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寺的古影今踪》
钱塘江北岸的海宁,自汉唐以来的历朝历代都修建了很多庙宇。据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统计,盐官县(今海宁市)境内的寺庙多达三百余座。
始建于公元484年的荐福寺,是海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荐福寺,位于海宁市许村镇花园村最南端,杭浦高速公路南侧,翁金线(老沪杭公路)北侧。距海宁市人民政府约38公里,距杭州市人民政府约25公里,距离海宁市盐官镇(古盐官县)约18公里。
历史上的荐福寺,屡建屡毁。今之荐福寺,为1998年原址重建。
一、荐福寺建设史
荐福寺,初建于南北朝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原为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别馆,后赠与一代高僧慧基法师,改馆为寺,并被齐武帝赐名为“安义寺”。
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840-846),推行"灭佛"政策,以会昌五年(845)四月最甚。史称“(唐)武宗灭佛”或“会昌法难”、“会昌毁佛”。它与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唐会昌六年(846),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
荐福寺,唐会昌五年(845)因法难被毁。唐大中十三年(859),复兴。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荐福寺”(据传为真宗皇帝赵恒御赐)。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殿宇复修。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僧人西岑重修寺殿。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寺院扩为丛林。明永乐年间(1403—1424),海潮冲毁部分建筑,明成祖朱棣颁发御诏修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僧顾信自残手臂,四出募化,率众修复寺院。
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院中大士殿遭火劫被损,后由监院智隆法师募缘修复。清乾隆十九年(1754),特请理安门徒德山禅师主持十五年,建天王殿,并修复原有殿宇。清光绪五年(1879),寺殿年久失修,坍损不堪,仅存佛殿尚可佛事,僧性学四出化缘,并领众僧整修寺殿。
1938年2月,日军因在许村受国民党正规军打击,遂报复于百姓。烧毁花园村、塘桥村三角田、夏家弄等八个自然村的446间民房,枪杀3人,重伤2人(《海宁抗战大事记》)。2月19日,荐福禅寺大雄宝殿被日本侵华士兵烧毁。
1949年,荐福禅寺建筑所剩无几。
1977年6月30日夜间,仅剩的七级宝塔倒塌。
1998年3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1998)48号文件批准在旧址重建荐福禅寺,为海宁第一个重建寺院。
自幼在荐福寺出家、时任杭州灵隐寺监院的根源法师为住持并委派灵隐寺古建队,携众僧复建荐福寺。
2001年,建圆通宝殿,2003年-2005年,建天王殿
2004年,德明法师主持荐福禅寺。
2008年,建大雄宝殿,后又新建卧佛殿等。
荐福寺的现有规模与其极盛之时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据海宁市档案馆资料记载,原荐福禅寺庄严宏大,寺基达25.267亩,山门前古樟苍松虬然,七级舍利宝塔高高矗立。寺院内建有金刚宝殿、大佛殿、观音殿、太岁殿、法堂、客堂、忏堂、钟鼓楼、方丈室、僧舍、耳房等建筑。院中林木四季常青,佛地静谧,香火兴旺。
荐福寺现任主持:
德明法师,字学彻。
1968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市。
1993年,礼河南省罗山县灵山寺方丈上无下烦法师披剃出家。
1994年至1995年,任开封大相国寺方丈侍者。
1996年至1997年,就读于浙江省奉化市雪窦寺僧伽班。
1998年至2003年,常住杭州灵隐禅寺研习佛法。
2004年至今,被礼请到荐福禅寺常住并担任住持。
现任浙江省海宁市佛教协会理事、中国禅茶学会理事、“当代江南四僧”之一。
二、史记与考证
自宋以来的各个朝代,浙江杭州和海宁的地方志对荐福寺均有所记载。
宋•潜说友纂《咸淳临安志》: “荐福寺:在县西三十六里。永明二年建,旧名‘安善’。会昌五年废,大中十三年重建,祥符元年改今额。”
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荐福寺:在县西三十六里。萧齐永明二年建,旧名‘安善’。宋祥符元年攺赐今额。国朝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荐福寺:在县西三十六里。萧齐永明二年建,名‘安善’。唐会昌五年废,大中十三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元末兵毁。洪武初重建。”
清•马如龙修《杭州府志》:“荐福寺:县西三十六里。齐永明初建,名‘安善’。唐(辶虎[tī])废(辶虎[tī])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额,明初重建。”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荐福寺:在县西四十六里。齐永明二年建(府志),本萧齐竟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因舍宅为‘安义(咸淳志作“善”)寺’。唐会昌五年废,大中十三年复兴。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元至元年间,寺僧西岑仲修法堂再新。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 “荐福寺:在县西四十六里。本萧齐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食£法味,因舍宅为‘安义寺’。时武帝永明二年也,唐会昌五年废,宣宗大中十三年复兴。宋真宗祥符元年赐今额。至元乙酉,寺僧西岑仲修传智者道法堂再新。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荐福寺:在县西四(咸淳志作‘三’)十六里。齐永明二年建(府志),本萧齐竟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因舍宅为‘安义(咸淳志作‘善’)寺’。唐会昌五年废,大中十三年复兴,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元至元年间,寺僧西岑仲修再新法堂。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荐福寺:在县西三十六里。萧齐永明二年建,旧名‘安善’。宋祥符元年攺赐今额。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清•金鳌等纂修《海宁县志》:“荐福寺:在县西四十六里。齐永明二年建(府志),本萧齐竟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访慧基法师,讲法华宗旨,因舍宅为‘安义(咸淳志作“善”)寺’。唐会昌五年废,大中十三年复兴。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元至元年间,寺僧西岑仲修法堂再新。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丛林。”
《海宁建筑志》:“南朝齐武帝永明二年建荐福寺。在县西四十六里,为萧齐竟陵王子良别馆,地名安义里,今许巷花园村。”
荐福寺的旧称“安义寺”,因“义”字繁体字为“義”,字形酷似“善”字,而有的史书历时较长,字迹漫漶,故有《咸淳志》误将“義”作“善”及后者诸多皆将错就错引之。
荐福寺自建寺以来至今,寺址未曾变动过。所以经常作为地标参照物。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九都三庄:(版籍玉字号)庄在荐福寺地方,出镇海门,由海塘至华家衖西,即庄。计程四十里,东界五都七庄找零,南界九都六庄,西界九都四庄,北界十都二庄。桥:太平桥、塘桥;庙:荐福寺、文昌殿、绿野庙、大悲庵。”
汪坚青修《杭县志稿》:“海宁至杭州段:即杭海路,起杭州清泰门,经过庆春门、河□(土+罕)、下菩萨、弄口、笕桥、宣家埠、白井头、乔司、范家埠、翁家埠、荐福寺、袁家坝、老盐仓、石荡头、胡家兜至海宁。”
1915年《浙江公报》([第1034期,11页]):“浙江巡按使屈批(十二月二十二日):警备队司令官徐乐尧详一区四营拿获海宁圣帝殿地方事主钱寿章等、荐福寺地方事主杭桂林家劫盗四名送县......”
