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的心中的神
1.楚族的起源
楚族的起源,也是由神话传说时代开始的,我们正好从上面的内容接续下来,从楚族的神话始祖祝融说起。
屈原作《离骚》,开始几句自述身世,首句便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便是传说中的颛顼。颛顼的祖父便是黄帝,父亲是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昌仆,后来称为女枢。据说有一夜月出,女枢抬头望见月亮,突然被“瑶光”(月光)所感,因得月精之气而怀胎,十二个月后生下了颛顼,妘姓。颛顼自幼神灵联系,十二岁便成为帝少昊的重要助手,二十岁即帝位,在高阳国称帝,故号高阳氏,以帝丘为都(在今河南濮阳)。翦伯赞所编《中外历史年表》将颛顼即位的时间定为公元前2450年。
颛顼在位期间有两件事情最为后世所称。第一件是打击南蛮,我们在上一节讲到尧舜禹时期对南方苗蛮集团的镇压时,已经提到高阳氏曾参与对苗蛮集团的征战。根据传说,高阳氏的前任少昊氏就是因为南蛮势力强大,华夏政权镇压不力而退出帝位的,而高阳氏即位之后,便加大了对南蛮的打击力度。第二件事情是整顿宗教。当时居住在东夷的九黎集团(蚩尤的后裔)奉行原始宗教,祭天享神不通过巫觋,家家有巫,人人信鬼,颛顼觉得这样的局面必须加以整顿。他任命当时的两员大臣南正重和火正黎分别司天、司地,以分清天地人神的界限以及祭天通神的权力,这样,就完成了“绝天地通”的目的。所谓“绝天地通”,意思就是不再让普通百姓随意上天通神,升天祈神等祭祀祈祷仪式由专门的巫师负责实施和管理。这种宗教改革的结果,就是推进社会由原始的巫术进入到比较规范、有一定秩序和规程的巫教。当然,这种巫教明显带有统一意识形态的目的,也就是一种政教合一的措施。而颛顼本人就是最大的巫师,据说他“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洯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样无所不通、无所不至的神通,当然第一大巫才拥有的本事。也就是说,颛顼是集帝王与教主——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于一身。这项宗教改革,对于远古哲学、思想和宗教的影响很大,但是也遭到了一些部落的强烈反对。九黎的后裔三苗部落,也就是东夷和南蛮两地的蚩尤后裔,对颛顼制定的新的巫教公开抵抗,他们坚持“弗用灵”,要尽“复九黎之德”,继续信奉九黎部落的原始巫术。颛顼为了推行新的宗教政策,便动用武力镇压三苗部落。从后来的传说看,这场新的宗教运动在华夏部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三苗部落和其他一些华夏文化区域以外的部落来说,收效甚微。
除了上述两件大事之外,颛顼还制订推行过很多政治方针和政策。比如,他制订的法律中有一条:“妇人不辟国子于路者,祓之于四达之衢。”意思是女子在路上如果见到男子而不回避,就要将她拖到十字路口去做“祓除”,以去除其身上的“不祥”之气,也就是要给她做去邪的仪式,含有示众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施以更严厉的惩罚。从这条法律来看,颛顼仍然是用巫教之名行政治之实,以收整顿风俗之效。同时,这也证明,到颛顼之时,男尊女卑的父系制度已经确立,母系社会彻底结束了。因此,颛顼在神话传说人物之中的地位很高,列于“五帝”之中。他的身份也够复杂,后世学者对他的身份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一般认为,他属于华夏集团,也有人认为他属于东夷集团;由于后世楚人以他为始祖,于是又有人以为他属于南蛮集团。但是不管如何,我们仍然相信屈原的话以及大部分远古神话传说资料的记载,颛顼即高阳氏是楚族的先祖。
颛顼的后裔中,有一个名黎的人。有人说他是颛顼的孙,有人说是重孙。有人说他叫重黎,又有人说他单名黎,而重是另外一个人。我们前面提到颛顼整顿宗教时,任命南正重和火正黎分别司天、司地,管理宗教事务。后世传说有时把南正重和火正黎混为一人,称为重黎。“正”是一种官职,他们本来一个是管南方事务的长官,另一个是管理火事的长官。火正又称“火师”或“火官”。在古代,火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一直到战国时期,火都是由国家负责管理,包括火种的采集、保存、按季节发放和收回等,都属于“火正”的职责范围,当然祭祀火神和参与国家重要祀典更是“火正”的份内之事。