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至顺道长,号米晶子,虽百岁,但身体硬朗
清元道真经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黄老之秘也。元和中,孟谪仙降世,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谪仙又至慈敦孝,先感东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变,因命执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统樊大君,戊戌岁降之,口授此经。故皆大纪枢要,直指长生久视之道,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
太清元道真经上篇
元道者,老君无上之道也。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黄庭道有上中下也。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经,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虚无玄妙,澹泊无为,动合自然,故学者难窥焉,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不可学也。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亦不可学也。说诸中道多慕上而行之,与此道难合,故久不降焉。若高机上士,特然行之则自得无量也。通易无量。又诸道皆有师奉,皆云犯罚不一,唯此道无诸犯罚,故无师奉。若诸小道,须择山林处,乃可行之,不然者有损也。唯有此道,可以尘世而成之。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热,及可排积元炁。闭炁可以救饥劣,通百关,治万病,非养炁复元也。咽炁可以救虚弱,非自然充满也。行炁可以润肌肤,非常道也。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曰元道。若修成者,坚筋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静丹室。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秽浊尽去,真炁倘佯,身腾太空,上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太清元道真经中篇
人者,万物之中至灵,与天地俱生于虚无之始,元炁结而成形,形既将立,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为神矣。故能成其人矣。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合于天地齐寿。今且,人不能久长者,何也?曰:天地能长久者,盖为温静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虚寂,湛然不劳,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长也。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常求自益,关机万端,故元炁随欲而消散,故不得长生也。
六根本来虚静,为人自生妄想,六贼所牵,终不得归根。因此六贼:心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终不能归根,故不可永存也。归根者,为复元炁之根本也。复元炁之道,别无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炁复也。复元炁之法,当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无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无息为是,有息为非,无息为常,有息为妄,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但湛然养炁,则三灵欢然,神魂畅焉,则元炁不习而至矣。
黄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为应,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又诸道应慎皆多,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一慎者,慎其休止也。三应者,三转意也。一转意一百日。第一应一百日,有事可止,无事可减,至此则尘虑自减。虚澹日增,此为第一应也,小功成矣。第二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则不食五谷,不嗜五味,无大饥渴,是中功成矣。第三转意者,三百日兀然自住,元道归根,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通世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有事止无事减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则元炁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将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已定也。定者,万物皆坏,惟此定身永不动矣。