但史志中对荐福寺地理位置的里程表述存在一定差异。
这里说明一下:古代的“里制”与今之“米制”中的“里”是存在差异的。
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一步相当于1.386米,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8米左右。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再次制定度量衡,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步相当于1.6米,一里就等于576米。
1929年开始才使用现在一里等于500米的度量制。
各地方志中所称的“县”,今为海宁市盐官镇。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移驻硖石镇 。
我们结合各朝代志书在翻抄、翻刻、重刊、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引用、补篆、新纂等因素和县治所在地与寺址位置来综合考量:宋•潜说友纂《咸淳临安志》(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抄本)、清•马如龙修《杭州府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所记“在县西三十六里”显然有误。
荐福寺与古盐官县城的实际距离约18公里,现按清光绪前后的“里制”分别与今“米制”换算。按清光绪前的“里制”换算,应以“四十六里”为宜,而按清光绪后至1929年前的“里制”换算,则应以“三十六里”为宜。
“安义里”,时为盐官县时和乡安义里,今为海宁市许村镇花园村一带。
清•许三礼《海宁县志》卷二:“时和乡,县西南四十三里,旧志辖里十:曰安义、曰积善、曰典平、曰临门、曰生义、曰奉训、曰杜陂、曰连堆、曰返哺、曰香花。今辖都六。”
清• 战鲁村《海宁州志》卷二:“时和乡,(咸淳志)‘辖里十:曰安义、曰积善、曰临门、曰典平、曰香花、曰往义、曰奉训、曰社陂、曰连训、曰返哺’。(蔡志)‘往义作生义,社陂作杜陂,连堆作连训’。(许志)‘县西南四十三里,今辖都六)’”
三、荐福寺塔
荐福寺以前有古塔,史志上有记载,事实上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寺塔今已损毁,未尝发现及发掘地宫,其始建年代现已无法考证。
(一)舍利塔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舍利塔:又名‘镇海’,在荐福寺东首,未详建始。明泰昌元年(1620)重修,淸光绪二十九年(1903),住持僧性学募资复修(补纂)。”
据附近上点年纪的村民回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荐福寺塔因年久失修,自然侵蚀损坏严重,又有盗挖损毁,于1977年6月30日夜间在大风大雨中倒塌。倒塌之后的塔砖,小部分被附近村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大部分由附近的花园村、塘桥村各队分派。而当时塔基下并不发现地宫宝物,只传塔顶宝珠如何如何为附近人所得。今难以证实,不便书录。
2008年,荐福寺开建大雄宝殿时,在殿东北角发现一口古井和已残损的石经幢构件以及石香炉等。
2013年01月17日《海宁日报》发表了《神秘“古井”藏身荐福寺》一文,文中记载:“据《海宁州志稿》等史书记载,荐福寺中曾有佛塔。有塔的寺庙一般都有地宫,荐福寺又曾是皇家寺院,这些要素都为‘这口井是连接地宫的地道’这一推论提供了可能。”
(二)尚禅师塔
宋•潜说友纂《咸淳临安志》:“荐福寺:......寺有第一代尚禅师塔。记文:
张无垢九成作《尚禅师塔记》:
‘圣王之道,有非文字所能书,言语所能传者。
是故,未有六经而尧舜为圣帝,禹、稷、皋、夔为贤臣,学不到文字言语,外而守章句,句泥训诂,欲以用天下国家,犹趁燕南征,适越北乡,虽膏车秣马,风餐雨宿,徒自苦耳。于圣王之道漠如也。
孔子指二三子以无行而不与之说,孟子指齐宣以是心足以王之说,此岂可文字语言中求哉?岂唯吾儒释氏与其徒说法?凡四十九年,其为书五千四十八卷不为不多矣,而临艳之际,乃拈华注目传正,法眼藏于迦叶。彼前日科分派别,皆为无用。然文字语言不可欺世,而迦叶之传,易以罔人,惟天资高明,不肯自昧者,乃可以真得末后之学。
惟尚禅师,姓曹氏,临安盐官人也。其上世有仕宦者,而世绪不详。少苦腹疾,百药不治,父母怜之,乃祈佛出家。七岁礼庆善寺,元辩为师。又十年,披发即遍历丛林,求文字言语外法,首参净慈,本本可之不留。
再参明祖圆圆如木也,又不留。三参佛光正正如圆,又不留。西参梁山会会如正也,又不留。四参识超绝门庭,穿穴纵横,微省老禅,宿德有不能屈者,印证许可前后相继,而师心不自欺,故未几而舍去谒尊宿凡五六十人。
最后参普照英,得法于法云秀,而见休宁勇秀。得法于天衣怀,而见浮山远秀。虽与本会同云门派、同天衣,而机锋颍脱,独出乎诸人之上,英似其师秀,故用处迥,与诸方异。师操平昔所得,入英之室,如圆衲方銮,一皆不契。然师意惬焉,谓当如是。
一日,举南泉斩猫语,问英:师胸中话端凡数条,以谓不出是矣。英乃曰,须是南泉。超然出师意外。师进止所获,退失故步,茫昧倘恍,不知所向,心愤口悱,虑衡色作,神情逼迫,未及云堂豁然冰断,尽见古今机用,乃知异时,所有皆在私心浮虑中。因喟然叹曰:今日方平生事毕,不负初心矣。
再入见英,方举手,师用见大愚机以筑之,自此高视四海,藐焉无人。闻黄龙新坐断江西,无敢撄其锋者。师乃自荆南杖锡而往,又用子胡斫碑之机以见之,既乃退归故乡,宴坐墓殆,炉香濒水,与世相绝。然师名横厉天,润韫晦莫,遂邑大夫郡太守,迎请住寿圣院。
院本雪峰结庵故地,灌莽榛棘之所都,狐狸蛇虫之所宅。师住八年,勇者出力,富者出财,殿宇巍峨,堂庑明洁,一变为化人之居,厥功大矣。师眡如涕唾,推而不有,遂就归旧隐。未几,更荐庙为居。郡县凡三请乃出,就未半岁而病。病复归旧隐,未数日,跌坐而逝世。享年六十有七。实□绍兴庚七月三日也。寿圣不忘师德,迎葬于院之西偏。
师机锋峻密,作用孤高,如云峰悦,如法昌遇,学者莫测其端。虽度弟子十有六人,四方来者,前后凡数百辈,然其道无传焉。
至于戒行清洁,节概刚严,使人见之,凛然如入宗庙中,自幼至老如一日也。门弟子了观,以师与余善,状行业来谒铭。余不得辞也,乃为之铭。
铭曰:道在方寸,文字莫宣,可以神会,难用语传。伟哉!禅师识超几先,挽而莫用,曦然逝川,横翔意外,高视大千,节如霜筠,机如电鞭。呜呼!往矣,其谁继焉?”
