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特别是嵩洛,从嵩山到洛阳,一条旅游团也会走的常见的线路,为何会成为十位历史学家访古之旅的最后落地点?参加了这次考察的学者仇鹿鸣在前言中说,“这条路线穿越中古政治版图的心脏地带,中古历史的物质载体保存的数量与质量均足以触到每个人的兴趣点,堪称一桌美味而经典的家常菜。”
试图回到历史现场的学者们,他们看待中原山水、遗址废墟的眼光,和普通游客有何不同?他们访古的重点在何处?2017年7月,当他们的旅行启程,“对于考察路上能收获什么,恐怕谁也没有肯定的答案”。现在,当他们从太室山、中岳庙、唐恭陵、永宁寺、北魏洛阳城遗址……回到书斋后,关于如何落实历史的现场感,他们的答案,已经写在了这本《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中。
经中华书局授权,澎湃新闻摘选了几处学者们关于不同遗迹的书写片段,愿读者们可以管窥一斑。
《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耿朔 仇鹿鸣 编,中华书局,2019年6月
林晓光《中原看遍旧山河》
汉代石阙现存三十余座,绝大部分在四川、重庆地区,山东等地有少量墓阙。中原所遗,则仅有嵩山南麓太室、启母、少室三座祠庙阙了。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今已不存,汉阙作为反映汉代建筑面貌的地面遗迹,弥足珍贵。
太室阙本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和现存基本为明清建筑的中岳庙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从太室山脚的中岳庙门下车,马路对面便是一片林中草地,黄牛成群悠然食草,形象与韩滉《五牛图》逼似,逗人田园牧歌之思。这在北方农村或是寻常景象,但一众学者久居书斋,便觉得大有趣味了。从正对中岳庙的一条夹树小径走进去数百米,拐个弯,刻着“太室阙”三字的文保碑便出现在灌木丛中。沿着碑后的石垒台阶上去,平台上有座明清民居式的狭长砖房,正是民国时期当地砌造的太室阙保护建筑。有趣的是,房内还嵌着一处石刻,上以颜体刻着“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中岳风景区整建会白”字样,见出民国时期地方文物保护意识的发展。
太室阙保护建筑内刻字
管理员赶来开锁后,我们遂登堂入室,目睹古阙真容。双阙高近四米,左右相去十许步,阙顶已有残缺而阙身大致完好,由七八层平整石条垒成中缺的门坊形,上刻四灵、日月、铺首、坐人等图案——尽管相关图片、介绍在各种资料中都早已见过,但此刻得以绕行四周,全方位地观测比较,仰头打量石阙顶上雕出的椽头,从咫尺之遥细察石刻画像上的凹凸细节,甚至亲手触碰汉石上粗糙的纹路,真实感绝非看图片可比。其中有一图形,似猪而长鼻(接近真实生物中的貘),小伙伴们最初从砖房窗缝中窥见,或曰是狼,或曰是猪,议论未定,入房细看之后,王煜兄乃指出这应是象,是汉人因未见真象,凭想象刻画的“长鼻子猪”——果真合了那句民间俗谚“猪鼻子插葱——装象”。以竺可桢先生为代表的古气象学者已指出上古时期中原气候温暖湿润,有大象活动,考古工作也发掘出不少象牙象骨化石,商周青铜器中的象形器可谓栩栩如生;时至汉代,中原人却已对象陌生如是。《战国策》上所谓“白骨疑象”一语,于此可谓得到了视觉上的印证。
从太室出来,游览中岳庙后,车行往西北一小段路便到启母阙。从阙北上山数百米,路边突兀两座巨岩,耸立如小山,一高一低,传说即大禹之妻化身为石,启而产子的那块石头,故称启母石。汉武帝时已为之建启母庙,启母阙也就是东汉时所立的庙前神道阙——只是我们绕来绕去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哪儿像个人形,倒是石上涂画着些“圣母玛利亚”之类的话语,令人忍俊不禁。
少室山
太室阙和启母阙都位于登封市东侧,而少室阙独在西北,得横穿登封市才到。所谓太室、少室,传说分别就是夏禹的两位太太,亦即涂山氏(启母)与其妹。野地里黄草漫漫,随风披拂,石条铺路,松柏夹道,随后又走上一条曲折的木制小径,尽头处白杨萧萧,围绕着一座颇具现代风的玻璃幕墙建筑,少室阙就锁在其中。众人笑称如此佳胜之地,只要略加包装,不难打造成旅游景点赚钱。然而这儿却是大门紧锁,连管理员都渺渺不知所踪。待寻得人来开门进去,屋内闷不通风,不移时便汗透衣裤,只得恋恋不舍地撤出,顺路往少林寺而去。汽车发动之前,伫立在少室山麓下仰望,但见双峰夹峙,飘渺的云气从山口涌出,也正宛如古老严肃的双阙一般景象。
林晓光《中原看遍旧山河》
7月19日,中岳庙前的草地上,无人机成功首航。白色的机身带着摄像头徐徐上升,不多时已直上高空。为了更好地捕捉角度,我们转移到了中岳庙前的广场上。随着高度和镜头角度的变化,王铭手中的iPad也在改变着实时影像。众人凑在一起,从iPad上观察着中岳庙整体布局及与嵩山的地形关系,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旁观。21日的唐恭陵前,无人机大展身手。从高空俯瞰,唐恭陵神道犹如一支白色的长箭,笔直延伸,将两旁的草丛分割开来,草丛中的石狮子、石马、石人一组组肃穆对立,在空中视角下格外分明。而23日于邙山陵墓的封土顶上,无人机更是再建殊勋。从平地仰望封土,是无法察觉出和一般山丘有何分别的;从酸枣丛生的小道攀登至顶,可以感受到圆形的山体轮廓,甚至细心观察的话,还能窥见一些堆土层次,但仍是局部印象式的。直到无人机升空,从正上方俯拍照片,才顿时一目了然:一层一层的夯土痕迹如波纹般呈同心圆外扩,再也无所遁形。有了这“第三只眼”,我们的访古可以说是立体全方位的了。
无人机拍摄的唐恭陵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