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首高亢而充满深情的歌曲多少年传唱不衰,拉近了两岸同胞的情谊。但鲜有人知,这首歌的词作者邓禹平先生。
阿里山之父出生在四川
1923年11月30日邓禹平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奎木乡邓家沟间。童年,邓禹平最喜爱的“玩具”就是妈妈从重庆购买回来的二胡、古筝、月琴,让邓禹平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时,邓禹平好舞文弄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深受先生和学友喜爱。在一次“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学生游行、演讲活动中,邓禹平邂逅了喜欢文学和音乐的学妹、三台县城南街大米店老板白来远之女白玫。从此,在古老的三台县城繁华的南门外、涪江岸,凯江边常常有了二人的身影。
1944年邓禹平以优异成绩考入抗战流亡内迁成都郫县的省立艺专,后又考入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在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1948年邓禹平随电影厂到了福建拍摄故事片《阿里山风云》。
以家乡的恋人抒写“阿里山情歌”
长时间逗留在福建,他与白玫小姐只能鸿雁传书。在信里,白玫说她爹爹因为邓禹平的家庭背景是“国民党反动派”,一改往日的态度,坚决反对女儿与他来往,但白玫小姐发誓今生非邓禹平不嫁!本来就十分思念恋人的邓禹平,更加思念久别的故乡,更加想念恋人白玫。
就在这种情思惆怅的日子里邓禹平度日如年,导演张彻给他安排了个任务,张导说:这个片子主要拍的是南方人的故事,有些镜头要到台湾去取外境,你准备一下一起过去。另外,你马上写个插曲。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位根本就没有去过台湾阿里山的青年,带着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思念,带着对白玫小姐的牵挂,写就了《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
世纪绝恋诉尽海峡同胞分别之痛
1949年冬,邓禹平随电影厂赴台湾拍摄影片《阿里山风云》,继而枪炮声中茫茫海天相隔。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劫波度尽,中国大陆步入改革开放时期,邓禹平的中学同窗好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罗忠榕先生得知邓禹平在台湾的近况,庚即传达给在大陆四川三台苦守40载的白玫,辗转将白玫的一盘录音带托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转交给海峡那一端的邓禹平。
1985年12月21日,把自己痛悔一生的爱情悲剧深掩心底、却将少男少女的爱情写到那样至纯至美的理想境界的台湾著名文化人邓禹平,在白玫清唱“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哪,碧水长围着青山转……”的歌声中,永远闭上了眼睛。一曲血浓于水的铭心刻骨“高山青,涧水蓝”一场骨肉分离情天恨海的世纪绝恋!
2001年的春天,三台作家孙才杰先生,得知邓禹平与白玫小姐的爱情故事。在收集了几年的资料后,一部长46集的《高山青》于2009年6月出版,再现真实的阿里山和阿里山之父的生平,向世人倾诉邓禹平与白玫小姐的世纪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