释惟尚(1074-1140),俗姓曹,临安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七岁礼庆善寺元辩为师,多参各地尊宿。先后住临安府寿圣院(《咸淳临安志》作荐福寺,《五灯会元》作广福院)。为青原下十三世,保宁英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年卒,年六十七。事见《咸淳临安志》卷八五《荐福寺纪文》载张九成《尚禅师塔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横浦,钱塘人(今浙江海宁)。南宋绍兴二年( 1132 )殿试为状元。初授镇东军签判,后弃官归乡讲学。又应召为太常博士,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谪守邵州、谪居南安军十四年、出知温州,又辞官归故里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致力经学,杂以佛学。著有《横浦集》、《孟子说》、《无垢录》、《横浦心传》等,成"横浦学派"。《惟尚禅师塔记》见《张九成集》补遗,第1306页。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均有其传。
《尚禅师塔记》,也称《惟尚禅师塔铭》或《惟尚禅师塔记》、《释惟尚塔墓记》、《惟尚禅师碑记》,系张九成于绍兴十年(1140)撰。记中所说的尚禅师塔已不是“在县西四十六里”的荐福寺塔,而是“在城东南五里”雪峰寿圣禅院(也叫雪峰寺、光明禅院、寿圣院、东庵广福禅院)。
有的史志上说“荐福寺有‘第一代尚禅师塔’”应该是指荐福寺的“舍利塔”或者其前身之塔。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惟尚禅师塔铭》(咸淳志)在盐官荐福寺,张九成撰,绍兴十年(1140)。”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宋《惟尚禅师塔记》:张九成撰(从备志录)○原注荐福寺有第一代尙禅师塔。”
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惟尚禅师塔在雪峰寿圣禅院,无垢张公撰碑铭,曰:‘圣王之道,有非文字所能书,言语所能传者......”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清康熙刻本:“张无垢《惟尚禅师塔铭》载名迹。今雪峰寺后有首座松万年塔。”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东庵广福禅院:在城东南五里(咸淳志)。唐大中间(847-860),雪峰禅师结茅于此,人见夜光亘天,建庵名‘光明禅院’,宋熙宁元年(1068),赐名‘寿圣’。
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赐‘东庵广福禅院’。元泰定二年(1325),潮冲,迁城东北八里,改今额,未重茸(康熙县志)。”
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雪峰广福院:在院东北七里。唐会昌间,雪峰义存禅师来参盐官齐安禅师,因结茅于东南五里,人见夜光亘天,居民争施,起建佛殿,故号‘光明禅院’。雪峰手盘一井,大旱不涸,井中时闻风涛之声。
宋熙宁元年(1068),赐名‘寿圣’,十年改赐‘东庵广福禅院’。
绍兴初,结庵故地,鞠为茅草。郡太守邑令延庆善惟尚禅师主庙,殿宇堂庑一新。
绍兴庚申(1140)七月,尚师卒于旧隐寿圣,迎葬院之西偏。泰定间,潮冲,迁今处,改额‘雪峰寺’,后并眞相。
明末安国僧会绍宗,重葺佛殿禅堂,并修尚禅师旧塔,宋张无垢有《惟尚禅师碑记》(载古迹)。
元张弼有《寿圣院记》(另录)。”
《海宁历代碑记》(2016版):“绍兴十年(1140),张九成撰《释惟尚塔墓记》。”
(三)童儿塔与惟尚禅师塔
童儿童在县西三里,也说在县西或西南五里。总的来说,距离在县西侧三至五里的范围内。
宋•潜说友纂《咸淳临安志》、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净居院:在县西三里,隆兴二年(1164)移额,建有童儿塔。记文:
张无垢九成《重建童儿塔记》:
‘寿圣禅师惟尚,道眼明彻,戒体洁淸,传法于普照英公,得证于黄龙新公,既谢事,乃归老童儿塔之西。环堵萧然而声震四海,其叩门求法者,盖肩相摩而袂相属也。
予寓居盐官,遇风日清美,芒鞵竹杖径寻师于茂林修竹之间。一日,予指塔间问其故,师出邑人章玮石刻,且曰旧塔费为道士居者凡二十年矣......”
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童儿塔:在县西南五里”
清•李卫、嵇曾筠等修《敕修浙江通志[雍正]》清光绪刻本:“《重建童儿塔记》(咸淳临安志)绍兴九年(1139),张九成作。”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净居院:在淡塘北,旧名‘灵塔院’。唐季毁,宋隆兴二年(1164)建,移府城废院额颜之(乾隆州志),绍定二年(1229),县令赵汝艁建张无垢祠,为香火地,后并金佛寺。今即旧址复建,院有童儿塔。”
“《重修童儿塔记》(海昌外志)元祐三年(1088)五月望日章玮撰,(海宁县志)《重修记》,绍兴九年(1139),张九成撰。”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净居院:在县西五里(咸淳志作三里,许志作九里)淡塘,北宋隆兴二年(1164)建(蔡志),旧名‘灵塔院’。绍定二年(1229),县令赵汝艁建张无垢祠于堂上,寺僧源上人藏无垢简帖十余纸,汝艁即命工刻之,乃无垢香火地也。后并金佛寺。今即旧址复建,院有童儿塔(许志)。
塔见《古迹》,有章张两记,别载金石。咸丰年间,遭粤乱毁废,同治六年,里人建前埭四楹(战志)。按章记作于元祐三年,称佛祠曰‘灵塔’。张记:惟尙归老童儿塔之西,未尝云在净居院,而院竹园有。元祐四年,周府君墓铭云,葬西灵塔院之东,合之图经考异,净居之名,乃移府城废寺额颜之,则知‘灵塔’乃净居之旧名,信矣。”
“童儿塔:在邑西五里(许志)不知建始,相传里之童儿累瓦砾为小塔,后人增饰之成浮图,而焚弃于五季之兵火,宋元祐三年(1088),僧净信重修,邑人章玮撰《重修童儿塔记》。旋废,绍兴间,僧德谌复建,邑人张九成撰《重修童儿塔记》。今废不存。”
清•嵇曾筠监修《浙江通志》清乾隆抄本:“净居院《重建童儿塔记》(咸淳临安志)绍兴九年(1139),张九成作。”
《浙江省海宁县地名志•郭店乡概况》(1985年版):“童儿塔,在郭店东北2.4公里,八角港南岸。村以旧有童儿塔得名”、“童儿塔桥,位于斜桥乡新农村、郭店乡群益村交界地段,跨八角港。‘童儿塔’之名,清乾隆间《都庄图说》有载。建桥年月不详。系三孔板凳是石桥。长15.8米,宽1.03米。”
《海宁历代碑记》(2016版)中有收录:“元祐三年(1088),章玮撰《重修童儿塔记》”、“绍兴十年(1140),张九成撰《释惟尚塔墓记》”
可见元祐三年(1088)章玮撰《重修童儿塔记》,也称《重建童儿塔记》,和绍兴九年(1139)张九成撰《重建童儿塔记》,也称《重修童儿塔记》,各个朝代的志书中各有所称,所以很容易混淆。
而张九成在绍兴九年(1139)撰《重建童儿塔记》与绍兴十年(1140)撰《惟尚禅师塔记》,内容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是同一篇文章,这也说明了重建的童儿塔并不是惟尚禅师塔。
