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威海市委组织部和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主办,刘公岛管委、威海日报社协办,威海新闻网承办的“刘公岛杯·复兴故事会”征文大赛于9月初启动以来,共收到作品278篇,现征集工作已经结束,评审团按照获奖作品与入围作品1:3的比例,对征集作品进行了初步筛选,共有57篇作品进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前期已经展示了部分作品,剩下入围作品于11月6日至14日在“掌上威海”“威海组工”“寻梦威海”公众号集中展示。11月15日-20日进行网络投票,请大家多多关注!为了投票结果公平公正,作品展示及网络投票阶段不公开作者姓名。
今天展示第四十六篇至五十一篇优秀作品
第四十六篇
身经百战、威名远扬的革命英雄于得水
第四十七篇
海军提督第一人
第四十八篇
确认过眼神——你是最美“胶东刘胡兰”
第四十九篇
一封“催人思变”的劝降书
第五十篇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第五十一篇
英雄舰长——林永升
简介:于得水,他带领部队转战胶东,屡建奇功,7次负重伤,13次受到上级嘉奖,是胶东人民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在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和《山菊花》中,于震海团长的人物原型就是于得水,于得水的革命英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出身贫寒 投身革命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1906年5月22日出生于文登县洛格庄村(现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下地种田,18岁拜师习武。1931年5月,经邹恒禄(石匠玉)介绍,于得水加入了农民协会。1933年春,经刘振民、于绍先介绍,于得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揭竿而起 组织暴动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于得水拉起了十多人的武装,经常出没于集市,发动群众,影响越来越大。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发动了震撼胶东的“一一·四”暴动。于得水任东路三大队(即特委直属大队)队长,刘振民任政委。11月28日(农历十一月三日)晚,于得水和刘振民带领50多名队员奔袭人和集、鹊岛、黄山、宋村等镇公所、盐务局,缴获了大量武装。12月5日(农历十一月十日)特委书记、暴动总指挥张连珠和张修己率领的一、二大队在汪疃的地湾头村被敌人包围,于得水得率三大队前往增援,结果中了伏击,激战后,因敌众我寡,只好撤出战斗,转移到昆嵛山。
据山游击 出生入死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带领仅存的30余人,活跃在昆嵛山区,不断进行着游击活动。1936年夏,于得水带领游击队员打游击,冲在前面的于得水被两颗子弹击中腹部,于得水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左手手捂伤口,右手持枪怒视敌人,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后继部队赶到把敌人击溃。1936年秋,于得水再次负伤。由于环境恶劣,过度劳累,再加上多次受伤,腰部子弹没有取出来,于得水的伤口化脓了。于得水趴在板凳上,忍着剧痛,咬紧牙关,叫人用剃头刀割开伤口,连脓带子弹头一起挤了出来,战友们情不自禁地含泪说:“真是英雄啊!”
天福起义 即兴改名
1937年,省委决定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一大队,于得水任队长,宋澄任政委。于得水感慨地说:“回想苦难的年月,我林得胜如果离开群众,就像鱼离开水一样,连一天也不能活。因此,我要改名叫于得水!”。1937年12月24日清晨,于得水率领六七十名队员,带着30多支长短枪,参加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
转战胶东 屡立战功
1938年1月,“三军”成立第二大队,于得水被任命为大队长,先后攻打了福山、蓬莱。1938年9月18日,“三军”改编为“八路五支”,于得水被任命为63团团长。1940年6月,“八路五支”改编为五旅,于得水任五旅14团团长。1941年1月7日,于得水率14团配合东海区的17团,向“抗八联军”发动进攻,歼敌2000余人,重创敌军主力。1941年8月,于得水任东海地区专员兼军分区副司令员,重新解放了昆嵛山区。1945年8月,于得水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并先后兼任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率领部队攻打烟台,控制了西沙旺、毓璜顶、海港码头,击沉敌船六七只,歼敌千余名,把红旗插上烟台山,解放了烟台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得水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于得水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写下17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现存于威海市文登区档案馆)。1967年2月16日,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英雄离世,享年61岁。
于得水是胶东人民的好儿子,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英雄业绩却在人民心中竖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海军将领都是精通海军战术的行家,但是在一个世纪的东方,却有一位步兵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他就是大清王朝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不得不说,丁汝昌是一个悲情人物,他活着的时候,能力就遭到质疑。甲午战前,有人甚至污蔑他晕船,“一登兵轮,即患头晕”。海战的节节失利,清政府以统率海军不力为由,把所有的罪责归咎于他,在他自杀殉国后,清政府下旨“籍没家产,在棺材上锁上三道铜箍,不许下葬。
丁汝昌到底能力如何?
