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年届八十岁时迎来了一波名气的飞跃,她于1985年出版的小说《使女的故事》被改编成为剧集,2017年起在视频流媒体Hulu播出。剧集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比如2017年第69届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剧集,阿特伍德也红出了文学圈。Hulu在和Netflix的竞争中,好像一直都挺被动的,《使女的故事》可谓为Hulu扳回一城。除了移民,加拿大好像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地方,加拿大文学,加拿大作家,加拿大影视作品……你能想到哪些代表作呢?即便是加拿大美食、加拿大旅游景点、加拿大名人……似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阿特伍德在文学领域成功得很早,早在1966年27岁时便凭借诗作获得加拿大文学领域最高奖项总督奖。八十岁蜚声国际,据说阿特伍德在2017年78岁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终身成就奖时说:“为什么我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这一生都去哪儿了?”
《侍女的故事》第一季海报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不愿意被贴上“女权”的标签,可她对女性的关注也着实让人无法忽略。如果觉得《使女的故事》这个反乌托邦故事有点累心,那不妨看看1996年出版的小说《别名格蕾丝》,我看的是2017年出品的影视剧作品,因为我是看到影视剧才知道有这部小说的。
影视剧《别名格蕾丝》海报
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别名格蕾丝》竟然也是个罪案故事。加拿大英属殖民地时期的1843年7月23日,多伦多地区一名16岁的女仆——又是女仆!——格蕾丝·马克思被控和马夫詹姆斯·麦克德莫特合伙谋杀了雇主托马斯·肯尼尔和管家南希·蒙哥马利。两人在逃往美国时被抓,詹姆斯·麦克德莫特被判处绞刑。格蕾丝由于声称不记得谋杀当天发生了什么、坚称自己无罪,以及律师的辩护、一组体面绅士的请愿、年纪轻、是女性等等原因而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成为了加拿大历史上著名的女谋杀犯。格蕾丝有歇斯底里的症状,于是被送去了精神病院。1872年,格蕾丝在服刑28年10个月后获得赦免,活了下来。年纪轻轻便在精神病院遭罪,又经历了漫长的牢狱生涯,卫理公会的绅士和女士委员们希望能够赦免和释放她,在她服刑十几年的时候请来精神科医生对她进行评估,阿特伍德“杜撰”的便是这一段。
罪犯真人画像
谋杀当日的真实情况是个悬案,格蕾丝是否参与了谋杀,是主使者——麦克德莫特是这样说的——还是从犯,还是迫于麦克德莫特的威胁而知情不报、被迫逃亡?当时的报界认为男女犯人是情人关系,这是真的么?格蕾丝和雇主肯尼尔是否也有情愫?一切均不得而知。格蕾丝对蒙哥马利谋杀案提供了三套不同的证词,麦克德莫特说了两套不同的故事。
但作为无论是真实历史事件、小说还是影视剧的读者和观众,人们一定会好奇“当时发生了什么”,这也是虚构故事里的精神科医生西蒙·乔丹想知道的。待到剧集进行到尾声,弹幕里也引发了格蕾丝“到底是真的人格分裂还是非常狡猾的在演戏装蒜”的讨论。
格蕾丝在说谎么?第三集医生问格蕾丝的日常工作,格蕾丝说到处理(排泄物的)污水桶时并没有把细节全盘托出,她在内心独白:
But I did not say any of this to you, Dr. Jordan. And so forth is all you are entitled to, I thought. Just because you pestered me to know everything was no reason for me to tell you.
“但我没把这些告诉你,乔丹医生。等等是我能告诉你的全部了,仅仅因为你一再要求我全盘托出,并不能让我全说出来。”
第五集格蕾丝的讲述将要到达谋杀之日,她在前一天晚上内心独白:
What should I tell Dr. Jordan about this day?
“我该怎么告诉乔丹医生那天的事呢?”