综上可见,《海宁建设志大事记》:“绍兴七年(1137)重建童儿塔(惟尚禅师),张九成撰记,章玮刻石。”中把童儿塔视为惟尚禅师塔有误,同时重建童儿塔的撰记也应是如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所说的:“有章张两记”。
四、荐福寺并寺
目前史料所记,荐福寺至少有两所寺院并入其中。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荐福寺:......归并于此:曰‘开福寺’,在县西三十五里;曰‘观音圣果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清•马如龙修《杭州府志》:“荐福寺:......归并于此者:开福寺、观音胜果寺。”
其一:开福寺。
“开福寺:在县西三(《杭州府志》“三”作“四”)十五里,地名‘南曲’。唐咸通元年建,旧名‘文殊’,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今/后并荐福寺。”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清•陈璚修《杭州府志》、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等都有此表述。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清•陈璚修《杭州府志》又云:“元末兵毁重建。”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童儿塔记:县西南有四佛祠,曰‘罗汉’、曰‘文殊’、曰‘光明’、曰‘灵塔’。今所存者,止‘光明’一刹。世传以为唐季黄巢焚掠,无复寻证。今以临安志考之,‘开福’旧名‘文殊’、‘四果’旧名‘罗汉’。记谓四佛在县南隅,今开福在县西,四果在县东。”
清•秦嘉系修《海宁县志略》又云:“大抵已废,复兴非复旧刹矣。开福、四果二院,改额皆在。祥符元年(1008)章作记,在元祐三年(1088)时改额久矣。乃云无复寻证,何耶?疑临安志所载有误,皆当以记为正。”
其二:观音胜(圣)果寺。
明•蔡完修《重刊嘉靖海宁县志》:“观音圣果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许巷。旧在钱塘万松岭。元至正二年,筑城折毁,移建今处,今并荐福寺。”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观音胜果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许巷。宋嘉泰元年,初建在钱塘县万松岭。元至正二十年(1360),筑城拆毁,移建铁冶岭火,后移今处。并荐福寺,今即旧址重建。”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观音胜果寺: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宋嘉泰间,初建在钱塘县万松岭。元至正间,筑城移建铁冶岭火,后复移今所。明洪武初,并荐福寺,后即旧址重建(康熙县志)。”
五、竟陵王萧子良别馆
(一)萧子良生平
萧子良(460-494年),南兰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宗室。齐武帝萧赜次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同母弟。
宋•陈思撰《书小史》:“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善行书。”
宋•沈作宾修《嘉泰会稽志》:“齐竟陵王子良,字云英,升明三年(479)为会稽太守、都督五郡。”
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萧子良传》云:“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五年,正位司徒,给班剑二十人,侍中如故......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
宋•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十年壬申,都下大水。五月己巳,以竟陵王子良为扬州刺史,徐孝嗣为丹阳尹。都下大水,竟陵王子良开仓赈救,贫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五月以竟陵王为尚书令。子良开西邸,招文学王僧儒与太学生虞义等,并以善辞藻游马。十月甲十一癸酉。”
萧子良曾任刘宋邵陵王刘友的左行军参军、主簿,后升安南长史。
南齐建元元年(479),萧子良任会稽太守。
建元二年(480),改任丹阳尹。
建元三年(481),上表奏开堪垦之田,修治塘遏。
齐武帝萧赜即位(482),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后改南兖州刺史。
永明元年(483),兼任司徒,转护军将军,镇守西州。
永明五年(487),正位司徒。移居建康(今南京)鸡笼山邸,召集学士抄写五经与百家著述,并依《皇览》体例,编成《旧部要略》千卷。
永明九年(491),萧子良升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不久改拜为中书令。
永明十年(492),领尚书令,徙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永明十一年(493)一月,皇太子萧长懋病逝,谥文惠,史称文惠太子。
四月,齐武帝立太子的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居东宫。
七月,齐武帝萧赜(440-493)驾崩后,萧鸾扶助萧昭业登基称帝。
隆昌元年(494),萧子良进位为太傅、尚书令,督南徐州。
“四月戊子竟陵文宣王子良以忧卒”(宋•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时年三十五岁。葬于生前选定的祖硎山。被追赠为太宰、中书监、领大将军、扬州牧。
隆昌元年(494)七月,萧鸾诛杀萧昭业(473-494)。
十一月,萧鸾诛杀萧昭业之弟萧昭文(480―494),又屠戮萧氏十几位王子,夺位登基,是为齐明帝(452-498)。
(二)萧子良与竟陵八友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
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古时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
唐•张读撰《宣室志》:“余先人以文学自负,为齐竟陵王子良所知,子良招召贤俊文学之士,而先人预焉,后仕齐梁之间,为㑹稽令。”