大君曰:从减息至无息,从无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无为之定,非执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阴阳自调,四时调离,元炁自满,众神自栖,惠通玄奥。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寒暑不侵,元炁满则永无饥渴,众神栖则兵虎不害,慧通玄奥则万事不生,则自然之道成矣。
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炁皆消散,阴魂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灭也。纵有所发无不善也,所用无不中也,故有善发,有慧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也。
大君曰:长生无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虚无,炁全湛寂,形全清静,元炁充积,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
住炁兼行炁法
诀曰:调炁减息,其功稍迟,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而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通。每候鸡鸣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炁俱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无损,甚微妙也。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成。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关,开坚滞,治万病,导元炁。若百关通则减息,元炁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则永不坏也。
大君曰:减息住炁,以无息为常,定炁为功。若独减息则功迟,若专住炁则难得至于无息。若通百关,兼行炁减息,则元炁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
太清元道真经下篇
下篇无他法,皆言报功。
经曰:但是首篇,不见其文,道成将举乃可见也。言其报功者,报修元道之功也。
经曰:报功之事,皆是仙家灵变,驾驭之灵物,宫阙之异观,饮馔之珍馐,引从之童仆,赏玩之弦乐,以报修行之功矣,万代记录,如茅君九锡为上道又百倍。学元道者,无辞勤矣。
下篇首目约数十篇,所记者五篇,今已录之。
凡饮食触犯,寒暑过差,风湿所及,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此皆损元炁,随所犯轻重,度所减多少,随日而补之不可懈怠。所言减者,损也。所减几日,并是减其实功。修元道之士,深宜慎之。元炁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通,住炁故不可绝,其所减尤宜精至。
凡修,取五更初,起坐梳头,熟通一百余过,披头,隨意导引,摩掣四肢,呵吐浊炁,微微然待元炁调帖,元思虑,心湛寂至微,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减,减至半息增半寿,减至无息元道之功成矣。
古之真人,勤而行之,顷刻无舍者,一年功成矣。若是日行二时之功者,五年成矣。修成此道者,乃为太极元上真君。此经从古至今,太上传十九人,皆各登仙升居太极,其经不留于世。自大唐元和戊戌岁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孟谪仙转传于世,至虚至妙,遇而秘之,非人莫传,传之则殃及玄远。
赞曰:
有元道兮,虚无之祖,冥涬之根,万经之首。三一之门,说大魁廓,
旨细微尘,杳兮得信,寂兮通神,产其有象,斗宿星辰,论其炁也,
永骨灵根。唯我元道,不澄自皦,浊之不浑,无无之教。至定归根,
元刚发泄,夫物芸芸,三十五分,得一长存,惟我元道,独处为尊。
无象之象,无始之魂,轮转日月,包裹乾坤。圆兮张兮,敦兮复淳,
性善利物,养乎群民,过贪者损,不足者均。自然非有,本合乎人。
(摘自米晶子的《炁體源流》)
补1:
太清元道真经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黄老之心秘也。元和中,孟谪仙降世,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后孟谪仙,又至慈敦,孝感东山,陶大通君,先示生死之变,因命之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统樊大君,戊戌岁降之,口授此经,故皆大纪,枢极之要,直指长生久视之道。盖黄庭云,至道不烦也。
太清元道真经卷上
元道者,太上老君之无上之道也。老君道有三,上中下也。黄庭道,有三,上中下也。又诸道各有三,皆其此也。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诸道又次比之。元道有三,此道又为最上者,故曰无上元道也,此道至高虚无玄妙澹泊无为动合自然。故学者难亲焉,若非机高上士,而倏然玄悟者不可也,非谨惧于死攀向于生者不可也。中道下道,多慕上而行者,此道难合,故久不降焉,若机高上士,特然而行则自得无量,通易无量,畅适无量,虚恬无量也。又诸道皆有师俸,皆明犯罚,此道无诸师俸,故无罚也。诸道皆须择山处静或别处草巷乃可行之,不然有损。唯此道,可尘世成之。经曰,鼻引口吐,可去浮寒虚热,不可排积元炁也。注炁可以通百关,理万病,非养炁复元也。咽炁可以就饥劣,非自然充积也。行炁可以润脉脱肤,非常道也。此道归根复命之道,故曰元道。如坚筋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住丹灵,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纤浊尽去,真炁倘佯腾太虚蔚玉清。上为真君者,皆此道也。
