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西汉历史上一件特别诡异的事情:巫蛊之祸。
所谓的巫蛊之祸,其实是围绕太子刘据的一场阴谋。
刘据是汉武帝跟皇后卫子夫生的儿子。那些年,汉武帝宠信卫子夫,宫里的事情有卫子夫打理,塞外的事情有卫家的男人打理。太子刘据的地位当然稳如磐石。
但随着霍去病、卫青的去世。一些窥视太子之位的人似乎嗅到了机会。
有一天,刘据突然发现宫里多了二百名宫女。一打听,原来是父亲送过来的。
前些天,刘据进宫见母亲,呆的时间长了一点。回来的时候,太监苏文跑到汉武帝面前告了一状:“太子调戏宫女。”
刘据有没有调戏宫女呢?史书上并没有明说,但综合来看,刘据不会干这种蠢事,他不像是这样的人。
那苏文为什么要陷害太子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他并不是太子集团的人,他要想获得超出自己希望的利益,就必须推翻上面的人。
在长安内外,到处都有像苏文这样的人,他们盯着刘据的一举一动,他们知道,只要刘据倒下,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权利空白。
听了苏文的报告,汉武帝一不发火,二不否决,反而让人给太子的东宫送二百名宫女。
这个不表态恰恰让刘据感到着急,因为这等于相信了苏文。
刘据赶紧进宫找到母亲。
卫子夫怒了,她已经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势力或明或暗地在向卫氏集团发起攻击。可她没想到,宫里的太监还敢打太子的报告。
自己这个后宫之主难道真的是摆设?
“你这就去禀明父皇,处死苏文!”卫子夫咬牙切齿说道。
刘据沉默了,想了一下,他说道:“算了,只要我不做错,就不必害怕苏文这些人,皇上圣明,不会相信谗言,用不着担心。”
刘据的话倒没有错,想忽悠汉武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天,汉武帝有点不舒服,派太监常融去召刘据。常融跑回来报告:“太子听说你病了,面有喜色。”
汉武帝沉默了,说起来,他在这个岗位已经干了太久。他在位一共55年,在康熙皇帝出现之前,他占据皇帝工龄榜第一名长达一千多七百多年。
太子给自己当了这么久的备胎,也许是真的希望能够转正吧。
刘据来了,刘武帝观察着刘据的神色,发现刘据虽然有说有笑,但脸上似乎有泪痕。
汉武帝明白了,他让人暗中调查,很快就知道是常融搞的鬼。
常融被处死了,刘据再次躲过一劫。
他的不争辩似乎发挥了作用,而这一切与其说是他的策略,不如说是他的本性。
刘据是一个温和的人。
而他的温和,其实是汉武帝一手培养出来的。
在刘据可以读书时,汉武帝专门为他请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叫石庆。他的父亲石奋有一个很牛的称号,叫万石君。他家父子一共有五人是二千石之官,加起来就是万石。
靠什么当官呢?
靠的是小心谨慎。有一回汉武帝出行,看到石庆在前面御马。汉武帝跟他开玩笑,就问车有几匹马。
这其实是一个废话,因为天子六御,这还用数吗?
石庆依然老老实实的用马鞭点了点,然后报告:六匹。
这位石庆还是石奋数个儿子中比较粗线条的,但依然如此谨慎。
汉武帝特别指定石庆为刘据的老师,就是让他学会小心谨慎。
汉武帝有一个理想,自己多努力两年,打出一个广阔的天下,然后交给温和的儿子去治理。
为此,他还特地告诉卫青:我汉家江山还在草创期,四夷又侵凌中国,我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世就无法继续。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宁。所以我不得不劳民兴师。如果后世也像我这样,那就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了。我看太子敦重好静,一定能够安定天下。
停了一下,汉武帝又说道:“我听说太子跟皇后有些不安,如果这是真的,你可以把我的话告诉他。”
卫子夫跟刘据确实感到不安了,因为竞争者出现了。
卫子夫早已经过了颜值主播的年纪,宫里的小姐姐越来越多,而且刘据也不是汉武帝唯一的儿子。
王夫人生了齐怀王刘闳,李姬生了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汉武帝喜欢的李夫人生了昌邑王刘髆……
可更奇怪的是,刘据温和的性格是汉武帝一手培养出来的,可是汉武帝内心深处,却突然冒出一个声音来:“不能把皇位交到他的手里,因为他会毁了我的一世英名。”
刘据太温和了。温和到他的一举一动,都跟汉武帝截然相反。
汉武帝要兴兵征伐,太子却认为劳民伤财。汉武帝用法严酷,太子却认为法严伤人。汉武帝喜欢儒法杂用,太子却喜欢儒道相融。
汉武帝让太子审案,太子转身就给人家平反。
渐渐地,不仅仅是汉武帝跟儿子的差异,而是汉朝两股势力的差异。
那些讲究以和为贵不要折腾的人都聚集在太子的身边,那些喜欢严法峻刑的都围绕在汉武帝的身边。
这一下问题大了。汉武帝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让他做我的接班人,等我去世,他以及他的团队会怎么评价我?
