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不用说,看到这段歌词的中老年朋友一定哼唱了起来,是的,这是老电影《五朵金花》中的插曲《蝴蝶泉边》。
《五朵金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的音乐爱情故事片,由王家乙执导,杨丽坤(副社长金花)、莫梓江(铁匠阿鹏)、王苏娅(炼钢厂金花)、朱一锦(拖拉机手金花)、孙静贞(积肥模范金花)、谭尧中(畜牧场金花)等主演。
几天前,笔者撰写了《著名影星杨丽坤20多岁患上精神病,58岁去世,成为永远的阿诗玛》、《永远的阿诗玛杨丽坤去世19年,丈夫和两个双胞胎儿子近况如何?》两篇短文,令人惊讶的是,不到一周的时间,两文在头条号平台阅读量分别达到了201万和57.7万。
可以想见,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老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女主角——杨丽坤。一生中只演过两部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杨丽坤,在中老年人的心中,是永远的金花、永远的阿诗玛,是从天而降的善与美的化身。
不过,你知道《五朵金花》最初的剧本名并不叫《五朵金花》,而是叫《十二朵金花》吗?
1959年是建国十周年的纪念年份。这年初,文艺界掀起了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电影界也不甘示弱,纷纷跃跃欲试,准备献上一份厚礼。周总理对呈送上来的作品亲自过目,但发现电影界的作品存在缺少美感、轻松愉快的影片的现象,便建议刚刚从云南大理回来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夏衍欣然接受任务,推荐女编剧赵季康和他的丈夫王公浦来编写提纲。
赵季康是浙江嘉善人,1931年出生,16岁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堪称一代才女。王公浦是河北磁县人,1922年出生,曾任小学教师、文工团创作员、军报记者、编剧。当年,夫妇两人被下放到西双版纳,他们便经常深入到大理喜洲、洱源、剑川,在洱海边和乡亲们一起插秧、打渔、挖洋芋、听故事、收集民歌,可谓大理、苍山、洱海通。
1959年4月的一天,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根据夏衍的指示,找到编剧赵季康、王公浦夫妇,要求他们在一周之内拿出剧本提纲。很快,赵季康赴北京写稿,王公浦则到大理搜集创作素材。在北京的招待所里,赵季康两天两夜写完了剧本初稿,竟累得笔一扔,鞋也没脱就睡着了。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初稿,赵继康用了不到一周时间。然而,她完成的剧本初稿并非是《五朵金花》,而是《十二朵金花》。
《十二朵金花》初稿交到夏衍部长手里,他给予了充分肯定,但除对某些故事情节及艺术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外,对剧本的长度不是很满意。他对赵季康说:一部电影只有105分钟,你应该心中有数,而这个剧本可以拍3部电影了。
看来,要想把这个剧本搬上银幕,还得花大力气修改。于是,根据夏衍的指示,赵季康对剧本进行了大量删减、修改,她将《十二朵金花》删改成了《七朵金花》。
剧本再一次送给了夏衍,部长要求继续删减,于是剧本从《七朵金花》又改成了《五朵金花》。
整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盛会上,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两人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第二年,痴情的阿鹏如约而至却见不到金花的踪影。阿鹏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但由于不知金花的姓氏,经过与四个金花的一次次误会,最终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金花。
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五朵金花》采取了一条趋吉避凶的路线,那就是只写生活中阳光的一面,让人觉得轻松、愉快、有趣,避免讽刺,摒弃消极面。正因为如此,夏衍看了修改后的剧本很是满意。不久,剧本在刊物上发表并获得了极大好评。
执导《五朵金花》的任务交给了长影导演王家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该片仅用了四个月便完成了摄制工作。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1959年10月,《五朵金花》在全国公映。该片上映后,以其特有的浪漫、轻松、诙谐,场场爆满,经久不衰,迅速红遍全国,片中的插曲直到今天仍广为传唱。
同时,《五朵金花》也让美丽的云南大理走向了世界。这部影片先后在中外46个国家放映,被赞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尤其是,该片捧红了美丽、善良的杨丽坤,导演王家乙、主演杨丽坤分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现在,你知道《五朵金花》的来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