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22个月的时候尤为反叛,不愿意穿衣服,不愿意换尿布,不愿意洗手、洗脸,游戏力也用了,哄也哄了,最后依然要武力上场,在她的哭闹中完成这一切。每当早上起来,晚上睡觉,我都忍不住胆怯,不敢想那又要来一场的哭闹。
我知道孩子发展的规律,所以不打骂、不威胁,接纳她的情绪,坚持等她平静之后再去引导,可收效甚微。虽然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妈妈,有时候依然觉得难以承受,再加上旁边有人对你指指点点,那种感觉简直痛苦无比。
那一段时间,我身心俱疲,充满了无力感,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走出这段难熬的日子。偶然又翻出这本冯丽丽写的《下乡养儿》,才发现天底下的父母一样难当。如果说第一次看是被这个故事吸引,当我第二次看的时候,其实是想找点希望,给自己注入些正能量。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看这本书,不是看理论,是看生活,看自己,看跟他们一样的弱点,一样的迷茫和挣扎。
书的一开始,这家人的生活简直一团糟。天天不敢上学,不敢睡觉,不敢跟楼下的小朋友玩,父母为了她辞职,为了她白天睡觉,晚上陪孩子。这种日子换做我,我不知道能不能应付,或许夫妻两人就已先吵得不可开交了。
后来,突然领悟到天天的父母太爱她,太过保护她了!当天天遇到困难和挫折,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如何推她一把,只顺着她的意思逃避。所以,天天害怕这,害怕那,一点力量都没有。结果情况越来越糟,陷入了恶性循环。
我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的时候颇为清醒。可是合上书,仔细想想,要是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能比天天爸妈做的更好?我不敢打包票。这情景就像工作中碰到了死结,感觉自己试尽了方法,可还是没找到突破点,依然在原地打转转;又像生病了,做了许多检查,可就是查不出原因,找不到症结所在。在外人看来,问题可能很简单,但是当事人却给困住了,理不出头绪,茫然而无力,看不到出路。
不过,当他们搬到乡下时,事情出现了转机。第一个晚上,天天就没再失眠了。这让我想到了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有一集就是关于睡觉的,叫“失眠的将军”。将军跟天天一样,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还拉着一干部下也陪着自己,弄得大家怨声载道。最后,找到一休这里。一休给出了个主意,那就是籍找草药的名义,带着将军绕山跑了一天,结果累坏的将军回到寺里马上就睡着了。将军的问题好像也是天天的问题,所以睡好觉为《下乡养儿》开了个好头,虽然后面的生活也有波折,但这家人已经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在《下乡养儿》里,作为迷茫路上的引路人,乔老师功不可没;作为尚未张开翅膀的雏鸟,天天的成长有目共睹。然而,回头再读,才发现自己与妈妈的共鸣最深。她的无奈,她的小心,她的痛苦,她的彷徨,她的坚持,她的进步...无不叫我感同身受。
妈妈—曲折道路上的纠结、探索与改变
最开始,妈妈跟爸爸是一样的,事事都顺着天天的意思;
搬到乡下后,接受乔老师的建议,让天天做饭,可是每天都提心吊胆,仔细观察她的反应;
看到天天与其他孩子起冲突,小心地保护;
在天天因为不愿做饭讨厌乔老师的时候,体会到乔老师的用心,坚持配合;
慢慢地,在天天和东东起冲突时不再偏袒;
遇到觉得爸爸处理不妥的时候,主动打电话请教乔老师;
再后来,主动向天天演示如何烧菜、如何洗衣服,教孩子家务;
可是,当东东抢走黑狗后,再次彷徨无措,但仍然采纳了乔老师不搬家的建议;
期间,又因为太疼天天,主动帮她放羊;当天天生病,不想让她做事;
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在通过孩子补偿童年的自己,忍着放手,让天天独立承担责任;
最最后,让天天独自在家,看到孩子成长的力量;
最最最后,离开乔老师的指点,自己担起教育的大任。
看《下乡养儿》的时候,第一次我只看到了这个妈妈的软弱和无助,第二次才看到了她的不易和成长。全书下来,不知道她哭了几次。一开始,是为天天的问题而哭;后来,又为碰到抢狗难题无法解决而哭;再后来,是为自己的失败而哭。每一次哭,都充满了无奈。哭完了,又得挣扎着面对。最后,当她坐在过桥米线的餐馆里反思天天的成长而哭时,我的眼泪也掉下来。这一路下来,她所承受的煎熬远非字里行间所描述的那样简单。所幸,不管多么艰难,还是撑下来了。
在《下乡养儿》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成长。天天由弱变强,妈妈由溺爱到理性,乔老师由体弱到健康,黑狗由胆小到勇敢,白狗从凶恶变得平和,小鸡、小鸭、小鹅、兔子和山羊一天天长大,地里的庄稼和菜从无到有,再到开花结果,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命之图。
生活还在继续,麻烦永远不断。书末,妈妈终于说出了内心的纠结:“我害怕做错,耽误了孩子啊。”是啊,有多少焦虑的妈妈育儿的时候不是带着这种心理?害怕孩子穿少生病,害怕孩子吃得少营养不良,害怕孩子没上早教班落在起跑线上,害怕一点没做到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两天,听游戏力的老师讲课,他又一遍重复说:“没有完美的父母,我虽然知道怎么引导孩子,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好多时候依然会回到老路上,这没关系。”毕竟,是黄瓜就会结黄瓜,是豆角就会结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