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老舍座在里面看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饱尝着时代的酸甜苦辣。
《茶馆》是老舍于1957年发表于《收获》杂志的报刊上,后来又经过两次修改才被收录进入《老舍作品集》当中。《茶馆》讲述的是在北京城外的裕泰大茶馆由于时代的变迁由盛而衰的故事。
话剧《茶馆》有三幕,分别记录中国历史上几个跨越时代的大事件,从维新变法失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最后到抗日战争虽胜利但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老舍通过各种三教九流的人物,侧面地反应社会的变迁。
裕泰大茶馆一直从清末开始逐渐走向灭亡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
改良,改良,终究是越改越良:时代的动荡,各种恶势力以及来自官僚主义的压迫
《茶馆》以掌柜王利发的视角横跨三个时代,第一幕是维新变法时期,此时的王利发还很年轻,茶馆人来人往,最为热闹兴旺的时期。一直到第二幕,茶馆才逐渐走向了衰败,掌柜王利发遭受到了各种恶势力的压迫。
首先,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到处都是军阀打仗,由于打仗需要大量的物资,这一切只能从弱不禁风的贫民当中勒索才能得到。首先,王利发遭受到了军阀巡警的勒索,巡警要求他上交五十斤粮食,但是王利发交不出来,只好通过低声下气求巡警,并且加之贿赂巡警才摆平这件事情。但是刚刚摆平之后,又被大兵勒索钱财,王利发被迫交出钞票,这是王利发被压榨的开始
王利发一心想要茶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因此不断地去改良,他在茶馆后面开公寓,可是被宋恩子吴祥子压榨,宋恩子和吴祥子用抓学生来威胁王利发交月钱他们,这又让王利发又受到了一层压榨。
一直到《茶馆》第三幕,小刘麻子为了讨好宪兵司令部的沈处长,要霸占王利发的茶馆成立一个“大托拉斯”来服务那些高官,同时王利发被三黄道的庞四奶奶逼迫请康顺子上西山,要是王利发不这样,三黄道就会砸了他的茶馆。被宋恩子和吴祥子逼迫着“交钱还是交人?”还有冷血无情的官僚沈处长压迫着,最好只能上吊自杀。
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这些善良正气的好人最终随着他们的命运轨迹走向各自的悲剧,但是如打手二德子,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这一类丧尽天良的无耻之徒却越活越滋润,一直到第三幕,他们的儿子继承他们父亲胡作非为的事情,做事情更加变本加厉,比起他们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王利发进行了更严重的剥削和压榨。
还有沈处长,这个人物只出现在第三幕,王利发死后才登场,并且毫无具体的语言,老舍用八声“蒿”表现了这个官僚的冷酷和无情,他比前面的小刘麻子,小唐铁嘴更加可怕。
根据老舍的回忆,沈处长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取材,老舍见过不少的军政官员,他们狐假虎威,喜欢装腔作势,他们和比他们身份高或者对等的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和比他们地位低的人说话却只挤出几个字,以表现他们身份的高贵。
沈处长,正是老舍最有力的讽刺,用最简劲的手法,从最不和谐处入手,写人世间的最丑恶。
八声蒿结束了这个官僚主义的空洞和冷血,他听从小刘麻子的建议,霸占王利发的掌柜,最终逼死了王掌柜。
性格决定命运:掌柜王利发自身身份的卑微低贱,性格懦弱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算是一个商人,在一个讲究士农工商的社会,王利发的地位自然就很低等。
在茶馆第一幕,王利发就对秦仲义说过,他会按照他父亲的遗嘱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给人请安,去讨人喜欢,不去得罪人,这是王利发的生意之道,看到人就是奉承别人,给别人请安,不让顾客感到不周到,就连像唐铁嘴这样白吃茶的人都不敢去得罪,还要免费给碗茶他喝讨好他,以免给人落下了口舌,败坏他的生意。
王利发很像一个受到校园欺凌的小孩,别人每一次欺负他,他都不敢去反抗,反而总是去跟别人说好话叫别人不要欺负他,可是换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欺辱和压迫。
