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有了育才的学校,才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以及精神得以传播、弘扬、发展。
学校培养了学生,教授了知识,那么在历年高考的时候,如果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学,家长都会兴高采烈的张罗“谢师宴”,当然也叫“升学宴”。一方面是尊师重道,报答老师的培养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家长为了感谢老师的付出,庆祝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心里高兴,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所以相信很多人肯定都看到过这样的现象,每年的7月底至9月初,街边都有很多酒店摆了“谢师宴”,其乐融融,感恩的话语,祝福的话语,都掺杂在谈笑风生之间。
其实在古代社会呢,也有谢师宴。当学子在科举考试中上榜后,也会举办一场宴会来庆祝。因为广大学子都是皇帝的门生,因此这便是古代的“谢师宴”。
古代何为谢师宴
中国古代的谢师宴历经朝代众多,称谓各异,也各种各样。但就拿科举考试举例,总体来说,被称为“科举四宴”。这四宴分别为文举的鹿鸣宴、琼林宴(恩荣宴)和武举的鹰扬宴、会武宴。 自隋唐科举制度创立以来,这历届科举考试揭榜后都会举办宴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传统。
科举制度创立初期,因为选拔的都是经国治世的人才,所以只有文举。像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国家定期举行的科举考试叫常科,皇帝下令临时考试,叫制科。但不管哪一类,基本上考的就是文学才能,比如诗赋、帖经等等,也不管是明经,还是进士,这两科都是如此,考的是文学治国才能。
所以这时候的科举宴会,一般就叫文科宴,这是唐朝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文科宴又因乡试和殿试的区别,所以又分为“鹿鸣宴”和后来宋代时期的“琼林宴”,“琼林宴”后来在明清时也被称为“恩荣宴”。
但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选拔军事人才,于长安二年,首次开设“武举考试”。武举考试,后来在清朝时期被称为“武科”。顾名思义,就是武科举考试,只不过考的不是文笔才学,也不是治国经略,而是选拔有武艺的人,比如骑马、射箭等,还要有军事谋略,比如考兵法,所以也不是一味的招收武夫。
考生哪里来呢?通过乡贡举荐而来,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都如出一辙。
《唐六典》里就曾有记载:“若州、府岁贡,皆孟冬随朝集使以至省,勘责文状而引试焉,亦与计科谐。”
既然文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文科宴,那么武科举考试的谢师宴叫什么呢?同样的,“武举考试”的谢师宴,叫武科宴。
和文科宴一样,因为分乡试和殿试的区别,所以武科宴又分为“鹰扬宴”(清朝科举制度)和“会武宴”。相对于文科举考试来说,武科举考试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受重视,从历朝历代的官职制度以及国策也可了解到,这里就不做详述了。
今天一更先为大家重点介绍武科宴,下一篇再介绍文科宴!
上文曾提到过,武科宴因乡试和殿试的区别,又分为“鹰扬宴”和“会武宴”!
一、那何为鹰扬宴
《清会典事例·礼部·赐燕》曾介绍:“武科虽亦有重赴鹰扬宴之典,而见之例案者,仅嘉庆十五年陕西巡抚奏朝邑武举蔺廷荐,系乾庚午中式,现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赏千总衔,重赴鹰扬筵宴。”
“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幼学琼林.卷四.科第类》)这便是史书材料中对关于鹰扬宴的介绍。
意思是说,“鹿鸣宴”是指在乡试结束后,招待新科举人的宴会,而“鹰扬宴”只针对乡试考中武举的考生。
在清朝时期的武科举制度中,武科考生乡试放榜之后的第二天,考中武举的考生和考官共同参加的欢庆宴会,就叫“鹰扬宴”。
它的命名是取自“武如鹰之飞扬”之意,源于诗经中的“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寄予着对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一种激励和美好祝愿。当然,也是考官对于自己的一种自诩!
