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看看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惊魂记》(1960),一部人格分裂电影的鼻祖之作。我们今天先不讲希区柯克的悬疑理念,这个主题足以撑起一篇学术论文了。
提到人格分裂的电影,很多人会兴致勃勃地讲起《搏击俱乐部》《禁闭岛》《致命ID》等脍炙人口的电影。人格分裂这一在精神疾病领域的术语也被多次利用在影视创作中,因其的特殊性,剧情总是能在不合理中与合理中来回游走,在戏剧效果上给人极大的冲击,是很多悬疑电影青睐的对象。对于观众而言看到一个躯壳中住着不同的灵魂,那份神秘与不可思议感是十分值得去回味的。特别是当观众被导演设计的障眼法一次次欺骗,不由自主地跟随剧中人物去寻找那个根本不存在的实体,在惊愕与恐慌中突然发现事情的真相,一瞬间事情全部被串联,所有的矛盾迎刃而解,在紧张刺激之余不禁感叹:嗨呀!又被骗了,好过瘾。
这个元素虽好,但却十分考验导演与演员的功力,演员自不必说,要演出好几个人格可不是一件易事,不论是眼神,肢体还是微表情这样的细节都必须得演出另一个灵魂的样子。而对于导演而言则是更加苛刻,整部影片需要向观众设置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实体,还需要引领观众朝着这个“人”去思索,说白了,就是要骗得观众团团转。导演是骗子,演员是托儿,这二者相结合才能演绎出完美的人格分裂电影。稍有不慎,一个漏洞就会让整个影片穿帮,遭到集体吐槽与嘲笑。
我们将电影分割成三部分,即矛盾初次引导,再次引导,真相浮现。
初次引导
在《惊魂记》中的第一部分,电影开场便将戏剧冲突指向了携巨款出逃的女主。因为女主与男友都没钱结婚。这个公司的会计为了钱财将老板的一笔4万美金的收入偷偷塞入自己腰包,假称抱恙而开车逃之夭夭,路上还被老板看到了,而老板显然是有一些疑惑的。
在这里希胖将悬疑引导设置的很巧妙,让观众的心理全朝着女主是否会被抓而紧张。再加后来上路边疑神疑鬼警察的尾随,看到了女主换车全过程,我们都在等着这个炸弹什么时候爆炸。
而之后的大雨中女主投宿旅店,看店的小伙子诺曼邀请女主去家里吃晚饭聊天,但是其母亲却十分不愿意。
小伙子说他的母亲贝茨太太病了很久,在谈话中整颗炸弹慢慢地熄灭了,因为女主在经历了这么多心理战后最终想要回去了。然而观众则发现了另一个令人不安的信息,诺曼有些孤僻,满屋子的鸟类标本令人不安。而且其母亲虽未露面,却十分严厉苛刻与诡异,指责女主想要勾引她的宝贝儿子。当诺曼将墙上的画作摘掉,露出了偷窥用的孔洞时,这种不安被印证了,别忘了女主身上还有4万美金的巨款。
而当女主进入浴室淋雨时,恐怖的事情终于发生,一个模糊的人影悄悄潜入,在女主沐浴时用刀杀害了她。这一段足以流芳百世的经典戏中,没有刀刺入身体的血腥镜头,却让人从导演娴熟的镜头语言中感到似乎刀子一刀刀地扎进了人的身体中。导演在这一段短短的一分多钟的戏中,各类镜头相互交叉,女主惊恐的表情,挣扎的手脚,还有凶手不紧不慢却坚定无比的行凶过程。都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得到这个片段的惊悚。
而凶手持刀的这个造型可能不大符合真实作案时的动作,但是在昏暗模糊的光影下,这个形象却的确够吓人。凶手杀完人后诺曼惊慌地跑入,无可奈何处理了尸体与作案现场,将女主与车,还有那一开始作为矛盾中心的钱一起丢入沼泽中,沉了下去。从这时起真正的矛盾才浮出水面,即女主被杀这个事情是否会被男友萨姆,老板知晓,杀人者会被调查出吗。
再次引导
接下来,自然是萨姆与女主姐姐的疑惑,当然还有老板。他们在猜想了很多后,一位私家侦探出现,将目标锁定在诺曼的旅店。
