可惜朱标带主角光环的人,却英年早逝,要不然他极有可能超越明太祖成为史书中闪亮的一位皇帝。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