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神剧横空出世,开创了美剧新纪元——
大卫·芬奇的《心灵猎人》。
至今IMDB评分8.5,豆瓣8.9,烂番茄新鲜度97%。
导演大卫芬奇,作品《搏击俱乐部》、《七宗罪》、《社交网络》。
考究的构图、冷峻的色调、凌厉的剪辑,让这部美剧有着电影般的质感。
《心灵猎人》也并不走过去传统杀人破案的套路,而是独辟蹊径,讲述FBI探员如何研究杀手心理,去发现犯罪动机的过程。
研究杀人犯的心理动机,成了一门科学,到最后成为了一门艺术。
但研究越深,越容易被黑暗吞噬。
越投入,越能体会犯罪者的心理,但最后,破案者也逐渐走向了心理崩溃.....
按大卫芬奇的性格,往往从一开始就会告诉你,谁是凶手。
但凶手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就需要你自己去找,去追剧,去自己体验破案的乐趣。
这次第二季也够大方,九集一次性全放出,够各位追起了....
心灵猎人(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 (2019)
美国,上世纪70年代,堪萨斯州威奇托市。
这里本来是个安静祥和的小城市,却出现了一个极度凶残的连环杀手。
这个杀手手法残忍,每次作案从不留任何活口,只留下一个名字,“BTK”。
“BTK”是杀手给自己取的代号,由三个英文单词“捆绑、折磨、杀死”的开头字母组成。
1974年1月15日,15岁的查理奥特罗下午放学后回家,等待他的是一场几乎灭门的惨剧:
38岁的父亲、34岁的母亲、9岁的弟弟全被捆绑着死在了房间里。
在楼下的地下室里,查理11岁的妹妹,约瑟芬奥特罗被人用绳子勒住脖子,吊在下水管上,窒息而死。
约瑟芬的下身赤裸着,嘴巴被堵住。警方在现场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线索,甚至不能证明对方是破门而入,甚至也没有发生打斗的痕迹。
凶杀案发生9个月后,当地一家报纸收到一个匿名电话,凶手还提供了一封信件。
信中描述了对约瑟夫奥特罗一家被谋杀的很多细节,并表示还有更多受害者。凶手同时宣称,自己已经“选好了下一个目标”。
此后的1974年-1991年间,凶手又犯下多起起命案,作案手法与奥特罗谋杀案如出一辙:受害者被捆绑,勒颈致死,警方只获取了凶手留下的体液DNA。
遇害者共有10人,年龄从9岁到65岁,除2名男性外,其余都是女性。
被害人从11岁到62岁都有,最令人吃惊的是,凶手每次作案的手段和方式几乎都从未变过。
杀人一般是先选定一名受害者,接着将她家外面的电话线切断,然后才破门而入;他的受害者大多是先被五花大绑,再被狠狠拷打,最后才被扼住脖子窒息而死。
有时,BTK控制被害人行动之后,他还会先折磨、勒昏被害人,等他们苏醒后又再继续,最后将他们勒死,有时甚至是慢慢勒死。
BTK作案手段残忍,且极度自负。
他似乎特别热衷于和警方交流,通过电话、信件、媒体等方式,与警方保持着持续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似乎满足了他自负的心理快感。
虽然杀手因此留下了大量证据,却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因为随后十几年期间风平浪静,当地未发生类似案件,多数人认为BTK已经不在人世,这个杀人恶魔也许早已被老天收了。
2004年3月,距离第一具尸体发现正好30年。
当地电视台收到一封署名杀手比尔的邮包,纸箱上用纸条贴着“BTK的故事”,里面有1986年遇害人的照片和驾照。
这些信息只有BTK知道,看来,这个杀人犯还一直活着。
当地警方对“明目张胆”自杀式的举报信息,依然毫无头绪。
但警方终于学聪明了,利用BTK爱炫耀的特点公开散布信息,这些证据还不足以确认案子就是BTK干的。
BTK被激怒了,一口气放出“豪华”证据大礼包——信件、照片、软盘、明信片。
通过软盘分析(还是在微软公司帮助下),警方终于找到了凶手,丹尼斯·雷德。
60岁的丹尼斯,市政工人,即将退休。
样貌寻常,性格和善,人缘还不错。
拿到证据后,警察马上拘留了他,经过现场留下的DNA比对,证明凶手就是丹尼斯。
可是丹尼斯居然一点也不吃惊,还似乎早就期待这样的结果了。
他说,1974年他就将作案过程写在一张纸上,夹在市图书馆的一本工程书籍里,这个纸条直到他被捕也没有被发现。
1978年他作案后曾寄给电视台一封信,请他们相信这里真的有一个厉害的连环杀手,所有案件都是他一个人干的。
但电视台根本不相信,以为这是天大的一个恶作剧。
被抓之后的丹尼斯开心笑了,“现在你们终于相信我了”。
为什么要介绍丹尼斯·雷德这么多?