任何一个雄材伟略的君王,他们在面对死亡里,最在意的,往往是历史会怎么评价他,世人会怎么给他盖棺定性。
汉武帝可以给自己写罪已诏,但他却不愿别人来讨论他是三七开,还是七三开。
于是,尽管他信任自己的太子,但内心那个叫猜忌的恶魔总是不经意冲出来,告诉他,一旦让刘据登基,不但他的国策要全部被推翻,甚至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受到批判和否定。
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绝不能让自己的一世英明毁在这小子的手上。
那个阴暗角落的汉武帝嘶叫着,逼使汉武帝做出了一个荒唐的举动。
太始三年(前94年),汉武帝给一处宫门起了名字,叫“尧母门”
为什么叫尧母门呢?因为这座宫里新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刘弗陵。尧母门,顾名思义,刘弗陵就是一位汉尧。而之所以称为汉尧,是因为他跟尧一样,是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
当然,仅仅是怀孕十四个月也说不明不了什么问题,关键是孩子的母亲赵婕妤是汉武帝最新喜欢的女人。
有一回,汉武帝到河间巡视,有江湖术士告诉他,这里有奇气,应该会有一位奇女子。
汉武帝寻访之下,得到了赵婕妤。据说,这位女子生下来时双手握拳,现在十多岁了,双手还不能伸开。好在她应该不怎么玩划拳游戏。
汉武帝起了好奇心,当下轻轻一掰女子的手。对方的手伸开了,掌心里有一只小小的玉钩。汉武帝大喜过望,将这女孩子带回宫,历史上多称她为钩弋夫人。
这种所谓的乱力怪神当然是编出来的,后人猜测,这可能是汉武帝身边太监想的一个主意,要在宫里扶持一个自己人。
他们的计划成功了,汉武帝很喜欢这位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下了孩子,汉武帝一高兴,同时,大概也是内心的那位好猜忌恶魔的怂恿,他把钩弋夫人居住的宫门封为“尧母门”
这是一个带着强烈政治信号的安排,这无异告诉世人,向东宫的那位太子发起攻击吧。
有一天,刘据派人前往甘泉宫问候在此处养病的父亲。大概是有点着急,使者竟然驾驶马车行驶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
走到半路,使者被扣住了。
扣住使者的人叫江充,是个草根。这种没有背景又不怕得罪人的,是汉武帝最喜欢用的人。汉武帝特地任命他为绣衣使者,专门负责监察京师附近贵族的行为。
这个岗位当然是很威风,江充从此成为了长安最难缠的人,什么长公主小侯爷撞上他,总要吃点亏。
这下,太子的使者擅用驰道撞在他手里。是网开一面,还是铁面无情?
江充选择了后者,当太子刘据亲自过来说情时,他断然拒绝了刘据的请情,坚持把这个情况报告给皇帝。
江充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他清楚自己所有的权力,全然来自上面那位汉朝大帝。他的头上只有这一片云为他遮风挡雨。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就是他从来不奢望另一片云,一心一意只做汉武帝的奴才。
一旦自己对太子网开一面,那自己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因为奴才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只能有一个主子。
江充执意将这个情况报告给汉武帝。
平心而论,江充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按照规矩办事。
而刘据如果能够更大度一点,应该主动上门感谢江充,感谢他纠正自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处事之道。
遗憾的是,刘据并没有选择这个正确的应对。也许他面对的攻击太多,以致让他有了风生鹤唳之感,任何异常对他来说,都在试图打倒他。
江充被刘据划到了敌对的一方。
等着,时间在我这边。我会有机会的。这是刘据的想法。
很快,刘据的不满传到了江充的耳里。原本倚仗汉武帝在长安横行无忌的江充马上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时间是他最大的敌人。
万一汉武帝去世,刘据成为新的天子,自己难保不会被秋后算账。
看着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汉武帝,江充甚至感觉自己的生命在倒数了。
不行,一定要趁汉武帝还在的时候,彻底打倒刘据。
从这一刻开始,只拼命咬人以换取汉武帝赏识的江充第一次开始为自己亮出獠牙。
可是,太子不是好攻击的,无数人已经尝试过,但最终都被汉武帝挡开了。有些不开眼的,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而太子毫毛无损。
直到宫中那座原本不出奇的宫门被命名为尧母门。江充才知道机会来了。而公孙贺的族灭,给了他灵感。
巫蛊,这是打倒对手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长期服侍在汉武帝的身边,江充对汉武帝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这位大汉天子最近体弱多病,还经常做噩梦,梦到有人拿着大棒子打他。这也正常,汉武大帝是人不是神,他毕竟六十多岁了,又没吃到什么仙丹,生病是自然规律,皇帝也不例外。至于噩梦,那多半是以前杀的人太多,多少心中有愧,害怕人家找他麻烦。
但经过江充的分析,这必定是有人在宫中搞巫术,诅咒天子,所以天子的病一直不能好。
宫中还有人诅咒我?
