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88年,唐僖宗在以“得胜之师”返回长安。但此时已经于事无补,曾经的大唐荣耀,已经大厦将倾。
在公元888年到公元907年这段时间里,长安朝廷就是藩镇群狼嘴边的一块肥肉。谁都有实力消灭朝廷,但谁都担心消灭朝廷会招致其他群狼的撕咬。于是,在群狼的虎视眈眈下,大唐再又苟延残喘了将近20年。
僖宗之后的唐昭宗,应该可以成为有作为的皇帝。他不甘心大唐沉沦而死,于是奋起反击,试图恢复往日荣光。
但末日大唐越是挣扎,就越快倒塌。因为藩镇群狼不允许朝廷变强,因为朝堂矛盾不允许大唐回生,这一切都是局势使然的命中定数。
01.权宦可以死,但大唐未必兴
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成了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宦官势力之所以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宦官一直掌握皇帝的禁军部队,即神策军,同时以监军形式染指藩镇武装力量;一个是宦官之间、宦官与朝堂之间、宦官与节度使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所以,即便是末日的大唐,宦官仍旧主导朝堂。正常的权力秩序应该是皇帝到宰相和朝堂,而宦官参与进来的权力秩序则是皇帝到宦官再到宰相和朝堂。所以,比安史之乱更恶劣的后果,就是大唐的权力一直在错位运行。
唐昭宗试图做出改变,改变的手段就是削弱宦官、联盟朝堂。但是,皇帝这么做,宦官自然不答应。皇帝唐昭宗与权宦杨复恭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尖锐,并最终演变为流血战争。
末日大唐已经大厦将倾,但这座将倾大厦,却在末日之时上演了一幕有一幕的内部战争。此次战争的结果是杨复恭及宦官势力被严重打击,唐朝的权力秩序开始恢复正常。
唐昭宗消灭权宦杨复恭,主要凭借三股力量:一股力量是宰相和朝堂,但只是道义力量;一股力量是藩镇节度使,但这些人从来就居心不良;还有一股却是宦官力量,即权宦杨复恭的义子杨守立,这是最硬的力量。
于是,即便杨复恭倒台,大唐的权力格局却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朝堂还是道义的存在,藩镇还是最大的威胁,而宦官则是杀了杨复恭、还有后来人。所以,权宦可以死,但大唐未必兴,因为局势还是原来的局势。
02.宦官势力足够强,所以打击宦官的还是宦官
权宦不是一个人、宦官也不是一群人,他们是一股势力。而之所以成为势力,就是因为宦官之间、宦官与朝堂之间、宦官与藩镇之间,已经结成了复杂网络。
杨守立帮着唐昭宗消灭了杨复恭,但是唐昭宗随即就杀掉了杨守立。借助一伙宦官消灭另一伙宦官,然后再把帮忙的宦官干掉。唐昭宗借力用力和卸磨杀驴的手段,不仅精妙而且狠辣。但是,手段再精妙也于事无补,因为宦官力量不仅强大而且仍旧存在。
杨复恭是中央权宦,而田令孜则是地方权宦。在僖宗时期,权宦田令孜招致藩镇节度使集体不满,于是只能交出权力、离开朝廷。在田令孜之后,杨复恭才成为新的宦官魁首。皇帝父死子继,权宦也能接替更立。所以,打击中央权宦杨复恭的同时,唐昭宗还要解决僖宗朝的遗留问题,即最强的地方宦官田令孜。
公元888年12月,唐昭宗加大了对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进攻。陈敬瑄是权宦田令孜的兄长,田令孜离开朝廷后就跑到了自己的四川根据地。所以,唐昭宗征伐四川,本质上说还是在解决宦官问题。
征伐四川的主力,一直是王建所率的部队,因为新建军队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而王建原为田令孜的义子。老权宦田令孜失势离朝,王建便不容于新权宦杨复恭,所以跑到四川投靠义父田令孜。但是,田令孜的兄长陈敬瑄却拒绝王建入川,于是田系宦官内部开打。待到唐昭宗与新权宦杨复恭决裂后,王建攻打陈敬瑄,就变成了大唐征伐四川。
玩来玩去、玩到最后,还是宦官势力内部互相打,打击宦官的还是宦官。
0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用兵李克用
宦官们不行了,那就由朝堂士大夫们挽狂澜于既倒。但是,宰相和朝堂还不如宦官更有政治经验。这伙人居然盘算着与中原藩镇一起攻打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为什么要打李克用?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是中原藩镇要打李克用。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河北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这两个人联合大同军防御使赫连铎出兵山西,而且初战告捷。
