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前后经历了两次权力交接,第一次是林冲火并王伦,晁盖成了新的总瓢把子,第二是晁盖攻打曾头市失利,中箭身亡,宋江顺理成章的坐上了头把交椅。前面两位一哥的下场都比较惨,王伦被怒火中烧的林冲当场砍死,晁盖在宋江上山后就被架空,本想借攻打曾头市挽回一些人气,可惜中了毒箭,连第二集都没活过。
火并王伦
根本原因是宋朝的右文抑武
第一次权力交接的结果,是王伦很快被大家忘记,被人们提到往往也是作为反面典型;而第二次就完全不同,宋江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发誓为晁盖报仇,这是他的法统。那么,为何两次权力交接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宋江为何没有火并了晁盖,或者晁盖在地位不保时,为何没像上次火并王伦一样,选择杀了宋江?
宋江与晁盖
其实,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右文抑武」。赵匡胤陈桥兵变代周立宋,因此他对武人造反特别忌讳,在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权力之后,终宋一朝,奉行的都是「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如北宋名将狄青在替手下向韩琦求情时,被韩琦用「东华门外唱名方乃好儿郎」当面羞辱,后来更是被文官集中弹劾,郁郁而终。
三人不同出身决定不同性格
我们回到正题,先来分析一下三个人的身份。首先来看晁盖,他在书中出现是一个乡里的保正,从能做保正也能看出,晁盖在当地算是一方豪强,因此晁盖家里颇有余财,也正因此,他才能在江湖上广泛结交英雄豪杰,留下仗义疏财的名声。
再来看王伦,他第一次出现是在柴进介绍林冲上梁山时,当时他就对林冲入伙百般阻挠,最后迫于柴大官人面子,才不得不留下林冲。书上对他的介绍是一个落第秀才,由于太穷,才不得不落草梁山,在此之前还接受过柴进接济。从书中对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出身确实比较贫寒,是真正的穷酸秀才,又穷又臭,肚量还非常小。
王伦习惯用语「庙小容不下大佛」
最后来看宋江,宋江的身份时郓城押司,在胥吏中地位比较高,非常受上官重视,而且他家里在当地绝对是大户,不但积累有一定的资财,祖上还有一定的文化资本积累。他在江州写的反诗中,就透露出自幼攻读经史,这也能说明他的家庭情况。因此,宋江一面在郓城官场混得不错,另一面在江湖上还有能力结交各方豪杰。
小富即安的王伦容不下更强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伦是典型的穷酸文人,晁盖是个彻底的武夫,而宋江恰好介于两人中间,文化人的圈子能混一混,在江湖中也能博得不错的名声。
这之间的差别,也就决定了三个人的风格有很大不同。王伦基本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纯粹就是找了这样一份职业,但他又没有身为草头王的觉悟,完全是小富即安的心态,没什么长远打算。所以王伦的山寨发展路线,就是打劫一些没有自卫能力的过往客商,一旦碰到硬茬子,如杨志这种,就老老实实的礼送出境。
杨志是真的悲剧人物
因此,王伦时代的梁山是比较佛系的,宋万、杜迁和朱贵这样能力平庸的人就足够用了。这也是当武力值爆棚的林冲、晁盖等人上山后,他直觉不愿收留的愿意,一群好勇斗狠的老虎睡在自己身边,指不定哪天就死于非命了。
而晁盖则和王伦完全不同,他是真正有抱负的人。晁盖上梁山本就不是被逼的,是他伙同阮氏三兄弟、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之后才上的梁山,生辰纲就是他们的初始资金,而梁山就是他们的根据地,杀官造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晁盖和整个大宋官场是势不两立的。
晁盖不知道自己才是梦中那道白光
宋江和晁盖一样,也有自己的抱负,但两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宋江的目的是在大宋官场内向上爬,因此他上梁山的目的就不纯粹,本就是为了利用江湖豪杰造势,作为自己和朝廷要官的筹码。
因此,王伦的表现,可以视为宋朝官场常见的「右文抑武」习惯,他对林冲的提防,对晁盖等人的警惕,都是这种传统的产物,文官天然想要压制武将一头,武将只能按照文官的指挥做事。但可惜,梁山不是大宋官场,而林冲也早已受够了官场那一套,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砍了王伦,奉请晁盖坐上位。林冲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武将反抗文官压制的色彩。
王伦到死不信林冲敢动手,典型文官思维
虽然宋江同样不愿屈居晁盖之下,但明显他比王伦更有手段,在不动声色间,就把山寨的人心拉拢到自己一边,没用多久就完全把晁盖架空了。因此宋江明显不急于火并晁盖,他只需要不断地拉拢人上山,充实自己的势力,头把交椅早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而事实上,晁盖先着急了,想要通过亲自征讨曾头市挽回一城,不成想这一去,却彻底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其实,如果晁盖在曾头市没有中箭身死,他和宋江之间也无法长久维持表现和平了,早晚免不了一场刀兵相见,最后的胜利者书写新的传奇。
宋江早晚也会容不下晁盖
有人分析晁盖之死是宋江所设计,书中如「曾头市的目的是活捉请、为何要用毒箭」、「曾头市请降时从没提晁盖之死,并对此道歉」、「晁盖下山后宋江派戴宗秘密下山尾随」、「晁盖死前遗言说传位于“抓到射死我的人”,一没直指史文恭,二没传位宋江」等等很多细节存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在下面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