火正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负责观察、记录和公布火星的运行情况,并祭祀火星。火星是古代天文中二十八宿之一,古人根据火星的运行位置来决定农业生产的时节,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火正观测到火星出现于东方的地平线上,便通知各氏族部落着手春耕,同时祭祀火星,正式宣告一年农事由此开始。古籍中所说火正之职是“历象三辰”、“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颛顼时代,九黎等部落奉行原始巫术,不通过国家专门的火正观察和测定季节时辰,所以颛顼要任命火正黎来“司地”,让他来负责担任了解时辰和季节,以便指导百姓适时耕种收割。由此可知,火正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火正之职,又称为祝融。后世讲到祝融,一般都会联想到火神,又联想到南方,这与祝融是火正这个职务有关,也与祝融(吴回、陆终)是楚族的先祖有关。
早在颛顼之前,就已经有祝融一职。祝,就是祭祀;融是指光明,包括火和火星,都是光明的事物,在古代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特辟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祭祀火和火星。火正黎便是颛顼任命第一位祝融。颛顼在推行宗教改革政策后,引起三苗等部落的反抗,三苗等部落“弗用灵”,拒绝南正重和火正黎的指导,所以这两个官员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后来三苗系统的部落首领共工氏起兵反抗,颛顼委派重、黎二人前往征讨,久而无功,颛顼认为重、黎二人没有尽职,便将他们撤职并处死,又先后任命黎的弟弟吴回和吴回的儿子陆终二人担任祝融即火正之职。在远古之时,专门的职官一般都是世袭的,而且采取“兄终弟及”和“父终子及”两种方式,即兄长死后由弟弟接任,如果没有弟弟,由儿子接任。吴回接任黎,正是“兄终弟及”;陆终接替吴回,则是“父终子及”。从此以后,祝融一职,都由吴回和陆终的后代世袭担任。关于祝融,除了古代大量史籍之外,考古文物中也能找到他们存在的证据。解放前在长沙子弹库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帛书上,发现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一句话,帛书中的“融”字法与后世不同。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中记录鄂州嘉鱼县(今属湖北)发掘一枚《楚公逆镈》,镈上铸有文字说:“楚公逆自作吴雷镈”,经过考证,“吴雷”就是吴回,这枚镈就是楚王熊咢为纪念楚族的先祖吴回而铸造。当然,由于上古神话流传的复杂性,关于祝融有很多不同的传说,有些学者还考证出属于各种不同系统、不同时代的祝融,因此,并非所有的“祝融”都是楚族的先人。
2.芈姓和熊氏及其图腾
祝融一族,在中国古代姓氏史中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一族是上古时期世系关系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姓氏;同时,祝融陆终的后代,形成了八个姓氏,而且这些姓氏都由某一种图腾而命名,所谓“祝融八姓”,其实是八个不同的图腾家族组成,这对研究上古社会关系、图腾文化和姓氏起源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个与我们的研究主题关系不大,不拟多说。现在我们只从祝融八姓的世系来了解楚族的直系祖先。祝融陆终与鬼方氏族的女嬇结婚,他们生有六个儿子,即昆吾(又名樊)、斟(又名惠连)、彭祖(又名籛)、求言(又名会人)、安(又名晏安)和季连。这六个儿子各得一姓,即己、斟、彭、妘、曹、芈六个姓族;其后己姓又分出董姓分族,彭姓又分出秃姓分族,由此形成“祝融八姓”。很多学者都根据史籍记载绘出了不同的“祝融八姓”谱系图。我们这里综合各种资料,绘制一个最简单的祝融八姓谱系图:(图3)
古人除了“姓”之外,还有“氏”,氏的命名有多种来源,比如,根据古代王朝对某一姓族人分封土地而来,或以氏族的图腾而来,或以担任的职务而来等等。祝融八姓至东周时期,都曾得到分封之地,并各依其封地得到“氏”,下图是祝融八姓后代居住地域图和衍生的氏族图。(图4、图5)