丁汝昌出生于1836年,自幼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十岁起失学,外出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来补贴家用。15岁时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少年时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因为作战英勇,逐步升为哨官、营官。太平军失败后,转到李鸿章门下,成为北洋海军中的一员。这样出身的丁汝昌来指挥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经常遭到质疑。陆军出身的丁汝昌不会英语,曾被留过洋的刘步蟾看不起。他的政敌则在朝堂之上散布他晕船的谣言:一个海军提督居然晕船,能不让人鄙视吗?事实上,丁汝昌深知自己的不足,虽然是陆军出身,但他谦虚好学、为人忠厚,在能力所及范围尽力学习,汲取海军知识,为人和霭,关心部下,主动学习英语,赴英国接舰期间还受过英国女王接见。同北洋海军其他官兵一样,丁汝昌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海上生活,即使晕船,也早就克服了。
丰岛海战后,丁汝昌便做好了与敌决一死战的准备,他命令各舰仅留一艘舢板,可燃物品、装备一律拆除。这种破釜沉舟的表现,足以证明丁汝昌之勇。而在大东沟海战失利后,丁汝昌却受到了“怯战”的指责。1894年11月26日,光绪帝下旨:“丁汝昌着即革职,仍暂留本任,严防各海口,以观后效。”第二天,60多位御史言官上书,集体要求诛杀丁汝昌。他们还怂恿皇帝:“事宜密速,以防该提督线索潜通,预谋逃叛。”第三天,山东巡抚李秉衡也上了密折,称不立即诛杀一两名海军主将,不足以震慑军心。
在朝廷言官的屡次弹劾后,光绪帝要丁汝昌到刑部治罪,在李鸿章和北洋海军将士的苦谏下,光绪帝才又降旨,令丁汝昌戴罪督阵。
经历了如此一场风波,丁汝昌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1895年农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信。丁汝昌未作任何答复,将劝降信转寄给李鸿章,表示绝不降敌,誓死作战到底,由于威海卫陆地炮台全失,刘公岛成为孤岛。
此时,丁汝昌已为自己打造好棺材,决心“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在困守刘公岛的过程中,他先在“定远”上指挥作战,“定远”被鱼雷击中后,他又转移至“镇远”继续指挥 。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的形势进一步恶化。2月9日,冒着日军枪林弹雨,丁汝昌登上“靖远”,站在舰首主炮炮位旁亲自督战,靖远被击沉后丁汝昌落水,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1895年2月8日,一些海军官兵离舰上岸,大批陆军也离开炮台,岛上发生了哗变。这些哗变官兵连同岛上百姓千人来到海军公所门前,“哀求生路”。丁汝昌向军民承诺:“若十七日(即公历2月11)救兵不至,届时自有生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等来了援军西撤的消息,北洋海军最后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1895年的春节,刘公岛上还响着零星的鞭炮声,心灰意冷的丁汝昌却默默地走进书房,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大雪,回想他戎马的一生,泪水早已模糊双眼,不禁老泪纵横,转身端起案桌上的鸦片水一饮而尽!年过六旬的丁汝昌宁死不降,用生命捍卫了一名中国军人的尊严,他用责任换来岛上数千军民的生命,选择忍辱负重的结局,这就是他所说的“届时自有生路”的真实含义。
百年甲午、春秋轮回。120多年前,丁汝昌曾在刘公岛内亲手栽下一株紫藤。如今它生机盎然、枝繁叶茂,每当五月花团锦簇,清香四溢,让我们不禁怀念提督的芳泽,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它悄然伫立于丁汝昌寓所内,仿佛诉说着它所见证的百年沧桑。
说到烈士,我听老师讲过,烈士是一个神圣光荣的称号,是最可敬佩、最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献出了最可宝贵的生命。而在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有很多英雄,如我们荣成的“胶东刘胡兰”张晶麟。金秋十月,回首往事,仍然振奋人心。
急公好义,追求平等