太清元道真经卷中
人者万物中至灵者也,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因元炁结而成形,形体即立,十天之神降入身中,为人,神。故能成人也,即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则合于天地齐寿。今天地则能长久,人不能长存何也。盖天地能安静和柔不移于本性,常守虚无湛然不劳,得自然之道,元炁不散故也。人不能常存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又常求自溢,故元炁消散,弗得常存也。因六贼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臭,口妄言味,身妄作移,意妄思虑,故终不归根。故曰,归根则可以永存,而长生也。夫真一之道可以永存归根者也,复元炁之也。复元炁之道,非他也,湛然而已,人能常归心湛寂,则元炁自然而复也。复元炁之应,常以减息为候,心源湛寂,其息渐减,减半息,增半寿,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炁归根矣,乃可住世。凡人以有息为常,圣人以无息为常,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有息无息自在也。元道之士,常以宜无息为常,有息为妄,无息为是,有息为非,湛然养炁,三灵欢然,三魂畅然,神魂欢畅则元炁自复矣。黄庭道三十六慎,一慎,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又诸道慎应皆多,此无上元道。总之一慎三应,则成功也。慎者,慎其休止,耳不休止,则可至元道也。三应者,三转意也,每一转意一百日。第一转意,应一百日,有事无事皆可减息,为第一转意,为初则有事止,无事乃可行是,则尘虑息减,虚恬日增,为第一转意也,小功成矣。第二转意,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也,至是则不嗜壳味,无大饥渴为第二转意也,成也。第三转意,应三百日,兀然自住者,乃为第三转意也,至是则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于天地齐寿,为第三转意也,通用三十一周,曰大成矣。
大君曰,有事无事皆可减者,功萌,有事无事皆可减者,元炁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将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归根而定也。大君曰,从减息至无息,从无息,自定息,此定不取不舍,无为之定,非执定之定,如得此定者,阴阳调四时自离,元炁自满,众神自栖,能通玄奥。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无暄凉寒暑,元炁满则无饥渴,众神栖则兵虎不能害,慧通玄奥,万事不生。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炁散也。此道功成,无妄发动,所发无不善,所用无不中,故非中不用,非用不发,故有善发,慧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故无喜怒欲争,哀惧爱恶之发也。大君曰,长生非他也,神全、炁全、形全而已也。神全者乐虚无,喜清静,湛然炁和而神自全矣。元炁充积,形神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住炁兼行功,经曰,调神减息,其功,若是住炁行功又倍之,住炁者,候神炁安恬因而住之,至极为一通,每能鸡明前,可行五六通,渐加至十通,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矣。慎吐引大奔,初不能免且慎奔吐,终宜俱微。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关,开坚滞,理万疾,导元炁百关则疾减之,元炁随所通矣,则津路流住,元炁津液所及之处,则永不坏矣,则为之金体玉骨,长生而仙矣。大君曰,减息住炁,皆以无息定炁,为成功。若独行减息则功迟,专行住炁则难以至,无息若通百关,而兼减息,则元炁易充盈也,其功倍矣。
太清元道真经卷下
旦示其首篇之目,不见其文,道成将举乃可见矣。言其报功,耳其功,一其报万,大约如茅君九锡,此乃上道,又百倍之学元道者,无此勤矣。下篇首目,约数十篇圣所纪者,五篇而已。功报,一志报,二不退报,三不妄报,四不须舍报,五元道别录。元道无他所慎,慎其休止,而不休止,万非无所措矣。尘世士,或难常行,时有休止,而休止之中,不可不慎。今录戒慎于后,为渐休止者言矣。慎一大息,二小乏,三日减三十日, (十五大息,为一小乏)大乏减六十日,一大醉减百日,一哀减十日,一嗔减二十日,一惧减七日,一怒减三十日,一饥减三日,一饱减五日,一犯欲减五十日,一惊减十日,一劳一倦皆减五日。又饮食触忌寒热过差,风湿所及,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此皆损元炁,随所触犯轻重,所犯减者,凡言犯减者,皆减其实功耳。元道之士,探宜慎之,元道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閟而难通,住炁故可绝所得深宜爱惜此经。从太古、太上老君传血脉,相伏一十九人,而绝皆已。登仙位品居尊,极其经不留世,至唐开元戊戌岁,南统樊大君口授孟谪仙,孟谪仙又口授王虚无,虚无为三篇,参述元道之机要焉。
太清元道真经卷终