从这个封氏图我们看到,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读“米”),他的后代氏族最多最详细。这是因为,芈季连是楚族的直系祖先,楚族成为楚国的王族之后,当然对于直系先祖的谱系要详加叙列。不过,在“祝融八姓”中,芈姓在初期并不显赫,在殷商之前,芈姓这个部落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芈字从羊,意为“羊鸣”,今天我们仍然用“咪咪”这个象声词代表羊的叫声,芈字正是“咪”的同声字。芈姓与羊图腾有关,可能芈姓最初居住于西北游牧地区,以牧羊为主。《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族先世的世系,在一千多年中只记录了季连、附沮和穴熊三代,其中的资料缺乏可想而知。但是在这三代芈姓祖先中,芈季连和穴熊两代都非常重要。从芈季连开始,楚族有了自己的姓;而从穴熊氏开始,楚姓有了自己的氏族。
关于芈姓为什么以“穴熊”为氏,现代学者研究颇多。关于“穴”,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是原始社会北方居民穴居或半穴居的风俗,芈姓作为北方居民,当然也有穴居或半穴居的历史,故以“穴”为名。关于“熊”,则见解各有不同。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认为芈姓是颛顼的后裔,而颛顼又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号有熊氏,以熊为氏族图腾,所以芈姓继承黄帝氏族的图腾,以熊为氏。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楚族以熊为图腾,在史籍和考古发现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证据。第二种认为商周金文中的楚族熊氏,写为“■(盦字去皿)”,熊是“■(盦字去皿)”字的同音假借字。“■(盦字去皿)”的初始字形是象人饮酒,其意为“饮酒”,有学者认为这个字也表示在祭祀中掌管酒水。这种掌管祭祀酒水的职责,是芈姓熊氏在古代担任的职务,所以便以“■(盦字去皿)”为氏,后来用同音字“熊”代替。这种说法仅见于湖北一些学者的著作之中,似乎没有更可靠的资料旁证。第三种认为“熊”不是指动物熊,而是指火光熊熊之熊。芈姓是远古华夏集团火正祝融的后代,他们的图腾和氏族官职都与火有关。比如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中就引用唐兰的说法,认为“熊从火,能声,为火之专用字。”而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动物“熊”字,一般不带下面的“火”。因此,芈姓用带四点“火”的熊字作为氏族,表明这个氏族的图腾是熊熊之火。
弄清姓、氏的起源,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历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芈姓、熊氏,它们的来源在哪里?这个氏族到底以什么为图腾,关系到我们研究荆楚文化的起源的发展,因此这种研究很有必要。我们认为,熊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对象,在远古屡见不鲜;楚族芈姓最开始无疑与羊图腾有关,但是后来他们迁往内地,比如陕西、河南等地,然后又沿汉江流域,从西南路线南迁,所经过的地区在古代都是崇山峻岭、森林茂密之地,森林之中有熊罴出没,是毫无疑问的。芈姓的后代,以熊为图腾并非没有可能。有人举出《左传》宣公四年的一则故事,说明楚族对熊没有好感,因此不会以熊为图腾。那个故事说楚国的司马子良生下儿子越椒,“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意思是样子很象熊虎,声音象豺狼。当时的一个官员子文认为这个小孩长大了会成为楚王室若敖氏的敌人,劝司马子良一定要杀掉越椒。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人迷信相术,从相貌声音推算人的未来命运。但似乎并不能充分说明楚人“素不喜熊”。因为即使用现代眼光来看,一个小孩有“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也是会让人有恶感的。