张晶麟烈士已牺牲70余年,但她的英雄事迹从来也没有被故乡的人民遗忘。在荣成青安屯村村间道路的两侧墙面上,浓墨重彩地绘制了该村在抗战中牺牲的37名烈士的英勇事迹,行走其间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洗礼。张晶麟生于1926年,在她的堂弟7岁那年,正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他被老师罚跪,这件事被正在小学厨房里帮厨的张晶麟得知了,张晶麟当即就闯进了教室责问老师:“为啥要罚他跪着?”说完,张晶麟就拉起跪在地上的堂弟气愤地冲出了教室。“急公好义、追求平等”,这是张晶麟给家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爱国爱民,心系百姓
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荣成。日伪军把“胶东小延安”青安屯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经常到村里烧杀抢掠,妄图扑灭这里的革命火种。有一天,日伪军闯进村里,放火烧了村民李玉芝、张吉麟和张吉林家的房子,又残忍地杀害了多名村民。看到日伪军犯下的累累罪行,张晶麟的眼中喷出了仇恨的火焰。她当即找到了村里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张之诚,热切要求加入村妇救会。自此,一个少年革命者在火热的抗日斗争中脱颖而出。1941年4月初,经张之诚推荐,中共俚岛区委决定调张晶麟到峨石乡担任自卫团团部干事,张晶麟到峨石乡工作后,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但她无所畏惧,总是没日没夜地走村串疃,检查岗哨,组织妇女识字班,教少年儿童唱革命歌曲,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革命精神,世代不忘
张晶麟被捕后,敌人立即将她押往俚岛根据点,在提审中,一个凶神恶煞的日伪军小队长用豺狼般的眼光久久地盯着她,妄图在精神上压倒这个小姑娘.可张晶麟毫不示弱,她的目光像利剑一样刺向敌人,第一次较量,伪小队长不战自败。在日伪军俚岛根据点,张晶麟受了一整夜的酷刑,敌人用钉板击打,用竹签往指甲缝里刺,用烧红的烙铁烫,但张晶麟还是紧咬了牙关,肉体上的痛苦并没有让她服软。面对威武不屈的张晶麟,敌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日伪军中队长孙克文摆出一副虚伪的面孔,假惺惺地对张晶麟说:“我们都是乡里乡亲的,只要你说出来,我不但放了你,还认你作干女儿,保你一生荣华富贵……”在利诱面前,张晶麟破口大骂道:“你这个无耻的民族败类,欠下了人民多少血债,人民是决不会放过你的,你绝不会有好下场!”张晶麟软硬不吃,日伪军黔驴技穷。1941年9月21日,日伪军在俚岛东烟墩山山坡上将张晶麟残忍地杀害,年仅15岁的张晶麟为了抗日救国的崇高信仰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烈士千古,精神永驻。虽然张晶麟在抗战时期献出了宝贵生命,但她的革命精神传承永续、延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与力量。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威海考察。他登上刘公岛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24年前的场景,似乎又浮现在眼前的海面……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军交战。之后不久,“致远”号炮弹打光,管带邓世昌便下令撞沉日军军舰。未等与其相撞,“致远”号便中鱼雷,全舰官兵几乎同时殉国。
1895年2月7日,日军集结战舰20余艘,对刘公岛发起总攻,北洋水师大势已去。之后,为不让军舰落入敌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下令炸毁己方“定远”“靖远”两舰后,自杀身亡。2月17日,日军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清帝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场海战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丁汝昌自杀前的19天,他曾接到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祐亨的一封劝降书。大意如下:
“尊敬的阁下,清帝国屡战屡败的原因,实在不是皇帝或大臣一个人的过失,而是清政府的墨守成规,未采取适合现实发展的措施导致。如:贵国选取官员仍采用科举制,内容皆以‘八股’为主,难道它真有治理国家的现实功效吗?如今的时代,贵国还是像古代那样,若真想强大,不改变以前的规矩,怎么能行?