可以说这个私家侦探的业务十分娴熟,经验老道,在盘问诺曼时完全占据了上风,诺曼被问的手足无措。尽管一直隐瞒推脱,但侦探还是十分轻松地找到了贝茨太太这一条重要线索。在打完电话向女主男友及姐姐汇报了一些情况后,侦探决定亲自去找贝茨太太问一些线索。
结果在上到二楼时,被贝茨太太很干脆的一刀砍到了后下,随即就是一顿猛刺,侦探也GG。
在这一段侦探被杀的戏份里,希胖十分巧妙地运用镜头角度,不断给观众传达这个老宅子中住着一个疯女人,十分危险。特别是当贝茨太太出现时,运用俯视镜头,全景展现了凶手出来毫不犹豫地杀掉侦探,又避免观众完全正面看到凶手的样子,你们不是很想看凶手吗,满足你们,但只有一半哟。老道的侦探被杀,这时悬疑与恐怖进一步增强。观众十分想要看到这位凶手的全貌以及她的命运。
这便来到第三个部分,真相揭秘。
萨姆在接完当时侦探的电话后已经三个小时了,于是坐不住,便启程去那个旅店,这时毫无疑问侦探也已经在沼泽中了,不论怎么呼叫侦探都无回应了。
回到城里后二人去找当地的副警长了解这家旅店的情况。却从警长口中得知贝茨太太早就在十年前死了,毒死了自己的情人然后服毒自杀。
但男友确定看到了小伙子的母亲,去敲门无人应答。这时诺曼与母亲在屋内发生了争执,诺曼强行将母亲送到地下室以防万一被人查到。
而警长那边则再一次证明确实只有诺曼自己在住。大姐不甘心,让萨姆与自己亲自启程去探个究竟,二人到了后佯装夫妻,然后由萨姆拖住诺曼,自己只身前往那栋宅子。
在到达二楼后,却发现没有人在,却有一个人形压出的床的痕迹。于是便四处寻找,在寻找之时诺曼觉察出不对劲,砸晕了萨姆后便急忙跑回房子。大姐透过窗户看到后慌忙地逃到了地下室。
在地下室看到了贝茨太太坐在椅子上,叫了几声无应答便顺手一拍,结果则是一具早已干枯的尸体。
在极度的惊吓后身后出现了诺曼穿着其母亲的睡袍,戴着假发,手中拿着寒光闪闪的刀子准备灭口。原来一切都是诺曼自己干的。这时萨姆及时赶来将其制服。
这一段中的重头戏便是当大姐发现贝茨太太早就死了之后,诺曼赶来时,那种癫狂和异样,配上警铃般的令人不安的音效,这部1960年的电影片段让我从内心看得发毛。
后来便是警局中心理医生的分析,原来诺曼由于过于爱自己的母亲,于是杀死了她和他的情人,但其又感到负罪感,便将其尸体偷走,放在地下室中。久而久之,他开始模仿母亲的声音与日常,于是母亲的人格便逐渐占据了诺曼。所以当女主吸引到诺曼时,贝茨太太那一部分人格便被激怒,于是贝茨太太便杀了女主。
再后来有一段诺曼的内心独白,是以贝茨太太的口吻说出的。大概意思是我要栽赃给这个诺曼人格,让很多人以为是他杀的,就像多年前那样。看起来“母子俩”作案不止一次了,怪不得如此娴熟。当最后贝茨太太那部分人格认为计划一定会成功时,诺曼的扮演者安东尼·博金斯那一抹诡异的微笑,成为了影史上经典的瞬间。
《惊魂记》这部电影哪怕现在原封不动地再上映一遍,我相信也会票房大卖。这里要小吹一下希区柯克,这一个伟大的电影大师的这部电影所运用的导演手法十分超前,不论是镜头还是演员演技,都将恐怖悬疑的气氛不断推向高潮。特别是女主被杀和侦探被杀那一段的剪辑和机位运用,都被后世无数导演所效仿。前期的大量铺垫会让人不断地去思考为何会这样,每次好像想通了,有感觉哪里有不对的地方。于是到了后期转折部分,甚至当诺曼cos贝茨太太的那一幕出现的前一秒观众还在沉迷思索中。这样一来,悬疑一切解开,大家苦思冥想的那位贝茨太太并不存在。希区柯克对于悬疑电影节奏的把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好了,这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惊魂记》的观影分析,如果你也看过这部伟大的电影,希望你在下方留言区分享你的体会。
也记得关注小编,小编会整理一下希区柯克的电影,来向大家分析这位电影大师的悬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