如果要引史料,另一条《左传》中的史料倒能说明楚人对熊的爱好。《左传》文公元年记,文公元年十月,楚国太子商臣发动政变,包围了楚成王的宫室,逼迫楚成王自尽。楚成王要求再吃一顿“熊蹯”(即熊掌)再死,其意可能是希望拖延时间,以等待外援,因为烹制熊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太子商臣察知成王的意思,对成王的要求不肯接受,逼令成王立即自尽。这则故事说明在楚国贵族有吃熊掌的习俗。大多数图腾文化研究者认为,古代对于氏族图腾物,平时是禁食的,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场合,却又用图腾物作为“圣餐”食用。楚成王临死前要求最后一次享用熊掌,是否有“圣餐之宴”的含意,尚待进一步研究。
楚族的熊崇拜,还可有从楚国范围的地名寻找一些痕迹。比如,《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这正是楚族先祖祝融居住的地方。在河南信阳市南,即河南、湖北交界处有熊耳山,而在湖南资水流域也有熊耳山。从中也可看出楚族先祖迁徙的痕迹。
楚族对火的崇拜,也是渊源有自的。楚族先祖祝融本来就是管理民间火务和天上火星的官员,后代以火为图腾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楚族后来建立楚国之后,仍然保留着对火的崇拜,并在颜色上尚赤,赤即红色,也与火有关系。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后世楚国的大量艺术品都带有火的意味,并以红色和黑色为主,红与黑的组合也明显是火与黑暗的对比组成,突出的仍然是火。因此,楚族以熊为姓氏,出于火崇拜,也是颇有根据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楚族的图腾崇拜物是凤,并以后世楚国大量文物中所出现的凤凰主题为证。凤的确是楚文化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楚荆文化中的凤,足以与中原文化中的龙相抗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种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因素,在其起源之时就已经具备或完善。楚国文化中的凤,与其说是楚族在建立楚国之前的图腾,不如说是楚国建立后,与南方苗蛮土著居民的文化融汇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崇拜物。在六七千年前的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象牙刻双凤纹,南方苗蛮集团以鸟为图腾,是在楚族进入南方之前就形成的传统,由鸟演变为凤,则应该是楚族建立楚国之后。这种图腾的演变,符合图腾文化的规律,也符合楚族的实际。比如,楚族为芈姓,芈无疑是羊图腾,而楚姓自离开西北进入中原,再进入南方之后,就不再保留羊图腾。所以,我们认为,可以把凤作为楚国文化的标志,但不宜把凤作为楚族的标志。
3.鬻熊
芈姓从西北地区迁来中原之前,一直处于衰微状态,这可能与后世祝融世家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下降有关,也与芈姓在祝融后裔中位置不居嫡长有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说楚姓即颛顼后人“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出于中原华夏集团,但是由于“中微”(中道衰落),已经不再属于中原贵族,甚至有些后裔还居住到蛮夷之区,成为蛮夷之族。芈姓先居于西北地区,以牧羊为主,不再继承他们的祖先的祝融之职。后来在商王朝时期,从西北移居内地,仍然居于王畿之外的南土,也可证明芈姓及其他祝融八姓部落,作为一个外姓部落,与商王朝的关系是疏远的。他们与商王朝的政治关系也是松散的。正因为如此,当商朝末年,西周文王、武王起兵进攻商朝,商朝政权处于崩溃前夕的时候,芈姓熊氏部落的酋长鬻熊,才会背叛商朝政权,转而支持新兴的周朝势力。
关于鬻熊,早期的文献记载并不很多。刘向《别录》曾说鬻熊是“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谏而不听。”认为鬻雄是殷纣王下的一个大臣,并曾向殷纣王上过七十五道谏书,不被采纳。这个事实不见于《史记》,也不见于其他先秦典籍,其真实程度深可怀疑。刘向又说,鬻熊后来“去至周,召公(周公的弟弟)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公卿,封长子。”似乎鬻熊一开始就受到了周文王周王室高层的重视和尊敬。而《史记•楚世家》只说“鬻熊子事文王,早卒”,既没有记载鬻熊如何得到周室的重视,也没有记载“子事文王”的具体事迹。现代学者对于这个“子”字颇致怀疑,有些认为“子”是子爵,但是在周初,五等爵位还没有完全形成,鬻熊在周文王还没有得到政权时,不可能获得子爵封号。有些认为所谓“子”只是根据五等爵位而捏造的一个说法,当时鬻熊可能参与到周文王灭殷的活动之中,以部落酋长的地位接受周文王的指挥,并没有接受所谓子爵的封号。还有人认为,所谓“子”,是“养子”,即用赐姓或建立养父养子关系的形式,收为部下。