过去三十年,日本的国事遭遇何等辛酸,但我国用雷霆手段去除陈规旧习,更换新的政策,使国家复兴、独立、自强。现在贵国也应如此,如果你们遵从,那么国家便可相安无事;不然,必败无疑。你们与我日本相战,结果可想而知!”
此段文字与其说是劝其归降,不如说是剖析弊政。更为奇特的是,这些关于国家变革的言论,竟出自一名军人之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前途的发展变革,有着多么深刻的醒悟。他从中国科举制度谈起,对比日本早年变革经历,诠释了中国衰败的原因。至今读来,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国家,如果想追随世界的脚步,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改革。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使得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世界发生巨变的时代,故步自封的清帝国,确实应该思“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痼疾,把“更张新政”定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也。不然,即便清帝国的军舰再坚、枪炮再利、粮弹再足,也难逃王朝倾覆的厄运。
再看那位日本将领的劝降书,无论清军如何骁勇善战、誓死守卫,也难以转变时下格局。不知当年丁汝昌看到这封劝降书后,是何感触,但今天的我们知道,清帝国不是败在坚船利炮下,而是败在止步不向前。
120多年来,我们从未忘记那场丧权辱国的战争,也一直在反思那场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不搞改革开放,就只有死路一条”!现如今,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我们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旧历的大年三十,我随父母亲一起回爷爷家过年。爷爷认为一家人合合美美、团团圆圆才算是过年。在大家在炕上拉家常的时候,我闲来无事,就到西厢房玩耍,一个精致的红木盒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地打开了它,开启了那尘封了大半个世纪的回忆……
在那个盒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张奖状似的纸,我拿起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一张烈士证明书,放在证书旁边的是一张老照片,黑白的,虽然有的地方因为年代太久远而模糊不清,但是我看着照片上那个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竟然有几分眼熟,隐约中还带着一丝亲切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急忙向父亲询问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父亲却责备我不应该去碰那个木盒子,怕我把里面的物件损坏了。在一旁的爷爷制止了父亲的责备,给我讲了一个离我很遥远的故事……
“这个人可不简单啊!有一个小伙子,长得十分英俊,脑瓜也十分灵光,他自己刻苦学习,在学堂上成绩也十分优异。当时,中国才赶走了日本鬼子,又开始了国革命战争,那时到处都在打仗。有一天,上级部队来到咱们这个村庄征兵,这个小伙子个子很高,被部队上相中了,就这样他参军入伍了,那时他才上了六年学,也就十多岁,和你差不多大。”爷爷说着,看了一眼我,端起桌上了茶杯,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打仗多么危险艰苦的条件,一个小孩子怎么吃得消呢?可是他还是硬撑了下来。跟着部队一路向西,先打下莱芜,又解放济南,那时有个口号叫,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解放了山东以后,又一路南下,打到长江边,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那时候有个电影叫《渡江侦察记》,我常常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部队打过长江,又解放了上海。这期间他还向家里捎回两封信,他爹才知道,他还活着。”
“哇,那个哥哥好厉害啊!后来呢?爷爷。”爷爷摸了摸我的头,接着说道:“部队又接着南下,一路把蒋介石打到了台湾,那时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国鬼子又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朝唇亡齿寒,国家决定抗美援朝。原来准备打台湾,后来他又北上去了朝鲜……”