满族人常四爷在第一幕出现了,因为在茶馆喝茶和欺软怕硬的打手二德子起了冲突,二德子要动手打常四爷,但是被常四爷反击了回去。一声感叹“大清朝要亡”而被墙头草宋恩子和吴祥子抓了监狱里面,出来之后参与义和团和洋人打了一仗,常四爷相比于王利发要硬气很多,虽然他也没有逃脱时代的悲剧,但是他敢于面对在时代的压迫下去反抗,也因为他的反抗,也没有人敢去随便欺负他。
思想问题:王利发思想顽固封建
不可否认,王利发很大程度上上吊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小刘麻子联合司令部沈处长去抢夺他的茶馆,但是,真正的原因还是王利发自身的思想顽固封建,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去上吊自杀,听从康顺子的意见,跟着家人去西山投靠八路。
但是王利发并没有这样去做,因为茶馆是他全部,这是他爸爸留下来的基业,不能在他手中毁掉,他要把祖宗的基业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无论时代在怎么变化,他的思想在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茶馆在清末是最兴旺的时候,但是到民国已经彻底没落,《茶馆》在第二幕当中开头这样写到。
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可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了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明显茶馆已经没落了,不适合存在于当时那个时代了,但是王利发的思想固执,不肯丢弃茶馆。因为王利发自己也说过,要是我会干别的,也不会去开茶馆。这是王利发自己认为的,他不肯去做别的事情。他不能像常四爷一样,就算自己的地都被政府没收了也能靠着去买菜去自食其力,但是对于王利发来说,他丢不起这个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做这种事情。
从掌柜王利发身上得到的思考和反省
王利发上吊自杀是因为自己的茶馆被沈处长抢了,这是时代对他的压榨,他最终无法忍受,只能放弃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也说过王利发也完全可以不上吊自杀,去寻找其他的活路,比如跟着康顺子到西山投靠八路上去,这不是一条活路吗?
我们不能改变时代的趋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无论面对着怎么样的风吹雨打,我们都该以一颗乐观的心态努力地活下去,绝不放弃自己的生命。
《茶馆》当中常四爷在自己土地被别人抢走的时候并没有说活不下去,他照样去靠着卖青菜自力更生,并且觉得这样做身上更有力气了,秦二爷尽管自己的工厂被人拆了,也只是伤心欲绝,感觉自己二十年来的心血毁于一旦,也并没有想着去死。
活下去,就是希望,选择死亡永远都只是懦夫的表现。
谈到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同样是遭受着时代的迫害,为什么富贵能够选择活下来了。
富贵一个富家子弟,因为好赌而倾家荡产,气死自己的爸爸,最终搞得妻离子散,靠着给人唱皮影戏去生存,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被国民党士兵拉去当兵,每天都不知道能不能够活过明天。终于有一天回到家中,竟然发现自己的女儿凤霞哑了,在吃大锅饭的时代,自己的儿子有庆因为工作太累睡着了,不小心被自己最好的朋友开车撞死了,全家人悲痛万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社会反对学术权威,自己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因被毫无经验红卫兵小将接生活活的痛苦而死,最后只留下凤霞的儿子。
尽管富贵经受了这么多,可是无论哪一回,无论时代怎么压迫他,富贵从来没有想过用死亡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每次都活了下来,活下去,就是希望。
老舍也是这样,在他出生的时候,正好遇到八国联军侵华,自己的父亲因为守护城门和敌人厮杀,最终英勇殉国,随后八国联军进城后对人民展开疯狂的掠杀,年仅一岁的老舍因为被一块倒扣的木板压住了从而幸免。随后老舍一直和母亲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和疾苦,通过不断的努力,得到宗月大师的赏识,最后成就了他。
面对着险峻的时代局势,老舍活了下来,面对着贫穷和艰难,老舍也活了下来。
当今的我们,只是因为生存的艰难而活不下去的人多太多了,因为没钱想去寻死的,因为考试没考好跳楼自杀的,因为分手而自杀的多得数不可数。
当时想寻死觅活的时候,还是去想想富贵,想想老舍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