从鬻熊当时的地位来看,刘向所说鬻熊受到周文王那样重视似乎是不大可能的。因为鬻熊在商朝既没有较高的地位,他的部落也没有强大的势力。根据《史记》记载,当殷纣王接到崇侯虎的报告,说西伯(周文王)正在密谋策划推翻殷王朝统治时,便将西伯囚禁于前不久里,而且准备加害于他。这时候,一些与西伯关系亲密,而对纣王怀有异心的朝臣和部落首领,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营救西伯,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搜集各地奇珍异宝献,以西伯的名义献给纣王。这个行动是由当时的朝臣闳夭主持的。纣王得到这些贵重礼物之后,满心大喜,赦免并释放了西伯,使他脱离纣王的控制,终于使反殷行动得以成功。
在闳夭等人筹划营救活动时,作为与商朝关系一向疏远,对纣王没有好感而对周文王的反殷活动表现同情的鬻熊,有可能参与了这次活动。在献给纣王的多种贵重礼物中,有一种是“有熊九驷”,即产于有熊之墟的三十六匹良马。有熊之墟在河南新郑,当时盛产良马,而这里正是鬻熊部落居住的区域,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三十六匹良马出应该就是鬻熊奉献出来的。也许鬻熊后来得到周文王的重视和任命,与这件事情很有关系。鬻熊当时年纪可能已经很大,所以仅有此次活动,以后并没有参加由周文王和周武王领导的伐殷战争,如牧野大战等,因此,熊氏部落在周初的政治地位仍然没有明显的上升。他们甚至被视为殷商的旧势力,又是居于王畿之外的半蛮夷氏族,因而受到新兴王朝的歧视。但是鬻熊的叛商拥周行为,毕竟对于改变楚族的政治地位,尤其是打破芈姓熊氏部落多年的“中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鬻熊这次政治活动,才为后世楚族获得封地建国创业打下了基础。鬻熊是楚国的始祖,他的功绩和贡献不容抹煞。
关于鬻熊,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以他的名义流传的一部哲学著作《鬻子》。《粥子》(即《鬻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其中道家类著录《粥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又小说家类著录《粥子说》十九篇,班固自注:“后世所加”。在刘向看来,《鬻子》一书是真,而《鬻子说》则为后世伪造。由于鬻熊的时代早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鬻子》是最早的子书,而鬻熊又被称为楚国的哲学之祖、道家的先驱。
4.楚人血统发展和演变
楚民族血统上是楚民族与百越的融合。楚人尊凤,其次崇拜龙。后来随着与中原交往的加深,楚民族逐渐华夏化,楚语逐渐演化为今日湘语、吴语,楚语与江淮汉语融合形成赣语。
....................................................契丹....女真.....
.....................................................|......|.....
.....................................................|......|.....
.. ————————北狄—————————————————— .....
..|........|....................|.....|.........|..........|.....
..|........|....................|.....|.........|..........|.....
..| 淮夷 —东夷————————— |..匈奴、东胡..鲜卑......蒙古(白鹿与苍狼)
..|........|......|........ |........................................
..|........|......|......... ———————————————韩国棒子、倭奴
..|古蜀蛮—三苗— |———羌属(西戎)--三苗...............
..|........|\ 西戎河洛 秦....................
