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
笔者之前写有关三国的文章里,都是以写三国正史的解读,今天笔者来谈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演义》虽然里头的内容和正史的差别颇大,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绝对有他值得挖掘的深度。
而且相比三国正史,《三国演义》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增加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讽刺了该讽刺的东西,这里头也有很多值得解读的东西。
要笔者说啊,以罗贯中的阅历,他不可能没有研究过三国正史。像《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这里头的历史错误应该是罗贯中有意要这么改的,还有很多甘肃人陕西人一读就知道的地理错误,应该是罗贯中有意为之。
今天笔者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为什么作者要有意写错写得漏洞百出的角度来解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觉得不是为了诉说一个让人产生愤青情感的历史大故事。罗贯中要是不有意写错的话,这和对真实的历史史实的洗稿毫无两样。
其实在三国演义原著第一回,一开篇就有一个十分十分明显的历史大漏洞。罗贯中居然说张角是个落第秀才。值得一提的是,落第秀才这是科举制的词汇啊。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古代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对民间人才的笔试考试,从而选拔出官吏的制度。而科举制之前,如东周的推举制,汉代的察举制,曹魏后期出现九品中正制,很大程度上都不是面向民间选拔人才的,是面向士族和有钱人,以及社会上地位很高的家庭进行的人才选拔。
其实,前几年热度较高口碑较好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最大的一个错误败笔就是,司马懿通过九品官人法替曹丕曹睿选择寒门子弟,而曹氏宗亲为了维护士族利益进行阻挠。其实是他为了洗白司马懿有意给弄反了,是曹魏宗亲想选拔寒门子弟,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死命阻止。司马家篡了曹家之后,因为九品中正制没有了广大老百姓的上升空间,所以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百姓没人拥护司马家。
那么科举制之前有没有对民间寒门的选拔呢?有。如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秦朝,老百姓要么靠种地,要么靠军工成为人上人。还有曹操和蜀汉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但那个都是法家的理念,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一脉相承的推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完全是两回事。虽然很多政权外儒内法,但是法家的理论在以儒家为主流的社会看着像个怪物,像个外星文明。
咱们再来说回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把科举制的落第和秀才二词描述给张角呢?我们看看,自从隋朝科举制开始向民间选拔人才之后,一直经历了唐代,宋代和元代都是有条不紊的,其实辽国、高丽、大理、越南都有科举制。到了明清时期,不,准确来说,明朝第一年,科举制有了新的变化,开始考八股文。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帝王,他不希望手下臣子有二心。所以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而且,自从开科取士之后,每年有因为犯了朱元璋所认为的文字狱的被杀者甚多,另外选拔也很严格,落第者亦甚多。
看到这里,笔者明白了罗贯中为什么要写张角是落第状元了。我们结合一下罗贯中的身世,罗贯中出生于1330年,此时元朝已经建立59年,还有37年明朝才建立。他是山西太原人,父亲是丝绸商人,常年在四川和杭州做生意。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其实对商业不感兴趣,他喜欢看戏,看故事,也想像施耐庵一样考元代的科举建功名。25岁的时候,跟着退休的苏州知府施耐庵学习写小说和剧本,还有学儒家经典以便靠科举做官。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但是因为元末的天灾、瘟疫以及农民起义、地主武装影响,都没能成功。
到明朝建立,罗贯中将近40,可是明朝突然搞八股文加文字狱了。这可苦坏了罗贯中了,他学的都是为了考承接宋朝的那个元朝科举的。而且罗贯中在很多戏院都有股份,可是明朝政府觉得,你们这些人不种地不当兵天天在这里搞产不出社会财富的角色。加上曾经做过朱元璋敌人的幕僚,罗贯中不可能考科举了。好在家里还有点钱,就开始写书,一直写到去世。而把张角写成落第秀才能引起当时读书人的共鸣,考八股文的人,谁难过谁知道。
除了《三国演义》外,罗贯中还写过别的小说。如《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似乎也潜藏类似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