唐•姚思廉撰《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子良少有清尚,倾意宾客,才隽之士,皆游集其门。开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大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孔休源亦预焉。琛,惠开之从子;恽,元景之从孙;融,僧达之孙;衍,顺之之子;,述之孙;约,璞之子;僧孺,雅之曾孙;缜 ,云之从兄也。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明•卢翰撰《掌中宇宙》:“八友:齐竟陵王子良,少有清尚,倾意宾客,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并以文学见亲,号曰‘八友’”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时以文学游于萧子良门下,诗多淫词艳句或宣扬佛理之作。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为齐梁文坛领袖。与谢朓等开创了“永明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擅山水诗。
萧琛(478-529),字彦瑜,南兰陵人。善辩。
陆倕(470-526),字佐公,吴郡吴(江苏苏州)人。勤学善文,昭明太子萧统称其“才学罕为邻”。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与沈约有“沈诗任笔”之称。
王融(466-493),字元长,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今河南泌阳县)人。
“竟陵八友”,不仅仅是个文学团体,也是一个政治团体,对萧子良一生影响巨大。
中国古代时以文入仕,而萧子良以文会友,培养自己的政治集团,是为极其高明。其中的王融就是萧子良忠实的“小弟”。
但“竟陵八友”中藏匿着的一个比萧子良更懂得韬光养晦、借力蓄势的隐秘高手——萧衍。
永明十一年(493)七月,齐武帝病危。竟陵王萧子良在中书郎王融等亲信的支持下,与其侄郁林王萧昭业争位,未成。有史说因萧衍向萧鸾通风报信,萧鸾果断处置,扶助萧昭业上位,萧子良夺位闹剧草草收场。
萧鸾扶助萧昭业上位后,迫于先帝遗照以及萧子良的势力影响,进其位为太傅、尚书令,督南徐州。而王融成了替罪羊,被萧昭业诛杀。
夺位失利之后的萧子良,注定是难以长命的。
一是,因为有前车之鉴,不管在位的萧昭业,还是有篡位之心的萧鸾,都把萧子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是一颗随时可能炸的“雷”。这“喉中之鲠”、“绊脚之石”不除之,必然是寝食难安,对帝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非除之而后快。
二是,萧子良本人其实是很有抱负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其上位做准备的。
南朝梁•释慧皎撰《高僧传》:“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
宋•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齐六疾馆:齐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立六疾馆以收养穷民。”
他从基层做起,秦民勤政;先帝崇佛,他爱屋及乌,发扬光大;又“开西邸”,组“竟陵八友”......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先帝终究未能打破古制,而他也夺位未成。他的那个无能侄子萧昭业却仅仅凭皇太子萧长懋之长子身份登帝位,萧子良必然胸中块垒难以消除,郁郁不得志,失意落魄之余,自然命难长久。
齐武帝继承人的选择,也注定了萧氏王朝此后祸端迭起。而萧子良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政治斗争牺牲品之一颗小沙粒罢了。
(三)萧子良与荐福寺
南朝梁•释慧皎撰《高僧传》卷八(《大正藏》卷五十):“释慧基初随慧义法师,宋文帝为设会出家,舆驾亲幸,公卿必集。基学兼昏晓,解洞群经。游历讲肆,备访众师,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般若、胜鬘等经,皆思探玄赜(原误作“颐”),提章比句。及慧义亡后,资生杂物,近盈百万,基法应获半,唯取故衣钵。遍历三吴,讲言经教,学徒至者千有余人。后周颙莅剡,请基讲说。刘、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义训。
司徒文宣王(萧子良)致书殷勤,访以法华宗旨,基乃着《法华义疏》,凡有三卷。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及注遗教等。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基弟子德(应作“僧”)行、慧旭、道恢,并学业优深,次第敷讲,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齐武帝崇佛尊僧,而萧子良深受其影响,热衷于佛事禅理。这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齐武帝的好感,也有利于笼络民心,培育势力,建立口碑,扩大影响。同时有利于提高其个人修悟参透。
释慧基“宋文帝为设会出家,舆驾亲幸,公卿必集”、“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可见其背景甚深,地位甚高。不但佛学渊博,而且“遍历三吴”,学徒众多。这样的“高僧”自然是萧子良结交和笼络的对象,作为其政绩、为人、能力的传播者和鼓吹手,可以成为其成就帝业的得力帮手。
慧基法师多在钱塘江两岸讲习经论佛理,门徒甚多。自“敕为僧主,掌任十城”之后,这些地方的寺庙自然都归其名下。
而竟陵王萧子良改别馆为寺,赠与慧基法师,为其或其门徒所用,也是情理之中。
萧子良的安义里别馆极有可能是在南齐建元元年(479),他任会稽太守时所建或征用。后调任他处闲置。然后借花献佛,改舍为寺,成就一段佛门佳话。
六、荐福寺高僧
(一)慧基法师
慧基法师(412—496),钱塘(浙江)人,俗姓吕。高僧慧义法师的弟子,宋文帝曾御驾亲临其出家仪式。南北朝萧齐高僧,为《高僧传》第八位高僧。改馆为寺后,成为荐福禅寺第一代住持。(笔者以为,当时的慧基法师四处讲经论禅,并不固定住所。因“敕为僧主,掌任十城”,做了“僧正”之后,这些地方的寺庙真正的主持都是慧基法师了,实际在寺当家的,应该都是他的门徒弟子。故有此一说。)
南朝齐建武三年( 496 )示寂,世寿八十五。著有《法华义疏》三卷、《问训义序》三十三科,注遗教经。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齐山阴法华山释慧基(曾行、慧恢、道旭、慧求、慧深、法洪)。”
“释慧基,姓偶,吴国钱塘人。
幼而神情俊逸,机悟过人,初依随祇洹慧义法师。至年十五,义嘉其神彩,为启宋文帝求度出家。文帝引见顾问允怙,即敕于祇洹寺为设会出家,舆驾亲幸,公卿必集。
基既栖志法门,厉行精苦,学兼昏晓,解洞群经。后有西域法师僧伽跋摩,弘赞禅律,来游宋境。义乃令基入室供事。年满二十度,蔡州受戒,跋摩谓基曰:‘汝当道王江东,不须久留京邑。’
于是四五年中,游历讲肆,备访众师。善《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波若》、《胜鬘》等经,皆思探玄颐,鉴勜幽凝,提章比句,丽溢终古。
基师慧义,既德居物宗,道王荆土,士庶归依,利养纷集,以基懿德可称,乃携共同活。及义之亡后,资生杂物近盈百万。基法应获半,悉舍以为福。唯取粗故衣钵协以东归。还止钱塘显明寺,顷之进适会稽。仍止山阴法华寺,尚学之徒追,踪问道。于是遍历三吴,讲宣经教,学徒至者,千有余人。