补2:太清元道真经注解 ——元道最高(参考)
前面已经看过一遍, 不过看过一遍用处不大。是因为看一遍,印象不深。只能说是大概了解 知道。因为后面时间会越来越紧迫。所以要抓紧时间才行。把该懂的修道道理,尽快知道。并且用于落实的。
开头还是说,此经非常宝贵。以后看其他经文,都会反复会讲这个事情。看多了就知道了。但是仅仅知道一个经,不能成道。这是很现实的事实。 因为修道,目的是成道。但是总要有个过程。过程是时间,是投入。 投入时间少了,进度就肯定慢,难度就会增加。
还是讲的原理知识。道有三, 泥丸,赤诚,气海。 这个讲的是得长生的道理。了生死的规律。明白一个元道最高。最高的意思就是至高,没有比这个更高了。这个讲的是理。 最高的理论根据。说要修成这个道,肯定要有大志气才行。反正修成这个道,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些说一年可以成道的, 可能说的b不是这个元道,而是中道,中道或者是神仙。这个元道修成了就是无极金仙级别,就是天外有天,大罗天。 这是先把最高的理论认识告诉你,最高的修道思想告诉你。生死之根本的规律道理。元炁者,自然之炁,來自冥冥,降自虛元,悟者有元有用,而元元不元,故日元炁也。故上士修真,妙中體妙,出入元為,專守一道,玄中悟玄,不失元道也。此道歸根復本,合於自然,故日元道。
所以说道法自然,说的是元道。 引出了两个经文《中黃經》《黃庭經》,所以这个两个经文肯定也是顺带要看了。六情染而與真道遠矣。这个说的是后天的七情六欲。要清静的目的是为了近真道,后天的七情六欲是阻碍,所以修道才要解决掉这些。因为只有把这些原理,搞的非常清楚了,才能坚定信心修道,诚心修道,一心修道。 穢濁盡出,真炁倘佯身騰太空,上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补3:
“快得很,光阴快得很,你不要以为你们年轻,一转眼就老了。我自个考虑这光阴这么快,怎么办,有时候想一想,生死由命由天,自己也不要想了,想了也没有用。”在终南山上,张至顺老道长曾感叹时光飞逝。活了一百年的人,时间就像捧在掌中的水,越来越少,老道长说自己剩下的时间已经不过十年,在完成自己的三个心愿之后就要退隐,专注修行。
现在社会上不论修不修行的人都在出书立说,关于道家修行的方法更是众说纷纭千奇百怪,很多人因修行方法不对弄出来一身病,而“修行修来的病最难治”。老道长最气愤那些自己做不到没体验不修行的人出书教人修行,在他看来出书的责任太大,错了一个字,很可能就会导致千百人走上错误的道路。
“一个人修行怎么样,不要看他出了几本书,名气有多大,你只要看他是怎么死的就知道。一个修行人,至少不该去打针挂瓶,最后死在医院里。”
2012年,老道长在西安八仙宫跟当地的道长们做了几天关于静坐修行的讲座,课后有五位老道(最高年纪有八十多岁)一齐跪下来顶礼张道长,说他们修行了一辈子,结果都在走弯路,让老道长非常感慨。
为了让更多人少走弯路不入歧途,张道长对应自己八十年的修行感悟,从浩如烟海的《道藏》里删繁就简,一笔一划用毛笔摘抄了一本关于修行的《炁体源流》。他说祖师爷们已经把怎么修行都说得明明白白,所以书里面不要添一个他的文字,顶多是在旁边注上“要多多看,重点看”。
为了完成老道长多年前的心愿,艾医生、一刀、文应子三位道友在王奎一师兄和小慧师兄的帮助下,前后花了半年的时间,把《炁体源流》整理成电子版,再逐字逐句对应《道藏》反复校对。
“因为是摘抄,有很多段落是跳跃性的几句,搜索起来很难,经常一句话要找一堆书。还有很多图稿老道长当时没有办法复制,我们也都尽量补充上了”。在海南玉蟾宫住了一个月,刚完成三校的文应子说:“现在《炁体源流》只剩下两个大的段落没有找到出处。”
“老道长说关于怎么修行,其实祖师爷都说得很明白了,只是这个祖师爷写了头,那位祖师爷写了尾,还有写了中间,这些书老道长正好都看过几遍,还用一生时间修练过,于是把神龙的首尾都续上整理出来。”为了整理书不停地翻阅《道藏》的艾医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武侠小说里的大师们都隐身在《道藏》里啊!”
听说老道长的《炁体源流》即将整理出炉,有从事儒释道善本传播的朋友主动请缨,希望能助一臂之力。
把道门修行的体悟通过道家经典编撰成册传播给道友的心愿终于要实现?老道长笑面如花,原来终南深山里的心念闪动,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真有感应啊。
张至顺道长编著《炁体源流》自序
余自十七岁于华县半截山碧云庵参入道教,就志学道生死之变、长生之术,尝于北京白云观藏经楼偶得《太清元道真经》一部直指生死之变、长生久视之道,至道不烦也。指示修道本体安静和柔,不移自性,常守虚无,湛然不劳,得自然之道也。
道祖为万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点真阳之光。以道心观天心,真阳发动处,当用之时,元神、元炁,同称谓玄。元炁谓玄,元神谓玄又玄。静者为性,动为元神。燃灯佛,两目之光也,住西天极乐国雷音寺。道祖,住真空无极真境静土之天。
余常对门下弟子说儒释道三家同是一母生,何须争上下,一母者乃先天一点灵火之光,性也。佛曰众生平等,道谓至善之地、性命之源、造化之理也。邱祖曰:“人生先生两目,死先死二目”。又曰:“一目之中,元精、元炁、元神,皆在内也”。《素问》曰:“人之一身精华上注于目”,学者思之,慎之,慎之。住眼于心神,二目之光,乃是元神真意之体,即真性也。千佛万祖皆不肯说破此光真性,今泄天机难免天遣。作偈一首:巽风吹到水面上,海底常送无油灯,千言万语难说尽,一字道破定南针。
余云游四海,收集道书二十八种,皆佛道二祖玄妙秘密天机生死之根本,辑录成册,望同道侣友共成证果。
余略言几句粗浅,权作非道之道,不道之处尚冀仁人志道多多指教,是为序。
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号米晶子)二零零柒年(丁亥三月初三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