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第三集。这一集里,卫小娘死了,当然,是林噙霜使袢子。但就算不是林噙霜使袢子,卫娘子的结果也许也不会改变,因为中国古代妇女生产的死亡率真的很高。之后是主母王氏听女儿的话,给卫小娘厚葬。其实妾还真不一定需要厚葬,她们的家庭地位真的不高,甚至可以被买卖。但主母厚葬妾,也是能搏得好名声。宋朝有个故事跟这件厚葬之事很像: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想匆匆下葬了事,宰相吕夷简坚劝刘太后厚葬宸妃,刘太后最终也接受了。
这个举动让刘太后去世后,刘家得以保全。而在电视剧里,劝谏的是女儿,而主母王氏获取的利益则是管家权。剧中不断提到“宠妾灭妻”,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起码在法律上是行不通的。一切以妻为妾,或者以妾为妻的行为,都是犯法的,要判刑的。当然,皇帝例外。正妻在家里就是小君,跟作为家主的主君是享有相同地位的。 第四集一开头,林噙霜呼天抢地,说了一句放着正室不做来做小的,言下之意她是对盛紘老爷十分倾慕。
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在古代家庭里面,妾的地位真的很低,大娘子说到了东京找个地方把林噙霜卖了,这是可以的,因为妾是可以买卖的。因此,放着正经的正室不做来做妾,再纯洁的爱情也不带这么赌上自己的人生。本集最值得讲的是朝会,历史信息太多。议事场所没有清朝剧那么宏大,但事实上,这就是皇帝日常朝堂的景象。皇帝听到蝗虫的事情,问了一句谁是江浙来的,老盛就跑出来想出出风头了。这里有个问题,宋朝没有江浙的概念,江浙一词是从元朝设立江浙行省,才开始有的。
北宋时候,浙江地区是两浙路,而老盛原来的地方扬州是属于淮南路,到了神宗时候,又成为淮南东路。老盛跑出来,自报家门,说是“承直郎,新尚书台任”,我是孤陋寡闻,读了这么多年宋史,后面一句硬是没听说过。至于承直郎,则是文散官,六品。啥叫散官?那是只拿俸禄没有实职的,一般作为一种奖励加封,但在宋朝,不会有人把这种头衔拿出来说事。还有,承直郎初置于徽宗崇宁年间,与朝堂上那位老皇帝不符啊!为什么不符?下来其他大臣就把老盛的风头抢过去了,说不谈蝗虫,谈过继储君的事。
北宋以宗室子弟为嗣的,只有宋仁宗一人,而为立嗣之事跟大臣扯皮的情节,也与剧中相仿。他生女儿多,儿子不是没有,但都是生下来没几天就薨逝了。而宋仁宗是宋徽宗的太爷爷辈了,那个时候,还没有承直郎这个散官职位。剧中,大臣们为了立嗣的事情,极力要求皇帝表态,甚至皇帝都要跑了,有个大臣还拉扯着皇帝的袖子不让走,这跟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君臣关系很不一样啊!其实,这种事宋朝人是经常做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记载了好几个这种“挽衣留谏”的故事。
比如太宗朝的寇准,就曾经拉着皇帝的衣服不让跑,非要皇帝同意他的提案。剧中那大臣还说,就算皇帝打他二十板子,他也要力劝皇帝立储。这在宋朝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宋朝比较尊重士大夫,不要说当廷打板子,就算有所轻辱都不行。神宗朝就发生过一个故事,神宗皇帝要杀一个大臣,宰相章惇说不能杀,因为祖宗规定不杀士大夫言事者。神宗说,我不杀他,把他刺配边远地区总可以了吧?章惇立马说,士可杀不可辱,刺配边远地区,还不如把他杀掉。神宗无奈,只能长叹“快意事做不得一件”。当廷打板子叫做廷杖,是明朝皇帝才会做的事情。
皇帝质问大臣,你说立谁我就立谁吧,那大臣立马表示自己不是邀宠储君,没有私心。其实这跟史实有点出入。如果是仁宗跟当时宰相韩琦的对话,是仁宗问韩琦该选谁,而韩琦则说选谁该由皇帝自己决定。类似的对话也曾经发生在寇准与太宗之间,这说明大臣们主张立储,因为有利于稳定政局。但宋代的大臣又很聪明地回避邀宠储君的嫌疑,从而保证君权的至高无上。其实夫妻之间如果没有感情,相敬如宾也挺好的。但是有了感情,就会要得更多,希望对方也付出真情来。真情却又容易被辜负,毕竟人心保障不了。两难呀看着顾廷烨的伤心我会伤心,看着明兰的踟蹰我也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