查!挖地三尺的查!
拿着汉武帝的授权,江充冲进了宫里。当然,他没有一开始就冲到东宫和皇后的宫里,毕竟那样太明显。他先从那些被冷落的妃子开始,渐渐地,搜到了皇后卫子夫跟刘据的宫里。为了找到所谓的证据,所有的家具都被被搬离了地方,长乐宫里连放床的地方都没有。
终于,江充找到他想找到的东西。在太子刘据的宫里找到了大量的木偶。
至于这些东西是谁进去的,已经不容许刘据去解释了,在你宫里发现,那就是你的。
刘据慌了,连忙去问自己的师傅石德。这位是万石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是出了名的小心谨慎。
这时候,看出来刘据集团的短板,他的身边没有一个是能分析局势。不然,早在江充进宫搜查之时,就应该可以预见局势的发展,应该早早就想好对策 ,而不是等到“证据”都被发现了,才开始想办法。
关键时刻 ,这位太子之师石德也慌了,他想的是自己是太子的老师,要是太子犯了罪,自己会跟着倒霉。于是,他给刘据出了一个糗主意。
“不要想着解释了,干脆假传圣旨,将江充等人抓起来。”
为了让刘据下定决心。石德还搞了一个假设,举了一个例子。
“陛下有病住在甘泉宫,别人都见不到,陛下还在不在都不一定。”
“想想秦朝太子扶苏吧。”
石德大概是万石家的另类,一点也不谨慎,胆子大得很啊。
刘据没有采纳老师的建议,他决定前往甘泉宫,亲自跟父亲解释。这大概是唯一的出路。但江充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直接将他拦住了。
好,不让我去,那就不要怪我了。
石德给刘据举了扶苏的例子,打死也不扶墙的扶苏堪称史上第一悲摧太子,刘据可以排第二。刘据之所以无法在悲摧这件事上超越扶苏,是因为他还有一些血性。
刘据率领东宫侍卫将江充抓了起来,亲自监督将江充的脑袋砍了下来。
杀了江充,刘据将消息带给宫里的母亲。没有任何犹豫,卫夫子决定站在儿子一边。
儿子是自己的,老公却不一定是自己的。
卫子夫下令打开武库,发放兵器,又调动自己长乐宫的卫卒支持儿子。
曾经掌控大汉后宫数十年,以温和稳重闻名的大汉皇后卫子夫也走出了一着险棋,也许是这些年不断的攻击让她失去了忍耐 ,也许公孙贺的族灭让她感觉到了危险。她已经无法从汉武帝那里得到安全感。
那就孤注一掷吧。
长安大乱的消息传到了甘泉宫。
正在养病的汉武帝还没有病到糊涂,他只是轻描谈写说了一句:“太子是因为害怕,又痛恨江充,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让太子来见我吧。”
在我的猜测里,汉武帝大概只想用江充敲打一下太子。或者只想给太子一个考验,让他知道这世事有多么险恶,你的那一套纯儒之术不管用,我的外儒内法是有原因的。
现在长安大乱,汉武帝相信局势还在他的掌控里。这都不是事,只要太子见到我,一切都可以解决。
可惜,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他太过于自信,也太幸运了,从登基以来,他似乎还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他要立儒学就立儒学,他要北击匈奴就北击匈奴,他要盐铁之利,就收盐铁之利。但是,他却忽视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永远无法真正掌控的。
这就是人心。
每个人的人心由他自己掌握,或许你可以掌握一些人的人心,但没有人能够真正掌握所有的人心。
总有些意外是难以避免的。
汉武帝派去的使者回来了,报告:太子已经造反,他要杀我,我逃了回来。
汉武帝怒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一向温和的太子竟然敢拒绝自己的召唤。
当然,他也无从得知,这位使者根本没有见到刘据,他连长安都没有进,只是远远看了一眼就回来编了一个故事讲给汉武帝听。
英明一世的汉武帝终于有些慌乱了,他曾经面对无数的敌人,但这一次,儿子成了他的对手。而且细想一下,这个最尴尬的敌人好像还是自己一手促成的。
汉武帝也愤怒了,这愤怒其实并不来自太子,而是来自他自己,所有的愤怒其实都源于自己的无能。
无比自信的汉武帝第一次发现,自己可能做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
事到如今,只好自己收拾局面了。
权力场上的悲剧上演了。父亲给丞相刘屈氂发放诏书,让他调动三辅兵马,围攻长安,不让任何人逃出来。
儿子在城内赦免囚犯,强扫城内百姓为兵。
父亲调动的兵马用黄缨为号。
儿子调动的兵马以纯赤为号。
两者的军队在太乐宫西门外相遇,相杀五日,死者数万,血流成河。
第六日,刘据发现自己阵营的兵马越来越少,而皇帝一边的兵马越来越多。惶恐之下,他骑着马逃出长安,来到覆盎门,守门的田仁犹豫了半天,终究觉得太子跟皇帝是父子,总不至于赶尽杀绝吧。
田仁打开了城门, 刘据逃了出去。
紧追而来的丞相刘屈氂大怒,要杀私放刘据的田仁。
