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猫szq
《白鹿原》里有一个地方值得人深思,那就是白嘉轩能管着一个族的人,却管不好自己的儿子。
知乎上也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正直善良的白嘉轩教出了一个让人厌恶的儿子?
这个问题,我想白嘉轩也考虑过,不然他不会跑到姐夫朱先生那里寻找答案。朱先生说,他们要走哪条路其实早就定好了。
这话多少有点宿命论了。确实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他们的人生路也不尽相似。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家长就不能有所作为,也是太夸张了。
至少白嘉轩在白孝文的成长史上是要承担极大的责任的,可以说白孝文能有这样的未来是白嘉轩一手造成的。
一,可悲的接班人
白嘉轩的父亲死后,白嘉轩跪在他的坟前说:“爸,你的话我记下了。我会好好守着这片原的。”
族长传到了他的身上,这守原的责任也落到了他的身上。白孝文作为白家的长子长孙,身上自然也是要背负这个责任的。
所以白嘉轩从一开始就是培养白孝文当守原人的。他的命运从一出生就被固定在这里。白嘉轩可以送女儿白灵去城里求学,可以派孝武进山收货,就是不让白孝文出去。
没人问过他想要做什么,他提出点意见也是直接被反对的。因为他是白嘉轩要培养的下一任族长,他必须学着如何去做好一个族长,别的不是他要考虑的。
白孝文一出生就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这是他悲剧的源头。
这在电视剧里也屡见不鲜,《那年花开月正圆》里,不管吴聘还是沈星移都是继承的祖业。现代剧里,也有这样的桥段。比如《急诊科医生》里,徐然的母亲为了让他接管家里的珠宝生意,接受自己的安排,把他喜欢的天文器材全部送人,完全不考虑儿子的感受。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父母。我有一个朋友,家里世代是中医,传到了她这里,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孩。她不想学医,但是她的爸爸不同意,说我们家祖传的药方不能在你手里断了。
没办法,他们生下来就带着某种使命,自己的想法在家庭的延续面前太微不足道了。
二、缺少正面管教
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为之,在整个《白鹿原》剧里,我没有听到有人夸奖白孝文。
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白嘉轩去县里开会了,晚上白孝文和他的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去县里开会。”
这句话如果是鹿兆鹏说的,一定会受到表扬,孩子有出息,还指望着你放铳子呢。
可是仙草却说:“看把你能的,你还开会呢,你还当县太爷呢。”这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啊。
小的时候,我们不是也经常有这样那样崇高的理想吗?比如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爸妈这个时候往往是会表扬我们志向远大,有学问一点的父母呢,再顺势加以引导,让我们好好学习,努力实现梦想。
可是白孝文的妈妈,上来就是打击。他的妈妈尚且如此就更别提他爸了,白嘉轩在生活中经常骂他,对他冷嘲热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怎能不出现问题呢?
父母再怎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动不动就打击孩子、对他发脾气,也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非常不幸。
孩子会由于害怕而变得“顺从”,可能导致以后做事没有主见,甚至变得软弱,失去自我。白孝文小时候偷偷看见爸爸处罚别人,吓得尿了裤子就是一例。长大后办了学堂做了先生,兵匪在祠堂里强奸妇女,他吓得捂着自己的耳朵不敢听。
经常受到惊吓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失去自信。白孝文做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考虑他爸开不开心,这样的孩子,真可怜。
三,缺乏沟通
现在的家庭关系,多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想法。而在《白鹿原》里,白孝文不知道他爸的想法。
定好乡约后,村民多有举报行为。白孝文也向鹿三告了黑娃的状。白嘉轩知道后骂了他,说他这是告黑状。后来,他看见白兴偷拿了吹糖人的钱,没有给父亲说,又被处罚了。说他心里不干净,一被别人吓唬就不敢吭声了。
小孩子心里没有是非善恶,他只是看大人如何说话做事,模仿而已。这个事情在孩子眼里,前后矛盾。他的心里一定特别含糊,不知道到底怎么去做。可是白嘉轩却没有明确告诉他,致使孩子误以为自己做什么父亲都不会高兴。
鹿兆鹏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白嘉轩要和鹿子霖换地,鹿家猜不出他的真正用意,鹿老爷子说“就当他是报恩”。这个时候鹿兆鹏在一旁听见了,就问爷爷说“你不是教我施恩是不图回报的吗?”他的爷爷说:“咱给人施恩,是无念的。但是你嘉轩叔想要报恩,咱能回绝人家啊。”这就给了孙子合理的解释。
所以鹿兆鹏是有完整的价值观的,而白孝文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很模糊,他就觉得只要他爸满意就好了。
教育孩子,不仅要告诉孩子怎么做事,还要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等到有一天,孩子独自面对事情时,才能知道怎么处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所有的难事一定从简单开始,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想要培养孩子成才,不是教他大是大非就可以的,而是要从小事,从细节做起。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可是并不是因此,我们就会做父母,让我们吸取别人的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是老猫,《白鹿原》系列剧评,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