她回顾了律师教给她的、她在庭审时所说的供词,然后剧情展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谋杀之前:南希要赶格蕾丝走,格蕾丝哭了起来(画外音问“我哭了吗?”Was I crying?),麦克德莫特问格蕾丝为什么哭,格蕾丝说“我真希望她死了”(画外音说“我当然没说这个,起码没说出口”Surely I did not say that, or not out loud.),麦克德莫特抱了格蕾丝(画外音问“我把他推开了吗?”Did I push him away?),麦克德莫特说“我很快会让你对我刮目相看”……
格蕾丝人格分裂吗?观众其实很容易整理出一条逻辑:格蕾丝在玛丽·惠特尼死去时就已分裂,也许是附在格蕾丝身上的玛丽·惠特尼人格勾引了麦克德莫特,并指使他杀害两位被害人;所以格蕾丝不记得谋杀、换上南希的衣服、拿走南希的物品等所有这些细节,因为作案的是玛丽·惠特尼。
“或许发生过吧。”It might have happened. 这是格蕾丝的态度,这是故事里虚虚实实的格蕾丝。格蕾丝为什么是这样虚虚实实的呢?我想这是阿特伍德创作故事的关注点。格蕾丝是爱尔兰移民,爱尔兰和英国的血海深仇、爱尔兰的叛乱、宗教分歧——爱尔兰信天主教,英国搞新教、爱尔兰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经历的饥荒……这些历史背景就不赘述了,总之格蕾丝是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加拿大同样有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以及与此有关的宗教矛盾、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十九世纪发生过武装叛乱并且隔壁就是美国——等问题,格蕾丝是动荡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还是个女人。
剧集拍摄精良
这个姑娘家境贫寒且多子,她是五个孩子里最大的一个;
她的父亲酗酒且暴力,她的母亲死在从爱尔兰到加拿大的船上;
她要挣钱贴补家用,以小于16岁的年龄到雇主家做住家女仆;
她的同事和朋友玛丽·惠特尼给了她那么多防范男人的提醒,仍失身于雇主家的少爷,死于流产导致的大出血;
少爷转而骚扰格蕾丝,格蕾丝知道难以躲过这骚扰,碰到南希的挖角立刻决定换雇主;
新雇主虽然只有鳏夫肯尼尔一人,但是肯尼尔和南希的私情、同为仆人身份的南希和麦克德莫特的矛盾,使格蕾丝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
同是和雇主有染,玛丽·惠特尼悲惨地死去,南希却仿佛风光无限,格蕾丝自己也有价值观上的压力……
精神科医生的幻想,故事中医生在与格蕾丝的接触中产生了幻想
维多利亚时代贫民女子面临着切实的人身安全威胁:玛丽·惠特尼叫格蕾丝不要晚上自己去上厕所;格蕾丝知道无论自己锁不锁卧室房门,迟早都逃不过雇主家少爷的侵犯;格蕾丝乘马车去肯尼尔家,遭到同车乘客肢体骚扰;医生问格蕾丝为什么不告发麦克德莫特计划谋杀,格蕾丝回答如果告发了怕是自己也要小命呜呼……辗转飘零的贫民姑娘,努力谋生,努力避开陷阱,努力护自己周全,努力活下去,她还能怎么做呢?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是男人的的附属品,附属于父亲、丈夫、雇主。今天若有人发表“女性无法独立谋生”的言论会被视为歧视、冒犯与无知,但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是现实。一位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年轻姑娘,要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上幸存呢?今天的女性确实争取到了经济的独立,但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的价值观也并未完全消失,女性没有婚姻和子女便不完整、女性应该为家庭奉献的言论并不罕见,却少见以同样的准则来要求男性。
本剧的知名演员当属饰演南希的安娜·帕奎因
其他因素或许还有:
宗教。作为一名教徒,宗教的道德感和现实生活中的罪恶碰撞,想必会令格蕾丝困扰吧。
精神病学的发展。精神病学从18世纪开始获得发展,格蕾丝案发生的19世纪,精神病学得到了科学的认识,精神病被看作是一类需要治疗的疾病。想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对于不懂医学的普通人,原本以宗教为主的精神世界忽然涌现出了全新的精神病学知识,会不会导致人们关注起自己的神经并变得“脆弱”呢?这和维多利亚时代流行苍白脆弱的风格是不是也相关呢?剧集中的格蕾丝可是经常晕倒。
考虑这些处境和环境因素,说谎也好,人格分裂也罢,格蕾丝的反应和行为完全可以理解。面对负责的生存困境,如果格蕾丝恪守正直、诚实、坦白,她可能早就殒命了。现实中的她虽然把凶案的真相弄成了一个谜,但她活了下来。如果她的所作所为要被评价为狡诈,那么是什么使这个女人变狡诈的呢?切身存在的生存的压力。
剧集挑选了很多加拿大甚至就是多伦多籍贯的演员。女主角莎拉·加顿1987年生人,以接近30岁的年纪出演女主角十几岁时期的戏份并无出戏之感,演技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