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名臣张廷玉,长城一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种背景之下,张廷玉写这首诗,在当时可没少挨秀才文人们的骂。王某不才,虚度光阴37载,虽无张衡臣之文采本事,却也对张衡臣的观点颇为赞同。今天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写一篇贴文,来附和张衡臣的观点。
张廷玉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明(炀、闵)帝杨广大业初年,一边花重金犒赏突厥启民可汗,一边征发大隋民夫数百万之众修建长城。大隋名叫贺若弼的人对于修长城的做法是不赞同的,他说了一句“修长城非当务之急”。因此惹怒了隋明帝杨广,被处以极刑。隋明帝耗费国力修建长城,结果并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成了大隋朝的催命符。突厥在隋明帝一朝,隔三差五的侵袭隋朝。到了大业末年的时候,突厥支持刘武周、窦建德、李渊等割据势力对抗隋朝。大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土崩瓦解,隋明帝也落得吊死江都的下场。
窦建德
到了唐朝开国之后,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一次又一次给了大唐朝沉重的打击。就在李世民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突厥的铁骑一路打到长安城外的便桥。李世民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签订耻辱性的盟约。这份盟约,史称“便桥之盟”或者“渭水之盟”。
隋炀帝
渭水之盟以后,李世民一直励精图治,突厥却一直不让大唐好过。突厥一方面拿着大唐的金银财帛,一方面支持对抗大唐的割据军阀梁师都,另一方面还立杨广的孙子杨政道为隋王,招揽隋朝遗老遗少,企图进攻大唐。突厥的颉利可汗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大唐的朝臣们纷纷建议征发民夫修建长城,派遣军队驻守城堡,以此来防范突厥入侵。(此事典出《唐史》语:“延臣请修筑古长城,发民戍堡,阻遏寇锋”)
杨政道
大臣们纷纷要求征发民夫修复古长城,李世民要是听了大臣们建议,那就得征发数以百万计民夫。就得耗费天量的钱粮,大唐的国力就会伤筋动骨。当时的大唐帝国,正是承离乱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李世民为了发展国力,一直实行轻徭薄役政策。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他不想劳师动众修长城,就否决了大臣们修长城的谏议。他对大臣们说:“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反增暴虐,骨肉相攻,自取败亡,朕方欲与公等扫清沙漠,何须劳动人民,远修堡塞乎?”
长城
李世民拒修长城的事情,发生在贞观二年,他的话说的非常霸气,他的意思与其征发民夫,耗费钱粮,耗损国力去修长城,不如把民夫征发起来打突厥,不如把修长城的钱粮用来打颉利。李世民是千古一帝,他办事一向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他说要打突厥,大唐朝廷的官民军队就围绕着讨伐突厥积极行动起来了。大唐的府兵们积极开张训练,大唐的民夫们纷纷把军用物资运往边界地区。
李世民
贞观三年初冬,在李世民积极准备讨伐突厥的时候,突厥居然不知死活侵入大唐的河西郡。突厥打进大唐朝的家里了,这是送给李世民讨伐突厥的好借口。李世民马上就下诏征发大唐的府兵,让他们集结待命。大唐的府兵们纷纷离开家乡,奔赴前线等待出击的命令。李世民痛斥突厥侵犯大唐,痛斥突厥杀大唐子民,他下达了向突厥进军的命令。
李靖
大唐的军队,在李靖和李绩率领在,在贞观三年冬天向突厥发起猛攻。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在定襄大破突厥铁骑,突厥所立隋王杨政道向大唐投降,困扰大唐多年的伪隋政权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李绩也在白道大破突厥铁骑,突厥多路溃败。颉利可汗率领残部逃亡铁山,被大唐军队追上,成了大唐军队的俘虏。大破突厥铁骑,生擒颉利可汗之后,大唐朝威震四方,李世民被周边国家尊称为“天可汗”。
颉利可汗
贞观初年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隋末乱战,人口只有300余万户,只相当于隋朝的三分之一左右。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又穷又乱,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李世民当时采取守势,征发民夫修建长城,他还在登基短短四年后就大破突厥,成为威震天下的“天可汗”吗?李世民是明君圣主,他知道对付突厥,靠修长城守是守不住的,他把修长城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对突厥主动出击之上。李世民面对突厥的侵略,采取了攻势战略,才成就了伟大的贞观盛世!
长城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修长城的时候,都是对游牧民族未战先怯,从而采取守势战略。中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长城,却没有办法阻止游牧民族南下。游牧民族只要集中兵力突破一点,万里长城就成了摆设。唯有像李世民那样的圣主,敢于放弃修长城的守势战略,对入侵的游牧民族采取以攻对攻的战略,才能真正的让游牧民族臣服!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唐史》《新旧两唐书》
版权声明:本人已和版权公司签约,未经授权转载者,本人将委托版权公司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