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的小棉袄下线了。
青年演员张可盈塑造的小棉袄从出场就饱受争议。这个在《老酒馆》剧组中年纪最小的演员戏内受到前辈们的支持与包容,戏外却被观众疯狂吐槽。同时,整个剧情在小棉袄出现后形成分割点,许多人认为这个角色的失败拉低了整部剧的艺术底蕴。
昨晚,张可盈在微博发表了下线感言,她把对角色的理解、自己的诠释以及对陈宝国、秦海璐等前辈的感谢一并抒发,对提出批评和意见的观众朋友表示感谢,并会带着所有声音不断进步,努力成长。她说,21岁的我,尽力了!
回看小棉袄在一百多场戏中经历的三个阶段:
活兽小棉袄,乖顺小棉袄,有进步思想但缺乏斗争经验的小棉袄。
活兽在东北大多指极度叛逆、死不听话、发起疯来六亲不认的熊孩子。刚刚登场的小棉袄确实就是个活兽。
联系小棉袄独自带着弟弟在关东山求生存的经历,她在找到父亲后最初的表现可以理解,她既防备又试探,有脱不掉的野性,也有自我保护的进攻。
只是那种撒泼耍横对于观众来说是过度放肆与难以接受的,而张可盈在那段演绎中有明显的用力过猛。她没有把小棉袄值得被理解的部分表现出来,没有与观众之间架设一个共通的桥梁。
从张可盈的博文中看得出来,她理解小棉袄,但在演绎过程中却只关注了表象上的肢体、台词,其内心的复杂缺少意象。这就形成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排斥。
到了中间阶段,小棉袄慢慢被父亲感化并融入老酒馆,可以与别人和睦相处后,张盈可的表现也趋于自然,她把小棉袄对重新回到家庭的珍惜,对父母的孝敬以及可以为别人着想的懂事在塑造上要强过第一个阶段。
当然,出场的那个阶段是个重头戏。要想拿捏得好需要功力。
关于小棉袄最后的牺牲许多人持有异议,认为她无组织无纪律跑去刺杀日本人,根本就是送人头的脑残行为。
细想来,这一段极其符合那个时期有抗日思想的普通年青人行为。她们有想法,没能力。有爱国热情,却缺少战斗经验。这样的原型在当时被日方控制的东三省不计其数。
陈怀海与谷三妹去狱中为小棉袄送别的一段剧情又戳到泪点。不得不说,陈宝国的演技代入感太强。那一段父女之间的生离死别与国家大义的杂糅,让观众很自然的怀着一种家国情怀去看这段剧情。虽然在演绎上,张可盈弱了许多,但还好,没出戏。
回望《老酒馆》,熙熙攘攘、形形色色,最后总是一个个背影在身前诉说,身后留白。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代表那个时代群像的一种。只是,小棉袄的离去是让人格外悲痛的,想想陈怀海院中祭酒,只待那一声枪响是为女儿送行,那又何尝不是为无数为国捐躯的年轻人洒酒祭英灵。
今天是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窗外的防空警报刚刚响过……