二是唐昭宗与李克用的私人恩怨。公元885年盐池之战,山西联盟吊打关中联盟,山西军阀李克用兵威长安,把唐僖宗和当时还是寿王的唐昭宗一起赶出长安。
三是朝堂士大夫的需要。打击山西军阀李克用,既可以重振朝廷威望,又可以削弱宦官势力、巩固自身力量。
以上都是史书资料提供的原因,但底层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长安朝廷猜疑李克用、中原藩镇惧怕李克用。于是,长安与中原藩镇达成了一致,共同对付李克用。
但是,李克用对于大唐能够苟延残喘将近20年至关重要。
汉人造反一般必须要命,但胡人造反往往只是要钱。所以,关中和中原藩镇,只要时机成熟就一定要消灭唐王朝。但沙陀人李克用,却始终不愿看到大唐倒台。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李克用只想割据山西。而割据山西的最好前提,则是大唐王朝还能提供割据的秩序。简单说,就是朝廷不能死,保证李克用不需独自面对彪悍的中原藩镇。
04.关中藩镇要远比李克用更没底线
用兵李克用不可能成功,山西高地自可形胜千里、沙陀骑兵一直是最强军事存在。而更大的原因则是朝廷与藩镇各怀鬼心,朝廷希望借助中原藩镇增加威信,中原藩镇则希望借助朝廷扩张势力。这两伙人就根本无法合作。
山西用兵失败后,大唐朝廷更是威信扫地。恰在此时关西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给唐昭宗写了一封信,挖苦这个年轻皇帝不自量力。
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你哥哥两次被赶出长安、逃往四川,现在你这个小皇帝又准备往哪里逃啊?皇帝和朝廷要实力没实力、要威信没威信,现在剩下的也就一点儿皇家脸面了。而就是这点儿脸面,藩镇节度使们也不给。于是,唐昭宗力排众议,非要以残破的长安朝廷征伐李茂贞。
山西军阀李克用可以吊打朝廷,关西军阀李茂贞同样可以吊打朝廷,而且打得更狠。朝廷战败后,李茂贞彻底撕下了皇帝和朝堂的最后一点儿脸面,要求唐昭宗处死三名主政宦官和宰相杜让能,同时加封自己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这件事之后,唐昭宗的少年热血就彻底释放干净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
05.皇帝但有动作,藩镇就要雷霆制裁
大唐皇帝猜疑天下,而天下也早就失去了对皇帝的忠诚。公元893年,唐昭宗效仿前朝旧事,把军队交给宗室诸王,去征伐李茂贞。但紧接着就被吊打一番,朝廷颜面扫地。
公元895年,唐昭宗准备让宗室诸王领兵去讨伐长安附近的盗匪流寇。但是,朝廷大臣立即反对,认为这样会招致关中军阀的警惕。于是,此事无疾而终。皇帝但有动作,不仅朝廷反对而且藩镇警惕。甚至,朝廷大臣与藩镇节度使之间已经建立了同盟关系,一起监督皇帝。
公元895年以后,唐昭宗已经危机四伏,关中藩镇随时都可能动手杀掉他这个皇帝。于是,唐昭宗只能带着朝廷逃跑,逃跑的目的地就是山西军阀李克用。到了这个时候,唐昭宗才终于意识到:李克用这个沙陀突厥人是最不愿意见到他死的人。
但是,唐昭宗刚跑到华州,就被华州刺史韩建给拦住了。于是,皇帝逃跑失败,韩建在华州这个地方开始挟天子,但不能令诸侯。因为早就没有听命朝廷的诸侯,唐末皇帝比汉末皇帝更凄惨,唐朝的藩镇大吏们比东汉的董卓、曹操更嚣张。
公元897年6月,最不愿意看到唐朝倒台的李克用,终于准备动手了,试图出兵华州、解救皇帝。但李克用只是具有区域意义的山西军阀,中原的汉人节度使根本就不支持他。所以,解救皇帝的事情,也就只听雷声而不见风雨。
即便这个雷声动作,关中节度使也不答应。于是,韩建立即开始屠戮宗室诸王,十一名唐朝王爷被砍了脑袋。
06.局势在变化,却越变越糟
唐昭宗继位以来,一直动作不断。
他试图通过打击中央权宦,改变局势。权宦杨复恭被消灭了,但局势没变。宦官势力盘根错节,打击宦官的还是宦官,而宰相和朝堂全都靠不住。
他试图通过征伐四川藩镇,改变局势。四川田令孜被消灭了,但局势没变。出兵四川的王建,竟在四川搞起了割据,即便河东用兵也不回师支援。
他试图通过宗室诸王领兵,改变局势。宗室诸王是领兵了,但局势还是没变。不仅出兵李茂贞失败,而且宗室诸王还被华州刺史韩建屠戮殆尽。
他试图流亡山西投靠沙陀人李克用。这时候已经不能说是改变局势了,唐昭宗只是要活命。但是,这都不允许,走到华州就被生生囚禁了三年。
