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宁夏红寺堡区也迎来了开发建设21年及建区10周年。以回望历史、记录变化、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你在他乡还好吗?”主题采风活动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举行。
“21年前,这里是一片亘古荒漠,沙丘纵横、人迹罕至。如今,这里绿树成荫、良田万顷,道路四通八达、产业欣欣向荣。沉寂千年的不毛之地早已变成风光旖旎、硕果累累的塞上绿洲。我们会永远铭记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广大开发者、建设者们,继续秉承‘感恩、包容、创新、奋进’的红寺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负重拼搏、砥砺前行,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区委书记丁建成说。
当天上午,记者走进宁夏移民博物馆,深入了解宁夏扶贫移民工作全过程。据了解,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实施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是宁夏移民开发、精准扶贫、生态改善的缩影。
随后,记者随车前往红寺堡一、三泵站了解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和发挥效益的情况。近年来,红寺堡区委、政府出台一系列惠农扶持政策,利用扬黄工程大力发展葡萄、黄花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带领广大移民群众脱贫致富。
当天下午,记者走访了红寺堡萝卜种植基地和葡萄酒庄。位于新庄集乡马渠移民安置区高效节水萝卜种植基地,是红寺堡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据该基地负责人介绍,萝卜基地总面积6869亩,引进东北四家企业种植韩国长美、万得秋等萝卜品种,采用高效节水灌溉,亩产萝卜约5吨,加工萝卜干约0.5吨,产品销往韩国日本以及国内市场。马渠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依托本基地户均年增收约7000元。
今年34岁的田维莲,2014年从固原开城乡搬迁到红寺堡马渠村。搬来之初,她在家照顾孩子,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不稳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两口子都在萝卜基地打工,既能照看孩子,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在红寺堡裕兴酒庄,农业农村局葡萄产业负责人王青山向记者介绍道:目前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注册葡萄酒企业28家,已建成酒庄(厂)18家、投产13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年产成品酒800万瓶,产值约4亿元。种植葡萄品种13个,培育形成40多个葡萄酒品牌。
“红寺堡葡萄产业的大力发展是必然结果,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土壤透气性好、境内无污染源、常年无霾,更是北纬38°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黄金区,这块地方全世界无法复制。”王青山说。(通讯员杨周宸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