宋太宗遣使迎请,称疾不行。元徽中,复被征诏,始行过浙水,复动疾而还,乃于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手叠砖石,躬自指麾,架悬乘险,制极山状,初立三层匠人小拙,后天震毁坏,更加修饰,遂穷其丽美。
基尝梦见普贤因请为和上,及寺成之后,造普贤并六牙白象之形,即于宝林设三七斋忏。士庶鳞集,献奉相仍。
后周颙、莅剡请基讲说。颙既素有学功,特深佛理。及见基访核日有新异,刘瓛、张融并申以师礼,崇其义训。
司徒文宣王(萧子良),钦风慕德,致书殷勤,访以法华宗旨。
基乃著《法华义疏》,凡有三卷,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并《略申方便旨趣》、《会通空有》二言,及注遗教等,并行于世。
基既德被三吴,声驰海内,乃敕为僧主,掌任十城,盖东土僧正之始也。
于是从容讲道,训厉禅慧,四远从风,五众归伏。
基性烈而能温,气清而且穆,故预在门人,莫不兢战。
以齐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于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
初基寝疾,弟子薨见梵僧数人皆踞砌坐。问所从来,答云:‘从大乘国来奉迎基和上。’后数日而亡。因窆于法华山南,特进庐江何胤为造碑文于宝林寺,铭其遗德。
基弟子德(应为“僧”或“曾”)行、慧旭、道恢,并学业优深,次第敷讲,各领门徒继轨前辙。
后有沙门慧谅接掌僧任。
谅亡次沙门慧永。永风姿瑰雅,德行清严,亦游刃众经,时当讲说。
永后次沙门慧深,亦基之弟子。深与同学法洪,并以戒洁见重。
深后次沙门昙与,亦沉审有器局。”
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卷》:“慧基,本姓耦(一作‘偶’)。年十五,宋文帝引见顾问,勅于秖洹寺为设会出家,舆驾亲临幸。”
宋•沈作宾修《嘉泰会稽志[嘉泰] 》:“释慧基,自钱塘渡江,栖会稽山阴法华寺,学者千人。元徽(473-477)初,即龟山建宝林寺,启普贤懴法,高士周顒、刘瓛、张融并抠衣问道。”清•李亨特修《绍兴府志[乾隆]》也有此记载。
(二)“芳田老和尚”
芳田(1856—1936),法名密崇,湖南人,清代高僧。
幼具夙慧,弱冠从戎,曾追随曾、左二公,参与戎幕,后逐渐厌倦军旅生涯,而有出尘之念。
光绪五年(1879),芳田时方二十四岁,入杭州海宁荐福寺剃度出家。
越年赴高旻寺受具足戒,并研究戒律。初有所学,即至金山江天禅寺,参究向上一着,数年修习,始得颖悟。
光绪十三年(1887年),芳田至金陵,时曾公督两江,与量宏、海峰二祖兴建毗卢寺,扩改十方,闻芳田名,招来襄助建设。芳田倾诚而来,为券款集资,多方奔走,并以大任在身,餐风露宿,艰苦备尝。不数年,而殿宇楼阁,次第崛起。
光绪十九年(1893)春期传戒后,请芳田主席毗卢,乃率众苦修,严持戒律,前后十余载,整饬宗风,化导缁素,成绩卓著。
民国四年(1915年)春,芳田因德腊渐高,力不能胜,故将毗卢法席传交其法子舣波,而退居修养,从此屏绝万缘,动定如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初三日,圆寂。
芳田崇公老和尚承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毗卢堂上第三代,僧腊五十八,戒腊五十七,有嗣法弟子舣波、瑞生等。
《南京毗卢寺芳田老和尚像赞》
圆瑛法师
漪欤芳公,出家之雄。慧根宿植,早悟苦空。
飘然脱俗,拨草瞻风。祗图见性,参向上宗。
于大彻堂,追到山穷水尽;
转过身来,觌面亲见主翁。
承绍毗卢法印,两度建树宏功。
垂老退居精进,坐断三际始终。
我今缅怀道范,握管如睹慈容。
《芳田老和尚赞》
仁山法师
产生湘乡,剃染浙杭。高旻受戒,金山参详。
熏陶既久,爆露心光。毗卢佐助,艰苦倍尝。
楼阁宏敷,利生无疆。前后主席,道名芬芳。
机薪已尽,应火云亡。若生若灭,都是慈航。
我公本迹,孰能测量?
(三)根源法师
释根源(1923—?),出生于海宁,自幼于海宁荐福寺出家,后至灵隐寺。历任杭州灵隐寺监院、住持。擅长书法,与绍兴书法家沈定庵为莫逆之交。
1982年,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俞昶熙率领灵隐寺监院根源法师和宁波名刹的僧人九人组成“佛教赴日访问团”首访日本。后灵隐寺监院根源法师又应邀率“杭州市佛教团”访问日本。
1987年,实施《灵隐寺总体规划》(十年规划)。监院根源法师、继云法师、体严法师率众全面整修大雄宝殿。
1988年5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锳大师法嗣明旸法师(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会长)受请主持宁波天童寺,根源法师代表灵隐寺出席祝贺。
1998年,时任杭州灵隐寺监院的根源法师为住持并委派灵隐寺古建队,携众僧复建荐福寺,成就了杭州灵隐寺与海宁荐福寺的一段佛事佳话。
1998年9月,根源法师被推举为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灵隐寺官网2009年05月05日“学佛释疑” 中称“根源法师,1923年出生于海宁。大约于阴历1993年或是1992年的3月16日下午4点多圆寂于杭州灵隐寺,牌位供奉于寺内。他在我寺做过监院(即当家师)。”
其中对根源法师圆寂时间的表述有误。
2007年01月25日《解放日报》 发表丹晨《灵隐长谈》中记有1993年10月巴金与当时灵隐寺的主持方丈根源法师交谈记录(摘自《走近巴金四十年》)。
1994年11月,杭州灵隐寺斋堂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闵根源。而后荐福寺重建大殿开光等重要日子的素斋都是杭州灵隐寺斋堂运送过来的。2002年1月8日,杭州灵隐寺斋堂更名为杭州灵隐寺素斋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觉乘。觉乘法师于2001年至2007年间任杭州市灵隐寺监院。
2016“聚雅博观”秋季拍卖会有北京传是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上拍丙子(1996年)年春夏月灵隐禅寺根源书(时年七十三):“叔平先生 征萱夫人长寿”的“寿”字镜片立轴水墨纸本书法作品。
结合1998年根源法师主持复建荐福寺,种种证据都表明:根源法师圆寂时间并不是灵隐寺官网所说的“1993年或是1992年”。
根源法师在灵隐寺数十年,且后期担任监院要职,又圆寂于灵隐寺。不知是何原因,灵隐寺居然没有根源法师生平的详细书面记录,其生平和圆寂时间还是向其他老法师打听而来,而且时间还是错误的,实在是不应该,也令人难以置信。以“我寺十方丛林,法师们的变动也比较大”为由,实在太过牵强了。
“尊先敬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遵从的伦理道德。佛禅则尤重尊师重教、师徒传承。
但愿灵隐寺此后能加强僧众档案和寺院史志的管理,收集、补充、完善相关信息,这是对已故大师们的尊重,也是对佛和所有信佛者的尊重。
根源法师,如其名,不忘荐福,弘扬佛法,既是功德,亦为不忘本也。而其朝夕数十年的灵隐,如今却空余其“牌位”,却已难觅“根源”之灵位。
荫下乘凉者已忘了种树人,堂上饮水者亦忘了掘井人,历来如此。然今若佛道尚且如此,更何况于红尘俗世?
佛之本源乃人性之善,存一颗善心,即为佛。何须天天念经拜佛?
尊崇人本性之善的信仰,都值得尊重和宣扬!