关中地区的凤翔、偏宁、华州结成了关中联盟,而这个关中联盟的一致目的就是挟天子以震天下。既然天子不让挟而且还动作频频,那就一波制裁接着一波制裁,甚至不惜杀掉皇帝、终结唐朝。
朝廷局势改变不了、关中局势也改变不了。皇帝唐昭宗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己为鱼肉。但是,这时候的天下局势却发生了变化。公元898年,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向西扩张到洛阳,并向关中方向继续扩张。
朱温的势力扩张,不仅改变了天下局势,而且也改变了关中和朝廷的局势。于是,唐昭宗再次返回长安。但是,唐昭宗这次回銮长安,比唐僖宗回銮长安的局势,更糟糕。关中联盟虎视眈眈,中原朱温彪悍扩张,山西李克用远水不解近渴。皇帝和朝廷就是风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可能被倾覆。
07.大厦将倾的王朝竟还在激烈内斗,但他们都将被杀死
大厦将倾之时,朝廷的内部斗争竟然愈演愈烈。中原军阀朱温支持宰相崔胤和官僚集团,关中藩镇支持宦官势力,两伙人立即开启了生死较量。
公元900年11月,宦官集团甚至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并废除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随即,宦官集团就开始秘密屠戮官僚集团和反对势力。但是,因为朱温最终倒向了宰相崔胤一方,所以此次政变被平息。但是,刚从宦官手中被解救出来的唐昭宗,又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控制在手。
这时候主导朝堂的,已不再是朝臣和宦官,而是地方藩镇。关中藩镇最强,则宦官势力主导朝堂;军阀朱温最强,则宰相大臣主导朝堂。朝廷就是夹在东西两大藩镇势力中的一叶扁舟。朝堂的斗争形势,跟着藩镇的斗争形势摇摆不定。而无论怎么摇摆,这叶扁舟总归要沉、这座大厦总归要倾。
公元903年,朱温击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实现了挟天子以威天下。随后,便命令士兵驱赶剩下的数百名宦官至内侍省,然后全部杀掉。到了这个时候,大唐王朝的宦官问题才算彻底解决。但是,这座大厦也失去了最后一根支柱,所以必须要倒。
公元904年,朱温的部将冲入皇宫,将唐昭宗和昭仪李渐荣乱刀砍死。公元905年2月,朱温在九曲池酒宴上,将昭宗诸子全部勒死,投尸池中。同年6月,朱温发动白马驿之祸,将三十多位朝堂大臣全部杀死,投尸黄河。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大唐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终于彻底倾倒了。
08.一切都是局势使然,唐昭宗改变不了
21岁的热血少年唐昭宗,在公元888年继位。继位之初的大唐局势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宿命:
庞勋起义,大唐失去了士兵的支持;黄巢起义,大唐失去了百姓的支持;黄巢屠戮豪族,大唐失去了最坚强的支柱力量。而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之后,统一的帝国已经分裂为无数个国中之国。藩镇不仅甩开朝廷单干,而且开始了藩镇间的兼并战争。
在这个大势之下,大唐王朝就注定是成为一定要倒塌的将倾大厦。
但是,这个大厦不需要太多外力来冲击,因为堡垒的内部就一直在自挖墙脚。宦官势力与朝堂大臣,都是将倾大厦的最后支柱。但是,这两股势力却在生死较量。
唐昭宗夹在两大势力中间,试图去做正确的事。但是,此时早已没了机会去做正确的事。这位少年皇帝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加剧王朝的内部斗争、都在引起周边藩镇的高度警惕。朝臣打击宦官,宦官削弱了,但王朝大厦也削弱了;宦官打击朝臣,朝臣削弱了,但王朝大厦也削弱了。所以,不用藩镇动手,大唐王朝就会自己玩死自己。
朝堂斗争是小气候,藩镇斗争则是大气候。这个大气候如同滔天巨浪。但这个滔天巨浪早已经没兴趣吹到王朝大厦,而只是随意地决定王朝大厦到底往哪个方向倒下。中原藩镇的大浪盖过了关中藩镇,所以大唐王朝就死在朱温手中。
朝堂的小气候能够玩死王朝,而藩镇的大气候则能够彻底杀死王朝,而且杀得干干净净、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