在清朝时期,朝廷规定,各省举办欢庆的宴会,一般在揭榜的第二天,以款待考中武举的考生,主考官、外场考官都要参加本次宴会。新科武举人首先要先拜谒各位考官,之后再依次入座开宴,仪式与文科鹿鸣宴相差无几。
清人吴荣光在《吾学录•贡举》中生动形象的记载:“武乡试揭晓翌日,燕(宴)监射、主考、执事各官及武举于顺天府,曰鹰扬燕(宴),仪与鹿鸣燕(宴)同。”
二、何为会武宴
会武宴是指,在科举考试武科殿试放榜之后,为武科新进士举办的庆祝宴会,普通武举人是没办法参加的。自隋朝开始,便出现了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办的隆重宴会。
也就是说,虽然鹰扬宴和会武宴都同属于武科宴,但会武宴只针对参加殿试之后的武科新进士参加,因此相对而言,会武宴要比鹰扬宴高级一些。
而举办宴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感恩皇帝以及考官,二则是为了彰显武科新进士的荣誉。
《明史·李钺传》曾有介绍:“中府官之有会武宴,犹礼部之有恩荣宴也。”
会武宴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清朝,清朝政府规定武进士放榜的第二天,在兵部举行会武宴,赏赐武状元盔甲、腰刀等武器,并且按照等级,赏赐武进士金银财物等。
清吴荣光的《吾学录·贡举》中也有会武宴的相关记载:“《通礼》武殿试传胪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诸进士于兵部,曰会武燕(宴)。”
三、何为乡试、会试、殿试
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乡试属于省一级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生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通过后方可被选送去参加乡试。这些参加乡试的考生又叫“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就是候补官员,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上了仕途之路。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第二年在京师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这便是会试。考生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的学子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何为殿试?这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高等级,一般是由皇帝拟定考题,最后的人选也由皇帝来钦定。
明清时期的殿试一般都在保和殿举行,所以一般能坚持到参加殿试的人,多少还是有些才华和能力的。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所以很多人都在一些影视剧或者书籍中,听到一些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等等。
上文提到过,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高等级,因此所举办的欢庆宴会——“会武宴”,规模都要比“鹰扬宴”大一些,也更加气派、热闹,所谓群雄聚会,当真是盛况空前!
四、为何恩荣宴和武科宴罕有知者?
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中描述道:“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鹿鸣宴和鹰扬宴人皆知之,而恩荣宴和会武宴,则罕有知者这种情况呢?
前面说到过,鹿鸣宴和鹰扬宴都是为乡试考中者所举办的贺庆宴会,而恩荣宴和会武宴都是为殿试考中者举办的贺庆宴会。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等级最高,所以坚持到这一关的,一般人数也不会很多,参加宴会的人自然要比乡试榜中者要少。况且恩荣宴和会武宴一般都在朝廷兵部举办,因此知道的人自然是要比知道鹿鸣宴和鹰扬宴的人少。
自清朝时期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凸显出武举人才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战争。因此在光绪执政时期,有人提出了废除武举考试,但没有得到响应。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武科举考试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
也就从此之后,再没有了武科举考试,自然也就没有了鹰扬宴和会武宴。
如今历年的高考,其实就像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样,十年寒窗苦读,在金榜题名之后,都会设宴庆祝。邀请恩师、亲朋好友一起庆贺,表示学生对老师的谢意,所以叫“谢师宴”,也叫“升学宴”。
综合而言,古代的科举选拔考试,逐渐成为了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考试内容也逐渐束缚了考生的思想。鹰扬宴和会武宴从本质上讲,只是国家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拉拢人才的一种方式罢了。
当然,不管是鹰扬宴还是会武宴,都表达了朝廷对这些考生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激励。这些宴会也让考生之间多了一些交流,比如以武会友,展示个人才艺等,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发展至今,成为许多高考考生金榜题名的“升学宴”或者是“谢师宴”,也成为了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唐六典》《清会典事例·礼部·赐燕》《幼学琼林.卷四.科第类》《新唐书·选举制上》《吾学录•贡举》《浪迹丛谈武生武举》《清朝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感谢您的观看,更多有关历史,请关注本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