因为他是大卫芬奇的“最爱”——
《心灵猎人》第一季每一集片头出现的神秘杀手,就是丹尼斯·雷德。
这次大卫芬奇又在一开头就放出了答案,第二季的反派主角就是这位穷凶极恶的连环杀手丹尼斯·雷德。
丹尼斯作案喜欢带面具,在第二季里也传神还原。
凶手定了,那谁来破案?怎么破案?
这事,要从第一季说起。
霍顿(乔纳森·格罗夫 饰)和比尔(霍特·麦克卡兰尼 饰),是FBI的知名谈判专家。
他们的生活很平常,开开会,讲讲课,看看资料,一天浑水摸鱼就过去了。
但这两位偏偏不愿意混日子,他们想搞大事情,破大案。
上世纪那个时代发生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案件,囿于当时的刑侦手段迟迟无法破案,变成了悬案。
比如两年杀死6人的山姆之子,90分钟内射杀10余人的查尔斯·怀特曼,指使教徒谋杀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妻子等4人的查尔斯·曼森……
这些案子往往旷时日久,而且即使查到了凶手,都会变成娱乐新闻,众人对案件本身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谋杀犯作案的原因。
凶手为什么作案?动机?找不到。
这片领域,完全空白,无人探索。
于是,霍顿和比尔走访了美国臭名昭著的重刑监狱,去跟那些穷凶极恶的谋杀犯们见面。
他们的工作方式,就是与各类谋杀犯聊天,各种尬聊。
一开始,他们经常一无所获,因为大多数谋杀犯们都不配合,更不会袒露自己的想法。
当然,极少数谋杀犯会炫耀自己犯下的罪行,十分乐意讲出故事。
虽然大部分谋杀犯不合作,但霍顿和比尔并不放弃,他们相出各种办法去深入了解谋杀犯们的内心。
霍顿和比尔带着录音机进监狱,与当时最有名的连环杀人们聊天。
比如“女学生杀手” 埃德蒙·肯珀、“卫校杀手”理查德·斯派克、“纪念品之王”杰罗姆·布鲁多斯。
他们发现,罪犯的变态行为往往起因于童年阴影、创伤,或者一次终生难忘的伤害。
这些经历,谋杀犯们往往不会讲,只能由探员(犯罪侧写师)去主动发掘、旁敲侧击。
或者,探员把自己陷入同样的处境,去探知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再跟谋杀犯们聊天确认自己的推测,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这种方法,如同火中取栗,获知罪犯的真实想法,也等于让自己在犯罪里或者犯罪边缘煎熬一次。
去探知发现真相的霍顿,已经处于奔溃的边缘。正如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心灵猎手》也与大部分美剧不同,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者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
这是一部相当“枯燥无味”的美剧,全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天,或者是在分析聊天的内容。
探员(侧写师)的工作难点,就在于如何攻破谋杀犯的心防,用聊天打开对方的心灵,去探知对方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发现他们的犯罪动机。
然后按行为逻辑推理,总结出相关规律,去发现某类犯罪群体的共性。
发现凶手,或者,预防犯罪。这就是《心灵猎人》最精彩的地方。
第二季,两位探员如何通过心理分析和追踪,找到连环杀手BTK,将是本季的最大的看点。
《心灵猎人》第一季在豆瓣上的评分开始时高达9.2分,然后下降到8.6,现在又回到了8.9分。
也许大部分人带着期望而来,发现它相当无聊,于是就给了低分,但静下心来一看,这“依然”还是一部超然的神剧。
如果你带着耐心追剧,静下心,跟着大卫芬奇的镜头去探知那片未知的心灵之地,你必将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