“后来呢?”“浩浩荡荡的人马过了鸭绿江,美国鬼子的飞机天天轰炸。在内洞寺战斗中,他当时已是通讯排的排长了,他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一个人牵制住了许多美国鬼子……”爷爷的话戛然而止,语调低沉下来,叹了一口气说:“他牺牲了,再也没有能回来,和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朝鲜,他牺牲时才21岁……”爷爷的脸上表情凝重,父亲在一旁也眼眶湿润。“爷爷,他是谁啊?”“他啊,是我的大哥。”怪不得我看照片上的人眼熟,还有点亲切,原来照片上的那个人是我爷爷的亲哥哥,也就是我的大爷爷。
那个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失眠了,正是因为有无数向我大爷爷一样的勇士,浴血奋战,不计得失,甚至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才能够坐在电视机前,吃着丰盛的团圆饭,看着精彩的节目,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幸福的生活。此后年夜饭的餐桌上,我都会添加一副碗筷,给我的大爷爷……
为纪念我大爷爷,父亲赋长诗一首,以告慰英雄在天之灵:
敬致英雄王兆合伯父
吉屯学子出乡关,学至六年救国难。
一路向西苦鏖战,攻克莱芜战济南。
转战南下渡长江,百万雄师驱虎狼。
南北会师战上海,荡涤流寇逼近台。
本欲渡海追穷寇,抗美援朝又打响。
志愿军队士气昂,三十六万战士亡。
横刀断后内洞寺,慷慨赴义高丽乡。
忠骨永存朝鲜地,逢年祭拜向北望。
如今只剩纸两张,一张证书一张像。
仰天长啸一声吼,祝愿伯父浩气长。
林永升,一位英雄舰长,他在124年前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率领着他手下的231名经远舰将士以命相搏,直至殉国。
清咸丰三年(1853年),林永升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同治六年(1867年),14岁的林永升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进入轮船驾驶专业学习。光绪三年(1877年),林永升接到上级的指令,远渡重洋前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进行深造。 林永升是中国第一批赴欧留学的海军生,留学监督对他的评语是“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任管驾官之任”。光绪六年(1880年),林永升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青睐与提拔回到了祖国,两年后,朝鲜国内发生动乱,清政府出兵干预,林永升在这次平乱行动中表现十分出色,被升为都司,并获得了顶戴花翎。光绪十三年(1887年),林永升与邓世昌等人一起前往英国和德国,接带清政府重金订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林永升负责“经远”号。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林永升继续担任主力战舰“经远”号的管带(舰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挑起甲午战争。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临战时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经远舰先后发炮击中吉野、高千穗等日舰。战至当日下午3时30分,经远舰已中弹多处,并遭到日本吉野等四舰围攻,林永升指挥经远舰全舰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摧敌。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处境危殆,但经远全舰将士拼尽全力与敌人搏杀。吉野等四舰死死咬住经远舰,连续攻击,经远舰以一敌四,毫无畏惧,争战良久。 由于邓世昌的致远舰速度快,林永升的经远舰装甲厚,故而在甲午海战阵型安排时被编为一个战术小组,以优势互补。海战中,两舰更是协同作战,并肩抗敌,当致远舰撞击日军吉野舰未果而中弹沉没后,林永升继续命令经远舰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就在前进的过程中,林永升被敌方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时年41岁。 林永升是北洋水师将领中战死最为壮烈者,殉国之时,头部被日军的炮弹炸裂开。林永升为国捐躯后,满朝上下及海军将士无不深为痛惜。清廷以其在黄海海战中“临阵之勇,奋不顾身”“争先猛进,死事最烈”,与邓世昌一样给予了高度褒奖,均“照提督例优恤,追赠太子少保”。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明知结果不可逆转,却依然愿意踏着荆棘坦然无惧,仗剑前行,宁死也要为国家保全最后的尊严,在绝望的尽头守住一丝希望。
我们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统筹:王岚
编辑:乔莉
掌上威海 威海新闻网旗下微信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