百越.....| \ | / .| ....................
..|南蛮—楚————汉 ——羌藏———藏...............
..|........|.............. |...................
..|.......苗 瑶 羌(羌藏汉后来又有密切交融)
..|........|.....
..|........|.....
..|........|——苗
..|........|——瑶
..|........|——畲
..|...........
.. ————————————百越诸族、东南亚各支、南岛语族、美洲黄种人、古印度、古埃及、古苏美尔黄种
从左往右分开看。
一、楚帛书四边十二月神像中包含有四季神像
楚帛书是1942年9月在长沙东郊子弹库地方的楚墓中被盗掘出土,后来此书流入美国,一度寄存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旋经古董商出售,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The Arthur M.Sackler Grellery),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这是在一幅略近长方形(47×38.7厘米)的丝织物上,东、南、西、北四边环绕绘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月的彩色神像,并附有“题记”,在四边所画神像的中心,写有两篇配合的文章,一篇是十三行,另一篇是八行,行款的排列彼此相互颠倒。
十二月神像的“题记”,载有十二月的月名和每月适宜的行事和禁忌,末尾载有每个月神的职司或主管的事。所有十二月名,和《尔雅?释天》所载基本相同:
帛书和《尔雅》所载月名,字有不同的,读音都相同,该是音同通用。这十二个月名,是战国时代楚国常用的,例如《离骚》所说:“摄提贞于孟陬兮”,“孟陬”即指孟春正月。《尔雅》邢昺的疏,只说是“皆月之别名”,并说:“其事义皆未详通,故阙而不论。”清代学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依据字义所作的解说,都无确切依据,并不可信。从帛书所载每月“题记”看来,这十二个月名该来自十二月神之名。所有每月“题记”的末尾,都有三字用以指明这个月神的职掌或适宜的行事。值得注意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月份都载有这个月神的职司,如三月“秉司春”,六月“ 司夏”,九月“玄司秋”,十二月“司冬”,而其它月份不同,只记有这个月神的主要执掌,如二月“女此武”,因为此月“可以出师”;又如四月“余取(娶)女”,因为此月可以“取(娶)女为邦□”。据此可知,十二月神像中,每季最后月份之神,既是主管此月之神,同时又是职司此季之神。秉、(且)、玄、(涂),该即职司春、夏、秋、冬四季之神。
楚帛书中间八行一段,讲的是创世神话,说雹戏(即伏羲)所生四子,“长曰青□干,二曰朱□兽,三曰翏黄难,四曰□墨(黑)干”,就是“秉”、“干”、“玄”、“”四个四时(四季)之神。这样以四时之神与四方、四色相配合,原是先秦时代流行的学说和风俗。《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就记载有五帝、五神和四时、四方、五色、五行、十日等配合的系统。
---------------------------------------------
《月令篇》这样把许多事物归纳到五行系统之中,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以五神配合五行之说,春秋时代晋太史蔡墨已说到(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以五神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五虫之说,春秋时代也早已存在,如虢公作梦,在宗庙中见到“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召来史嚣占卜,据说这是天之刑神蓐收(见《国语?晋语二》)。五帝配合五行、四方、五色之说,也早已存在,如秦襄公自以为“主少 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在栎阳作畦畤,祠白帝(见《史记?封禅书》)。四方和十日、五色相配之说,战国初年也早已有了。如《墨子?贵义篇》说上帝以甲乙日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日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日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日杀黑龙于北方。
《月令篇》这个五神配合四时、五行、四方、五色的系统虽然历史很悠久,中原地区普遍流行,但是其它地区也还流传著不同的配合系统,如《山海经》的《海外经》,就以句芒、祝融、蓐收和禺强配合东、南、西、北四方,这样以禺强为北方之神和《月令》以玄冥为北方之神不同的。《管子?五行篇》说:“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这样以奢龙、祝融、大封、后土配合东、南、西、北四方,是和《月令》系统很不同的。楚帛书所载四季神像和四方、四色、五行的配合,和《月令》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