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十年六出祁山,好不容易把司马懿逼入上方谷绝境,却没想到来了一场天降大雨,一场诸葛亮都没有算到的雨。这一切都是天意,上天不助诸葛亮助曹魏,诸葛亮直接气得吐血。本来吃得不多睡眠不好,身体健康状况差,再加上淋了雨又被上天这么一气,诸葛亮几乎已经病危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安排了6件事。从他所做的安排依然可以感受到,此刻的诸葛亮虽然奄奄一息了,仍然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问题,而是优先安排军中大事。
首先他把自己这么多年来研习的各种兵法韬略,还有诸葛连弩的秘诀,之前早就全部写在了竹简上的,现在全部交给了姜维。之所以传给姜维,那是诸葛亮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因为他说了一句,蜀军这么多将领,除了你之外,无人可以托付。
《新三国》姜维
第二诸葛亮告诫姜维和杨仪,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句话最早出自刘备之口,体现了刘备的雄心壮志。诸葛亮时常把这句话挂在耳边,他这么做是想继承刘备的意志,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汉贼不两立,就是我们是汉,你曹操是贼,我们势不两立,我们继承了大汉的遗志,兴兵讨伐曹贼那是天经地义的,名正言顺的。王业不偏安,就是说如果要成就霸业,不能够仅仅只是偏安一隅。西川虽然号称天府之国,又有山川险阻的自然屏障,但是仍然不能只顾眼前的美好偏居在此。从诸葛亮把自己的兵法秘诀交给姜维,然后再说出这句话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希望姜维能够继承他和刘备的意志,继续北伐。
《新三国》杨仪
第三诸葛亮提到了水镜先生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孔明虽然得到了他的主子,但是出山的时间不对呀,你生不逢时。年轻时候的诸葛亮可能会记着这句话,并且把这句话当做一个挑战时刻放在心中,甚至把它设定为目标,但是今时今刻,他说出这句话,着实也是无奈之举。确实啊什么都安排好了,好不容易把司马懿逼入绝境了,但是上天偏偏下雨救了司马懿一命,只能说诸葛亮不得天时。
第四诸葛亮安排撤退,经过夷陵大败蜀汉的国力遭到很大削弱,眼下诸葛亮所统帅的人马,几乎是蜀汉的根基所在了。遍观蜀军所有的将领没有一个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安排到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那就是五丈原,这30万人马是蜀汉的根基所在,一旦覆灭了,那整个蜀汉都将消亡,更不要说什么北伐了。
第五兵符到底交给谁,我认为诸葛亮会从两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一定是交给荆州来的人,也就是他自己的人,不会交给蜀中的人。第二一定是交给一个听话的,能够继承自己意志的人,所以综合考量,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杨仪了。可是杨仪知道自己hold不住魏延,魏延是什么人呢是吧?威望这么高,精锐全部在他手上,随时有可能叛变。
所以第6点,诸葛亮硬扛着最后一口气,测试了魏延,听到魏延的想法之后,他马上明白自己死后魏延必反,于是安排马岱把魏延当场解决。
从诸葛亮病危所做的6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每时每刻,他的思维想法都非常的清晰,深刻明白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处境是怎么样的,整个蜀军的动向应该如何布局。他的这种思维在我们职场中生活中,为人处事当中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实他所说的这6件事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保住蜀汉最后的根基,30万人马撤回汉中,为今后的北伐再做打算。所以说诸葛亮直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掉北伐和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和意志非常值得敬仰。真的是为蜀汉操碎了心,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阿斗,所以后来才有了赞扬诸葛亮的名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