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中有些记载如《山海经》一样,不仅在写法上夸张,而且记录的事件往往是匪夷所思,令人费解。如果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其写法倒是可圈可点。现代的娱乐文章,在写法上也颇有继承。正因为说不清楚,看不明白,才更有想像的余地。
如果其中记载全部按真实记录考虑,那么现代的ufo在那时候就记录了很多了。
ufo通常被人简称为飞碟,被物化。但这种简称实际是错误的理解。
ufo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简写,是不明飞行物的意思。也就是ufo是不是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这需要证实。但是,通常这是没有证实、证据的,所以才叫不明飞行物。如果有证据,这名称都得改了。
前几天的连载解释了《拾遗记》的“论波舟”,今天继续聊《拾遗记》中的不明飞行物。
《拾遗记》中记载了秦始皇见外星人,这谣言怎么来的
“查”这个UFO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仙也。
--唐尧《拾遗记》
这也是现代被网文当作ufo记载的一段文字。
甲骨文中的海,是指内陆湖。西海,很可能是青海湖。或者,干脆就是说不清楚的西边的湖。
《拾遗记》据说是东晋王嘉的作品,但是,由于记载的内容多有上古时期,那么,在写法上和文字的字义使用上,有沿袭《山海经》的特征。同时,个别字义并不是当时的字义,而应考虑甲骨文或更早的字义。
拆字游戏
甲骨文是由抽象的图符或图符组合衍化而来。一个文字,通常由几个抽象图符构建而成。一个字,本身就是一幅画。
这种方法,也成为后世造字的方法之一。
这种思路后来被几个文化方向所利用。
文人墨客,无聊的时候,拆字解字,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而道教的图符,更是把组字方式衍化为一种图符方式。
再有,就是算命的干脆衍生出一种拆字算命的方法。
这几种文字游戏的方式,都是来源于甲骨文的这种造字方式。
“查”字
这段文章的重点,就是这个“查”字。
查的金文
这个字两个构件,木、且。后世,这个且,稀里糊涂的变为旦。这在《说文解字》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类似改动,多有牵强解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传承笔误。
且的甲骨文
且在甲骨文中是祭祖的时候杀牲宰畜,族长平分肉食的意思。这在古代是大事。
孔子在销藩的时候,结果过年的时候,没有领到腊肉,就明白鲁王的意思了。至此开始周游列国。
现在这个查,通查就是考察、检查、查看的意思。但是,古文中,借音借意之后,它可以通“槎”,水中浮木。 同“楂”,或“渣”。
那么《拾遗记》中的这个查,该是何意呢?
三部分意思:
一是文人拆字游戏,但是拆的是当时用的字形,而非古代的字形。这才有“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拆的字是木、旦。而非木、且。
二是借用了通假字“槎”,水中浮木。进而引伸出“浮绕四海”之说。
三、他利用五行中木为木星之说。将五行这个木与水中浮木故意混为一谈。这才有“十二年一周天”之说。
也就是将这三个与“查”拆字有关的内容混在一起,构建了这个故事。
明白这三点以后,我们再看这个故事,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也玄幻起来。
羽人栖息其上。
人会飞,这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梦想,象鸟一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这都需要人能够飞。
而人可以飞这个动作,要么神话,象龙一样,不需要翅膀,脚踩祥云就解决了。所以这是图腾。要么就是象鸟一样,人有一双翅膀就好了。这个思路,在龙图腾逐渐被天地人三才取代之后,龙有的也长出了翅膀,这实际是弱化了龙的图腾。图腾的龙飞起来何须翅膀?
在玛雅文化的图腾中,也有羽人的传说。
南朝古董羽人升天
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
夏朝之前,尚有虞朝的传说。现代一些人被外国人闹的,还需证明夏朝,实际,中国人该考虑证明虞朝的问题。外国人可以把神话传说当历史用了,为何到了中国历史就不可以了。这双重标准太明显了。
到虞朝、夏朝的时候,不再有这个记录了。这说的是对木星观察的记录。《尚书》中记载了古人对五纬七曜的观察,五纬包括木星。但是,具体的记录,却的确是被历史湮灭了,尚未发现,这就看考古的运气了。
按王嘉的意思,商朝以后是不是又开始记录了呢?
这就是王嘉这段记录,基于笔法和文字角度的解读,这不明飞行物就是木星。
古代知道满天繁星中哪个是木星的人并不多,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