七、荐福寺纪文
(一)宋•释文珦《杭州荐福寺记》
予备览前载,惟道徳不可泯没,与天地相终始。
凡见闻者,中心悦服捐所重而归之,是以大通成道。十方梵天,皆献宫殿,请转法轮迦文,利见祗陀,给孤施园树而为施教之地。四依垂世,盖亦有焉。
惟师慧基者,世为余杭郡人,姓吕氏,生刘宋文帝朝,幼即颖悟不藉,师保年甫志学,启帝求度,所对允惬,敕许入道,栖志法门,立行精苦,遍历讲肆,洞解群经,《小品》、《法华》、《思益》、《维摩》、《金刚》、《胜发》皆探迹,幽微专美当世。
至萧齐时,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访以《法华宗旨》,师为着《义疏》,王飡服法味,不忘于心,旧爱郡之海昌邑西安义里,清绝闲远,绿水四环,尝置别馆,为观游之所。未几,易以为安义寺,奉师讲演,时武帝永明二年也。
唐武宗会昌五年废,宣宗大中十二年复兴,之迨宋有天下,真宗祥符元年,遂改今额。自始建于今,余七百年。宫殿楼阁,所以崇佛庄严,视旧有加,粥鱼斋鼓,以时考击,其徒多宏,天台圆宗,笃信是道,雍雍肃肃,不犯律仪。一乡之人,罔不敬慕,得非基师道徳致效也。
欤古之王公贵人,数逾亿兆,沙门释子,犹或过之。如飘风浮尘,随世磨灭。有闻于后者,讵几向使文宣不能以地奉基,基不能讲宣化诱,今亦无所称焉。惟其神交道契,成此梵刹,故使过者咸以手加额而言,曰:“此王者之故址,佛子之道场,历年万世,其名永垂,以此视彼不犹愈乎。”
至元乙酉夏五月,法堂再新,宝寺僧西岑师教倡募之力也。
教字仲修,传智者,道分座,白云出世,莲峰讲席,久与予游,以院碣旧毁虑来者昧其所,从而怠于绍述,请叙始末于石冀,异日可稽,亦以劝励。予喜仲修能不替其先,复思淑诸后裔厥志拳拳,故乐为书之。
《杭州荐福寺记》记于宋释文珦《潜山集》卷十二。而浙江海宁地方志中对文珦大师撰此文均有记载。
清•许三礼修《海宁县志》:“荐福寺:......有潜山文珦碑记。”
清•李卫、嵇曾筠等修《敕修浙江通志[雍正]》和清•嵇曾筠监修《浙江通志》:“《荐福寺记》(成化杭州府志)释文珦撰。”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许志 有潜山文珦碑记。”、“《荐福寺记》:(新纂)旧志目录,释文珦撰,不着年,明重修。”
【备注】释文珦(1210—?),自号潜山老叟,宋僧,临安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
《钦定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潜山集》(永乐大典本)中对其人其着均有收录:
《潜山集》宋释文珦撰
文珦,于潜人。其生平游历,略见于所作《旧游一百十韵诗》中。大抵出家于杭州,游于湖州,因而游浙东至闽,由金华、严陵返越(北)。又至毗陵、阳羡、金陵、淮甸而止,后仍归杭州。遘谗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以终。
集中有“又看景定新颁朔,百岁还惊五十过”句,知其生于宋宁宗嘉定三年辛未,宋亡时年六十六。
又《杭州荐福寺记》,题至元乙酉二月。
《遣兴诗》称七十七岁潜山翁,则至元丁亥尚存。其行事则不少概见。
惟《咸淳临安志》载:咸淳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贾似道至小麦岭旌德显庆寺游山,题名中列衲子四人,文珦与焉。疑亦托迹朱门者。然集中《过似道葛岭旧居诗》,极词诋斥,若有余愤。
而《纪事》一诗,作于似道初贬时。其序言似道位亢志骄,阴谋篡逆,言泄于夏金吾,金吾欲诛之,惧而宵遁云云。虽与《宋史》所载夏贵请死守淮南,似道奔还扬州之事不甚相符,而抉摘隐恶,至加以曹瞒代汉之罪,非似道之党可知。且集中独吟之作十之九,倡和之作不及十之一。所与倡和者,又不过褚师秀、周密、周璞、仇远数人,皆一时高人文士,亦足证非干谒之流。或似道重其名衲,游山邂逅,偶挈同游,遂题名宾从之末,亦未可定也。
其诗多山林闲适之作,比兴未深。而即事讽谕,义存劝戒,持论率能中理。观其《裒集诗稿》一篇有云:“吾学本经论,由之契无为。书生习未忘,有时或吟诗。兴到即有言,长短信所施。尽忘工与拙,往往不修词。惟觉意颇真,亦复无邪思。”其宗旨品格,可以具见矣。
厉鹗《宋诗纪事》所录释子凡二百四十人,顾嗣立《元百家诗选》所录释子集凡十五家,皆无其名。
《禅藻》一集,搜罗颇富,亦不登其一字。则是集之佚,其来已久。
今从《永乐大典》裒辑,得诗尚近九百首。宋元以前僧诗之工且富者,莫或过之矣。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二)清•张图南《荐福寺碑记》
《荐福寺碑记》也称《中兴荐福寺记》。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中兴荐福寺记》:乾隆四十一年(1776),东海防同知张图南撰,邑人葛璇书。”、“乾隆四十一年,海防同知张图南历叙巅末撰有碑记。”
《海宁州志稿》全文收录清张图南《荐福寺碑记》:
今年春余,奉命巡视西防,时值潮溜北越日,谋捍筑桑土绸缪之孔,亟未迫寻芳揽胜,且沿海地偏,民勤俗朴,有唐魏遗风,而名山古迹渺不闻焉。唯距海左里许,有荐福寺。
自创建以来,千有余岁。山门内外,古木轮囷,殆岿然鲁灵光也。寺僧际春以及德山禅师修持劳苦,历叙愿未求一语,以勒贞珉予阅其所述,盛衰兴废不一,而足沧桑之。或喟然□□□中矣。
寺初为萧齐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别墅,在海昌邑西安义里,绿水四环,清旷闲远。时有慧基法师宋文□□□□立行精苦,洞解华经。时良参以《法华宗旨》,师为着《义疏》,王深器重。
武帝永明二年,遂舍墅为安义寺。奉师讲演,开示后学。至唐会昌五年寝废。大中十三年复兴,宋祥符初始改今额。殿阁庄严,视旧有加,粥鱼斋鼓,以时考击。王宫故址,俨为选佛胜场,微良基之力不及此。至元乙酉法宇再新,旧碣虽残,幸有可稽。
有明永乐间潮患大作,佛殿坍损,诏王臣及行省乡大夫虔修祈福道场,洪波顿遏。由是宣敇兴工。凡倾颓者,一皆新之。嗣后继起乏人。正德时,复寻圮。
里人顾信发愿重修,断臂募化,浙省司监给帖,谕令四方布施,又得一新。越本朝康熙年间,大士殿遭劫火,监院智隆大募缘,复建。延理安迦陵禅师驻锡,年余未果建。奉世宗密皇帝召入京师,迨今乾隆十有九年。