御史大夫暴胜之站出来劝阻,表示田仁也是朝廷二千石大员,应该先行奏请,不可以擅自斩杀呢!
暴胜之只是一番好意,可愤怒的汉武帝已经失去了理智,下令将暴胜之逮捕治罪。
在狱中,暴胜之自杀。田仁腰斩。所以曾经追随太子的人全部擒杀,当然包括没有逃出去的石德。
太子刘据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从长安逃出来后,他躲藏在泉鸠里,寄居在一户贫寒之家。这家主人织卖草鞋来奉养刘据。也许是太苦了,刘据让这家主人去找自己的一个富有的朋友。
消息就此走漏。
地方官吏追捕而来时,刘据把自己关在门内自缢而死。随他而死的还有两个儿子。收留他的农夫也因为与官兵搏斗而死。
而在刘据死之前,长乐宫的大汉皇后卫子夫已经先行自缢。
大汉最为血腥的巫蛊之祸落下了帷幕,汉武帝又以其杀伐果断的统治力取得了胜利,并成功成为这起事件最大的失败者 。
在这场巨变中,他失去了皇后,失去了儿子。
刘据是他二十九时生下的儿子。在那之前,因为他没有儿子,淮南王还想着接他的班。
生下了刘据,汉武帝松了一口气。以古代的标准,这也算老来得子了。汉武帝欣喜异常,下令最有才华的枚皋及东方朔写赋为祝。
第二年的二月,他修建一座神祠感谢上苍为他送来了儿子。三月,立卫子夫为皇后,大赦天下。
那时的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跟儿子会站到对立面,自己会亲手将儿子逼上了黄泉路。
无上的权力终于开始毁灭权力占有者。
一年以后,汉武帝终于明白过来,儿子的死是一起冤案。恼羞成怒的他将江充的家人抄斩,黄门苏文烧死在横桥之上,那些曾经抓捕刘据而受封获赏的人,全部处死。汉武帝又特地修建了一座思子宫,还在刘据遇害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除了赚来一点无关人员的眼泪,这一切毫无意义。他可以处死所有参与害死刘据的人,却永远不会承认,真正害死儿子的主谋正是他本人。
读罢史书,总是让人掩卷长叹。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一部《资治通鉴》,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很多人都喜欢看《资治通鉴》,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中国有两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编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
当然,《资治通鉴》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没有古文功底,可以选择白话文,但白话文就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如果版本不好,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不准确。
我一般给大家建议入手《白话资治通鉴》十套装,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
大家知道,台湾地区出了很多有名的词人,比如写出《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的方文山。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国文功底很扎实。
原因就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台湾地区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的时候。
当时台湾地区有一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专门负责推行国学。
工作之一,就是出版大量的古籍,《周易》、《老子》、《诗经》等等。
而为了让普通学生和读者也能看懂史记、资治通鉴,他们就组织专家编写了《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里面有重要人物画像
有简明皇帝谱系表、官制简表。出来后得到了国学大师钱穆跟台静农的推荐。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
不需要像看十七遍,能够全部看一遍,重点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错了。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我们按订单时间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