里中绅士以寺曰坍毁,特请理安宗下德山禅师主持,十有五载,栖心闲静,素性勤俭,苦行精修,以故皈信者众。殿宇寮舍,次第茸理,特建天王殿以肃观瞻。向之破落不堪者,今几得部署就绪,皆其所树立云信如是也。则德山禅师必具广大慧力,方能振兴颓靡,绩绍宗风不可湮没,予故韪其请,谨摭旧闻,昭示来许,并重有望后之善知识而负大力者,是为记。
乾隆四十一年岁次丙申一阳月上浣榖(gǔ)旦立。
【备注】张图南,《海宁州志稿》、《婺源县志》、《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等都略有介绍。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张图南,婺源人,甲子举人,秀水令、署西防淸泰、署西防。”
清黄应昀、朱元理纂修《婺源县志》(清道光刻本 ) :“张图南,易字抟万,甲道人,历任浙江桐庐、秀水知县,升杭州舟东海防同知,诰授奉政大夫致仕(见经济传)”、“张图南,字搏万,号培风,甲道人,诰赠奉政大夫,明琩季子也。少孤,力学,以诸生领甲子鄕荐。丙戌挑选分发浙省委督山阴、会稽、余姚城工,勤敏蒇事。丁亥任桐庐地,当七里泷之浚常患盗,南慈抚严惩,宵小屏迹,公余集生童课试,亟振文风,创建桐江书院,规模方就,即调秀水政,烦赋重益,矢勤慎邻,邑吴江,报浙境聚匪,几兴大狱,南廉知为丐徒肇衅,即获赴辕首实,民获安堵。乙未考绩第一。丙申委署西防。适旧治桐邑三告灾守,未申详民情汹汹,大宪知南素洽民心,委赴查勘。南据实陈,请以仓谷计口发借,且请缓征民用绥靖......”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癸未。谕曰:三宝奏,杭州东防同知陈虞盛,现在告病。所遗之缺,请以秀水县知县张图南升署等语。......至该抚所请以秀水县知县张图南升署杭州东防同知之处,并着该部议奏。”
(三)清•高其炜《访碑笔记》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附录邑人高其炜《访碑笔记》云:
沿海塘俗称‘华家弄’,即‘皇驾弄’。
直北半里许,矗立浮屠七级,名‘舍利塔’,旁有荐福禅寺。
山门大樟树二皆三四人合抱,入门为金刚殿。殿后樟树二,大如门外者,而枝叶尤为参拔。数十步为大佛殿,旁塑罗汉转殿,后耳舍众多。中有断臂卧像,即张公图南碑记中云里人顾信是也。其他客堂、懴堂不可枚举。迆北为观音殿,殿稍东为太岁殿。此外钟鼓楼、方丈室尚多。
据寺僧性学云:光绪五年(1879)以前,仅存佛殿,又属坍损不堪,伊乃牵萝补屋,锐意兴复,于是钵盂四出。募化多金,逐渐建造,现尚方兴未艾云。”
【备注】高其炜,字煃(kuǐ)夫,为《海宁州志稿》排印后校对。
文中所说的“‘华家弄’,即‘皇驾弄’”,今为海宁市许村镇塘桥村夏家弄,在荐福寺南数百米。古作“皇家衖”或“华家衖”。“衖”为多音字,拼音 lòng 或xiàng,义同“弄”或“巷”。而“华”与“夏”本地方言音同,故讹为“夏家弄”。
(四)清•许扬《重建荐福寺记》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重建荐福寺记》:光绪三十年,僧性学立石。邑人许扬撰,宓陶钧书。”
许扬(1872-?),又名培正,字逸云,属许氏轶伦堂,许巷河东街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三日考中举人,坊称“许老爷”。海宁当年中举六人,为一时盛事。
1906年,他与王申锡、凌昭、陈允鏊等人创办许村小学堂,为第一任堂长,开许村镇现代教育之先河。
1909年,清朝实行地方自治,许扬被推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候选人。
1915年许扬的许氏茧行所产蚕茧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许扬故居——“许家厅”,今尚存于许村镇许巷老街东北侧,为海宁西部第一楼。
清•陈璚修《杭州府志》:“许扬,海宁人。”
清•李圭修《海宁州志稿》:“许村乡许村小学堂,创设东岳庙,(等别)初(立别)公(区别)许村乡。淸光緖三十二年(1906)五月,许扬、王申锡、凌昭、陈允鏊创办。职教员:许扬(堂长)、凌昭(堂长)、王申锡(庶务)、汪翼孙、过闻喜、邹锡恭、过宜思、赵叔梅、汪宝溢、周锡康,地方捐款三十余人。”、”许扬,字逸云,官盐大使。”
(五)今人纪文
《荐福禅寺记》
兹逢盛世昌隆,民乐郅治,百废俱兴,爰藉商界捐输之诚,鸠工庀材,重建 荐福禅寺。曩昔伽蓝颓败,于今庙貌重新,具见佛光普照,圆觉亨通。乃作文 恭纪,以铭斯盛。其为辞曰:兰若矞皇,基筑钱塘。东沸胥涛1,势壮气豪。 南眺蜀山2,越剑倚天。西绕春江,渌水泱泱。北接嘉湖,不尽平芜。
予窃维禅寺之滥觞,昉于竟陵八友之文宣王安义寺也。粤自往古,西邸衡 文3。佛智经论,百家纵横。先秦诸子,把臂入林。八音朗畅,金石声铿。近 体格律,发轫永明4。
慨乎世运无常,燕巢危幕。僧归云谲,兵来风恶。毁圮迭遭,钟鱼冷落。 近厄倭夷猾夏,屠城焚郭。招提罹难,丙丁遽作。烽燹无情,金流玉铄。毒炽 丛林,佛惊神愕。悲夫!恸绀宇之摧崩,哀禅门之难托。
星移物换,龙汉劫消。法轮恒转,妙相重昭。借钱塘雄浑之势,复齐梁香 火之饶。媲南朝四百八十之名刹5,矗今时三进两厢之殿寮。莲座慈云时起, 檀林法雨长飘。流江南之禅韵,还佛国之清寥。
嗟夫!天高地阔,涛白烟青。大士礼佛,猿鹤听经。随贝叶之空明以悟, 从梵呗之悠扬以瞑。惟明心见性以始,而明性见心以成。晨钟暮鼓,脱俗出尘。 灵地佛门,千家俱睦;昊天薄海,万国咸宁。
海宁陈氏后裔 安澜 谨撰于天易斋
时维壬辰年五月初五端阳
《解佩令—荐福禅寺》
胥涛沧海,贝叶重辟,
越从头,千古陈迹。
乍起烟潮,百里卷,狂龙奔壁。
卧长穹,澹明轻逸。
碑铭寻遍,风流八友,
竟陵王,文韬灵籍。
魏晋风华,古来事,慈云悲泣。
谒禅林,一方清寂。
安澜2017.10.19于泰然居
【备注】安澜,曾用笔名颖川、尘心,诗人、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然与人文》杂志总编,江南诗社执行社长,著有《安澜文集》之小说集《午夜狂奔》和诗文集《极品女人》、《开不败的辉煌》等作品。
今人“钱塘边人”《海宁新咏》:
《荐福朝宗》
根源护法在云林,荐福寺中岁月深。
监院愿牵情义笃,圆通殿起菩提心。
夜离琉瓦当空落,保佑生灵免受侵。
惟尚禅师般若志,夏家弄北洒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